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今年是抗戰勝利70周年也是二戰結束70周年,中國將舉行一系列的紀念活動,重頭戲是於9月3日「抗戰勝利紀念日」召開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大會。
紀念大會有兩大焦點。中國官方與輿論關心的是究竟奧巴馬與英法德等主要國家的領袖會否出席;國際媒體則在議論為何中國在「不尋常」的年份,高調舉行「不尋常」的閱兵,究竟意圖何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至今一共舉行過14次閱兵。除了1949年「建國大典」的閱兵之外,其後前10年每年舉行一次,不過1960年代之後迄今半個多世紀只舉行過3次。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文革結束後於1984年恢復睽違了25年的大閱兵,鄧小平親自坐鎮,首次全球直播,象徵着「改革開放」時代的來臨。1989年適逢建政40周年,但是因發生「六四」事件而取消閱兵。1999年及2009年則是迎來中共建政半世紀及一甲子,分別在江澤民與胡錦濤的主政期間舉行。
然而,今年還沒到「建國70周年」,根據慣例沒有舉行閱兵的必要,且又首次不選在國慶日。至此,北京的意圖呼之欲出。
其一,為剛掌握了黨政軍大權不久的習近平鞏固權力護航,透過閱兵尋求強化國內對習體制的向心力。
其二,「震懾日本」,彰顯中日「逆轉」後的中國國力。中國駐日大使程永華解釋說,目的是紀念中國人民在戰爭中遭受的苦難,提醒人們爭取和平的艱難,並非針對某一個特定國家,稱日方勿對號入座。
倘若如此,如何解釋過去為何從未在「抗戰勝利紀念日」舉行閱兵?為何突然在戰爭結束70年後的今年舉行?
戰爭紀念日各國都有,撫慰戰爭亡魂,避免重蹈覆轍,理所當然。紀念人為造成的災難,汲取教訓,呼籲後人珍惜和平,永遠都有必要。只是倘若藉紀念戰爭活動,以達到除此之外的政治目的,就不免引人詬病,宜慎之。
作者是台灣中央研究院 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紀念大會有兩大焦點。中國官方與輿論關心的是究竟奧巴馬與英法德等主要國家的領袖會否出席;國際媒體則在議論為何中國在「不尋常」的年份,高調舉行「不尋常」的閱兵,究竟意圖何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至今一共舉行過14次閱兵。除了1949年「建國大典」的閱兵之外,其後前10年每年舉行一次,不過1960年代之後迄今半個多世紀只舉行過3次。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文革結束後於1984年恢復睽違了25年的大閱兵,鄧小平親自坐鎮,首次全球直播,象徵着「改革開放」時代的來臨。1989年適逢建政40周年,但是因發生「六四」事件而取消閱兵。1999年及2009年則是迎來中共建政半世紀及一甲子,分別在江澤民與胡錦濤的主政期間舉行。
然而,今年還沒到「建國70周年」,根據慣例沒有舉行閱兵的必要,且又首次不選在國慶日。至此,北京的意圖呼之欲出。
其一,為剛掌握了黨政軍大權不久的習近平鞏固權力護航,透過閱兵尋求強化國內對習體制的向心力。
其二,「震懾日本」,彰顯中日「逆轉」後的中國國力。中國駐日大使程永華解釋說,目的是紀念中國人民在戰爭中遭受的苦難,提醒人們爭取和平的艱難,並非針對某一個特定國家,稱日方勿對號入座。
倘若如此,如何解釋過去為何從未在「抗戰勝利紀念日」舉行閱兵?為何突然在戰爭結束70年後的今年舉行?
戰爭紀念日各國都有,撫慰戰爭亡魂,避免重蹈覆轍,理所當然。紀念人為造成的災難,汲取教訓,呼籲後人珍惜和平,永遠都有必要。只是倘若藉紀念戰爭活動,以達到除此之外的政治目的,就不免引人詬病,宜慎之。
作者是台灣中央研究院 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