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早前看到一張新聞圖片,多條金魚在垃圾桶旁奄奄一息,牠們原來是年宵撈金魚遊戲的魚兒,年宵過後,沒有價值,便被檔主隨手丟到垃圾桶,根本與謀殺無異。
事件披露後,引來迴響,有人覺得檔主殘忍,不人道。
香港人日漸重視動物權益、尊重動物生命,與此同時,卻有很多人做的一些行為,以為對動物有利,結果卻適得其反,例如放生,是放生,還是殺生?
讓動物回歸大自然,是還牠自由還是遺棄?
往往只差一線。
影響生態
以生態學角度,放生對海洋生物帶來問題,許多物種是外來品種,假如在香港繁殖,會影響本地生態。而且香港水質唔乾淨,牠們亦未必能夠適應新環境,或找不到食物。
——中大生命科學學院朱嘉濠教授
水池可能是病菌溫牀,令放生在水池的龜不能生存。我們早前接收一商場水池的三十隻龜,不出兩星期,已有一半死亡。
——香港兩棲及爬蟲協會行政總監段國樑
見過好多人在船灣淡水湖釣到熱帶魚,而外國熱帶魚很多都是肉食性的。如果在水塘放生大型肉食性魚,很多魚會畀佢哋食清光。
——香港魚類學會會長莊棣華
曾在薄扶林水塘看見非洲爪蟾(俗稱金蛙),一種在香港常見的放生蛙類,牠對自然生態的壞影響全球知名,不僅和本地物種掠食和競爭,科學家相信金蛙是蛙壺菌帶菌者,影響兩棲類動物的皮膚功能,令大量蛙類死亡,在世界多個地方,壺菌病已經令當地蛙類數量急跌。
——註冊樹藝師、香港自然生態論壇成員陳濤
行山常看見動物被人放生,今年2月在大埔一溪澗,曾見過一個直徑只有10多呎的水氹,存在10隻巴西龜和20隻田雞(泰國虎紋蛙),現在生死未卜。
——保育人士Ann
好心做壞事 動物未必適應
很多市民透過放生積福行善,或因無力照顧動物而將牠「放生」到野外,儘管傳媒已多次引述生態專家指出,放生很可能是好心做壞事,破壞生態,或令放生生物未能適應環境、不懂自行覓食而死亡,但放生情况沒改善。
放生意義在於將生命延續,動物可否繼續生存尤其重要。自從爆發致命禽流感後,本港近年已甚少有人放生雀鳥,但不少行山人士、保育動物組織指出,放生龜、魚,其他海產等情况嚴重依然。
香港兩棲及爬蟲協會今年初搬到面積大一倍的地方,原因是太多烏龜被人遺棄或放生,其他爬蟲類動物,如蛇,蜥蜴也有同樣命運。
水池含菌 同病烏龜同歸於盡
香港兩棲及爬蟲協會行政總監段國樑指出,由於地方有限,唯有向上發展,兩層架變作四層,騰出更多空間接收不同烏龜待人領養。二○一三年他們曾救過逾百隻水池龜,可以生存而給人領養的是少於一半,兩年後的今天,水池放生個案依然有增無減。「商場或屋苑會定期清理水池,清走部分烏龜,我們每次接收到的數目,由十多隻至過百隻不等。水池或含有病菌,令放生在水池的龜大多死亡, 很多情况是烏龜本身患病,例如眼腫,皮膚病,主人不想帶牠看醫生,所以丟進水池將牠們「放生」 。水池存在患有不同疾病的烏龜,得不到適當治療,最終是死路一條 。
淡水巴西龜海中放生
香港兩棲及爬蟲協會不鼓勵市民放生,破壞生態之餘,亦增加動物死亡機會。「有些人不懂該動物特性,放生到牠們不能生存的環境,例如將淡水巴西龜放生到海中。」段國樑曾目睹有團體在北角街市購買各類海產,轉頭便倒進海裏放生。「牠們無考慮那些物種的特性,是否適合在海裏生活?在街市買到的海產,很多都是人工方式養殖,將牠放回大海難以適應。北角街市,有些海鮮檔更註明一些海產可買來放生,市民買後就在鄰近的北角碼頭,或上船出海放生。此外,有些人因各種原因,例如要生小孩、無暇照顧、家中沒地方等等,美其名『放生』 烏龜。 」
飼養前 想一想
段國樑希望市民飼養任何動物前,停一停,諗一諗,了解動物的特性,是否適合自己飼養,不要因動物長大,體型變大而嫌棄並遺棄。「即使飼養動物,我們鼓勵人領養,除了貓狗,爬蟲類都可領養,雖然待領養的龜隻體型較大,但有健康保證。」
肉食性熱帶魚 危害其他魚類
水塘是另一放生魚、龜的熱點,水務署定期把魚苗放入水塘,魚種包括鯿魚、大頭、鯪魚等,牠門喜攝食浮游植物,對控制海藻繁殖尤其有效。不過就香港魚類學會會長莊棣華所見,水塘,尤其是船灣淡水湖,魚類繁多。「船灣淡水湖可見中美洲、南美洲、東南亞的熱帶魚,像一個聯合國。外國熱帶魚肉食性的種類較多,存在於水塘會危害其他魚類。」根據水務署資料顯示,未經水務監督的允許,不可把任何動物、包括爬蟲或魚類在水塘或灌溉水塘放生。
外來暴食性物種增
任何生物有其喜愛的食物,亦需要地方棲息和繁殖。如果外來暴食性物種數量增加,更會危害其他本地物種生存。莊棣華稱:「例如來自中南的美食蚊魚,本來用來餵魚或引入治蚊蟲,但在野外存活性高,不管是靜水、流水或輕微污染的水皆能適應 。令本土一種和牠體積、食糧相若的魚『弓背青[魚將]』大幅減少 。」
放生真義 不讓生命受苦
除了個別人士遺棄和放生動物,一些團體也會辦放生法會。關於佛教放生的歷史,佛經中有「尸毗王割肉貿鴿」的故事,尸毗王向飢餓的老鷹施拾自己的肉,以解救被捕的鴿子。當中除了宣揚無畏佈施外,亦是放生的一個例子。
佛教放生的意義,香港佛教聯合會行政總主任張毅平稱,「 佛教提倡慈悲和平等,當中是不分生命類別的,稱為『大慈悲』和『眾生平等』,故此我們應與自然界的各種生命,如動物,以至自然環境平等而和諧地相處(眾生平等),並能愛護他們,不讓他們受苦(慈悲)。」
社會上對放生有不同評價,張毅平認為:「 在佛教提倡平等和慈悲精神的本義來說,植樹、護林、食素、節儉等等均能幫助我們長養有關思想。」
中華佛學研究所創辦人聖嚴法師曾表示,放生的本意是好的,但今天放生活動令人詬病,不是放生本身的問題,而是方法上的問題。放生在佛教觀念上來講,本來就是一種值得鼓勵的事,但是一切講求隨緣,毋須強求。今天如果有人遇到了野生動物本來就在野地生活得很好,不小心被捉到了,你買下來放牠回去,這是一種功德。若希望被放生的生物能夠延長壽命的話,放生者必須盡到研究、考慮和照顧的責任。如果為了佛誕辰或各種祭典而購買生物來放生,不但不是一種功德,反而是一種罪業。
近年放生事件簿
香港屋邨、私人屋苑的水池、公園魚池、水塘、山澗、碼頭等等,都是放生熱點,被傳媒報道的放生事件,只是冰山一角。
2014年12月7日
性格兇惡的鱷龜,被發現在青衣碼頭近岸處游泳,鱷龜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龜之一,嘴巴的咬合力驚人,可噬斷人的手指。鱷龜非原生物種,相信是飼養者因鱷龜體型漸大,無力處理而放生。
2014年10月26日
有市民發現上水梧桐河,每逢初一、十五皆有人到河道放生。而每次放生後,都發現河道出現大批死魚。
2013年9月25日
一隻殼面貼了「放生」紙牌的綠海龜,在馬灣碼頭被女釣客釣獲,經專家檢視,證實綠海龜營養不良。
2013年9月4日
釣客在馬灣釣獲海龜玳瑁,牠三日後難逃鬼門關,死於海洋公園。
2012年4月23日
大埔船灣淡水湖30多隻田雞陳屍湖邊泥灘。有保育人士估計,田雞本身在室內飼養,放回大自然後,由於溫度變化或不懂覓食而死亡。發現時因早前有天后誕及臨近佛誕,不排除有善信購買田雞到水塘放生。
接收•領養
香港兩棲及爬蟲協會是漁護署的動物福利機構,被遺棄及檢獲的兩棲及爬行動物,經漁護署轄下的動物管理中心獸醫檢查及評核,認為健康和適宜被領養,協會可以接收,有興趣市民只要成為協會「兩爬之友」會員,便可申請領養。
網址:www.hkherp.org
文/ 李佩雯
圖/ 香港兩棲及爬蟲協會提供、資料圖片
編輯/蔡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