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摩星嶺上,域多利道有一座白色平房,沒有名字,沒有門牌,路經的人,大概以為它是山林裏其中一間別墅,又或是一棟空置物業,頂多伴隨一兩個神秘鬼古。
或許因為少人留意,於是,早前芝加哥大學申請在這個三級歷史建築之上,加建三層大樓,好像沒太多人關注。
項目諮詢期上月已過,這個月,該是時候交到城規會討論。
沒錯,它荒廢經年,不過它身世並不普通——它曾是殖民地政府審問政治犯的地方,囚室不見天日;它所建之處、銀禧炮台,是三○年代香港軍事遺址的代表,折射出當時二戰前世界局勢。
軍事史專家高添強說,不論在殖民地時代或回歸後,香港人都不被信任,沒機會做外交官或參軍,少理軍事,於是,連繫到世界歷史的軍事遺址,才會面臨被破壞的危機。
二○一三年七月,教育局宣布把域多利道扣押中心用地,撥給芝加哥大學布思商學院發展自資高等院校。半年後,芝大向城規會遞交規劃申請,計劃拆掉白屋其中一座,然後在其餘四座之上,加建三層高的玻璃大樓,預計二○一八年啟用。
這天,高添強帶我攀越欄河,走到域多利道白屋對下的山坡,尋找銀禧炮台的遺址。在這個九○年代開始已經研究香港軍事歷史的專家口中,摩星嶺山頭是香港一個重要的軍事遺址,但銀禧炮台已無路可去,這是有點荒謬的。我問高添強,這反映政府什麼思維呢?「佢哋根本唔識嘢,唔識軍事遺址係乜。」他其實說了很多年,摩星嶺是個很重要的軍事遺址,「戰時,殖民地政府把整個香港的炮兵防禦系統,分為東邊和西邊,東邊指揮處在赤柱,西邊就是摩星嶺」。
防日軍 山腳再建銀禧炮台
十九世紀末,歐洲列強之間的軍備競賽很激烈,英軍看見法國和俄國有擴展亞洲的野心,擔心他們會用備有大口徑炮的重型裝甲艦「force into the harbour」,於是在摩星嶺上建有五支九點二吋口徑大炮,射程遠至屯門,負責整個西部港口的防禦;另外在東邊則在九龍的魔鬼山建炮台。
三十年後,一九三○年代,高添強說,當時的作戰環境已改變,「當然是要防範日軍了」。既然山上已有五支大炮,英軍於是在山腳建銀禧炮台,以三支較輕型的六吋大炮組成,運作較靈活,發炮也更快,可以對付驅逐艦、高速運兵船等,「當時還設想如果日軍打港島,或許會沿住南岸,因為南岸有很多海灘適合搶灘。所以英軍沿着南岸增建一系列炮台,包括銀禧炮台,還有機槍陣地」。這時候的英軍,重點保衛港島,把原本在魔鬼山的兵力也重新部署在港島,「香港只得四營兵,加埋炮兵,人數只有萬多人,無法守住整個香港,只可以只重點防禦港島。分散的話,死得仲快」。
整個山頭滿是英兵
然後,我們到了探射燈台,「那時候,晚上這裏就有強力探射燈照向海面。這在防範日軍尤其重要,日軍擅長夜間作戰」。高添強說,摩星嶺上下的炮台,如果一起保育的話,可以折射出當時的世界形勢。「這裏的軍事遺址,內容算是很豐富。除了炮台,還有不少地下室,有些是彈藥庫,有些是發電房,也有指揮室,軍官可以在裏面擺大地圖、開大會,因為摩星嶺是Fire Command West,西部的指揮處。」那個年頭,摩星嶺上滿是英兵,「一個銀禧炮台,已差不多有二百人『服侍』,加上摩星嶺炮台,可以有好多百人」。
後來,日軍攻港,銀禧炮台被一度佔用,不過高添強在檔案中沒找到日軍在這裏發過炮的紀錄。三年零八個月後,英軍重新接管,「二戰後,這裏就開始用來防範共軍」。直至一九五六年,英國取消所有海防(coastal defense)項目,香港的銀禧炮台也從此開始撤軍、荒廢。
高添強從事軍事歷史研究多年,常為了親身到軍事遺址研究,上山下海,他說,銀禧炮台雖沒有路到達,要穿越山林、踏着瓦礫碎片找遺蹟,但比起新界的炮台,銀禧已經算是容易。但既然香港有不少炮台,是否全都有保留的價值呢?「不是說全部都要保留,但不應該輕舉妄動。保育工作,是要有全盤計劃的,在未做足研究之前,就輕言拆掉,不可取。」
白屋
芝加哥大學計劃興建的位置,就是在銀禧炮台遺址之上興建的白屋所在。高添強說,這個地方,並沒有正確的中文名稱,連街號門牌也沒有,人們說「摩星嶺嗰間白屋仔」,就知道所指的是這間曾經用作拘留政治犯的白屋了。
白屋一共由五個建築物組成,一般的說法是,五○年代,白屋在銀禧炮台範圍上加建,不過從事保育工作的Connie,在政府檔案處看過文件,發現它在更早之前已存在。「看過很多信件、地圖、航空照,可以確定它建於戰前,約三○年代末。它是跟銀禧炮台同一時期的建築。建築物舊圖則顯示它原本有大陽台,後來經過大改動,而最有趣是地圖標示了一系列地道入口。」
羈留拷問政治犯
六○年代,白屋由警察政治部接管,用作羈留和拷問政治犯。六七暴動期間,至少五十二名左派人士被扣押於此,高添強說,「很多政治犯也在此囚禁過,像六七暴動時曾德成也曾被困於此。在移到監獄之前,要先打政治犯一身的話,就是在這裏打」。回歸前,政治部解散,這裏開始空置,九七後由香港警務處接管,一直空置至今。
二○○六年,政府把白屋租借給電視台拍劇,白屋內部曝光,曾經走進白屋的記者說,裏面通往囚室的通道,兩邊各有四呎乘六呎的密封式囚室,底層密不透光,部分囚室更裝上食指般粗的鐵枝窗花。至於駐守人員的住所,則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室內以木器設計為主,底層是槍房,房間是落地大窗和火爐,房外更有露台,可遠眺經硫磺海峽進入香港的船,相信是指揮人員下榻的地方。
炮台
在域多利道對下的山坡,雖然像一般山路被鐵絲網圍起,但其實在擋土牆下,是有八十年歷史、曾經共有三支大炮坐鎮的銀禧炮台(Jubilee Battery)。炮台廢置多時,政府也未打算做任何保護工作,現在,從域多利道已無正式的山路接駁炮台。這天,高添強帶我來到炮台,其實都是靠戰時已建下、現在已破爛斷續和山坡的梯級,經過亂七八糟的樹叢,爬到炮台。高添強曾經寫過一篇關於這個炮台文章,說若有興趣到這裏看炮台,要有心理和體能準備,因為這只適合「keen and adventurous」人士走來。
只有破山路連接
高添強說,摩星嶺域多利道對上,有摩星嶺炮台,那是一九○○年代所建,五支大炮口徑九點二吋,屬遠程炮台,曾有紀錄,摩星嶺炮台曾受命攻擊位處屯門大欖的橋,目的是防禦法俄的大型遠洋軍艦。三十幾年後,英軍在域多利道之下再建銀禧炮台,三支大炮口徑六吋,攻擊輕型巡洋艦、炮艇、驅逐艦等,足夠有餘,屬於近岸防禦。而且,由於較輕型,六吋大炮轉動和發炮也較靈活,用來防禦日軍。
這個炮台,其實已看不見大炮,只有炮牀。高添強說,他從英軍的作戰日誌,知道唯一關於這裏的作戰情况是,二戰期間,英軍看到很多被日軍徵用的帆船,集結在南丫島一帶,這個炮台於是受命攻擊那裏的日軍。
炮台後方,有一列兵房;炮台後牆則有一些小地洞,高添強稱這些是炮彈倉,「有一部分藏於炮牀這裏,隨時候命,其實則存於地下的彈藥庫」。那些彈藥庫,雖在附近,但距離大炮也有幾分鐘路程,「那年代通常不是用人手搬運了,通常用機器『攪』上來,不過這裏已看不到那些機器了」。他說,昂船洲有個炮台,保存條件比較好,「那個用鐵造的『攪』仍然在那裏」。
地下室
銀禧炮台,共有四個地下室,「一個是彈藥庫,一個是發電房,有一個指揮室,還有一個,好像是被日本人改裝過做暗無天日的囚室,用來囚禁戰俘」。摩星嶺是港島西邊的總指揮處,而銀禧炮台作為一個軍事遺址,相對於一般炮台,設備算是豐富。
這天,我們摸黑走進一個地下室,地下室在山坡邊,中門大開,跨過一條攔在中央的塌石屎,跳進地下室。高添強說,他第一次發現地下室時,單人匹馬走進去,「沒見過有非法入境者,頂多有些小蝙蝠飛出來吧」。雖然我們手持電筒,但地下室依然漆黑一片,顯然這裏面積不小。
鋼筋天花抵空襲
地下室呈L形,通道有約兩米闊,裏頭有兩至三個沒有門的房間,高添強估計這個地下室是發電室,房間用來放有大型機器,牆壁是幾吋厚的石屎,天花是三○年代的鋼筋,「能夠支撐一定的大炮攻擊、空襲」。他說,每個部隊,不論打仗是勝是敗,法例都要他們寫作戰日誌。他做研究時,翻看這些日誌,看過有些部隊會寫這些地下室。「例如港島防禦,分東旅和西旅,東旅的作戰部就曾批評他們的作戰室裏有好多問題。」
探射燈台
高添強說,每一個炮台,一般都會有兩支探射燈,一左一右像門神般,在夜間照射海面探測情况。銀禧炮台也有兩個探射燈台,其中一個,並不難去,位置就在通往由中西區民政事務處為紀念這個二戰炮台舊址而建的「日落觀瀾亭」旁,從域多利道沿樓梯向下走,只要五分鐘就到達。
兩支強燈 晚上交叉射海
探射燈台,現在當然已找不到強力探射燈,建築物也曾被人改裝過,「這裏曾經被人當做寮屋住過」,往窗外望,海景一望無際,環境一流,「炮台通常都飽覽靚海景,因為它的作用就是要望清楚個海嘛」。
三○年代,這裏的探射燈,配合炮台另一端的探射燈,晚上交叉射向海,「尤其是要防禦日本,因為日軍是受長期重點訓練夜間作戰的,陸軍如是,海軍就更甚,因為他們怕正面襲擊不夠美國和英國鬥,在未有雷達的年代,日俄大戰、甲午戰爭,兩場海戰,除了日間,夜間的作戰也是非常重要」。
文/ 陳嘉文
圖/ 陳嘉文、高添強提供、資料圖片
編輯/方曉盈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