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一群學生於鬧市遊行,抗議新通過的教育法案打壓學術自由,四百多名警察築成人牆,手執盾牌、揮動警棍,不斷毆打手無寸鐵的學生,街上一片沙塵滾滾。
最後,政府指僅約八名學生受傷,受傷警察十六名,卻有超過一百二十名示威者被拘捕。
這些情景似曾相識,香港在不久之前也曾發生過,但,這裏不是香港,這裏是緬甸。
大學義工團體「連結緬甸」的創辦人之一Edward說﹕「緬甸的政治環境好像有所改善,但城市四周依然很亂。」因為國內政局不穩,加上內戰、小數族裔衝突,大批難民不斷湧至緬甸周邊國家。去年,有十名港大學生親身到緬甸,法律系學生Katie,便曾到泰國邊境美索(Mae Sot)協助難民,看着一張張茫然的臉孔,她感慨地說﹕「他們過的日子,今日不知明日事。」
打壓學術自由 激發示威
提及緬甸,一般人會想起仰光,一個簡樸的旅遊城市。近年緬甸政府似乎逐步開放,昂山素姬獲釋後,甚至能進入議會,但最近的學生運動,卻再次提醒,緬甸的民主自由,仍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上周,數百名緬甸學生,抗議新的教育法案禁止學生自組組織、限制辦學體制,以及限制用少數民族語言教學。來香港入讀港大社會學系的緬甸學生Shin Thant表示,緬甸政府打壓學術自由,更將許多大學邊緣化至郊區,包括仰光大學,避免學生組織社會運動。
警攔截、禁口號、毆打
這次學生示威,其實早在一月開始,學生團體及示威者的遊行路線,就由北面第二大城市曼德勒(Mandalay)徒步南下到仰光,後期陸續有僧侶加入。但當示威者遊行至禮勃坦(Letpadan)時,卻遭警察攔截,雙方對峙超過一星期。及後,當局雖宣布同意讓學生南下到仰光,卻禁止學生舉旗和喊口號,雙方隨即爆發衝突。當時警察設有鐵絲網及盾牌,又用警棍毆打學生、僧侶及記者,最後當局指約一百二十人被捕。Shin Thant在二月時亦回到緬甸三周,投入學生運動,回港後仍在網上繼續聯絡及消息發布等工作,他認為﹕「警察毆打學生是非法行為,政府改革令人失望,進一步令緬甸人民失去信心。」身為一個緬甸學生運動參與者,Shin Thant認為香港和緬甸爭取民主的情况大為不同﹕「香港經濟發展,香港人擁有較好的生活,擁有較多自由,未必覺得對改變現狀有急切需要,但相對緬甸的處境,緬甸人是急需改變。」
現在緬甸雖是個議會制國家,但在議會中,仍有25%軍人擁有議席,並掌控軍權。「連結緬甸」創辦人之一Edward說,緬甸的總統候選人仍然像香港一樣有嚴格篩選,而且憲法更有一項奇怪規定,禁止子女有外國公民權的人參選總統,所以年底將舉行的大選,反對派領袖昂山素姬亦無法參選。緬甸的民主改革,始終緩慢難行,事實上,緬甸自一九四八年獨立之後,民主之路就崎嶇重重。
﹝民主路崎嶇﹞
8888革命 軟禁昂山素姬
當中國在一九八七年爆發六四學運的時候,緬甸也在一九八八年八月八日,發生了一場爭取民主的大規模民眾運動,稱為「8888革命」。當時的奈溫軍政府專制獨裁,緬甸每天均有大規模示威遊行,學生罷課、砸毁窗、路燈,及後政府槍擊學生,並實施戒嚴。此事激發眾群於八月八日舉行全國大遊行,學生、農民、工人、僧侶、甚至部分軍人也參與其中,有人向軍隊投擲燃燒瓶、刀子、石塊等。昂山素姬亦公開演講,支持人民爭取民主和人權,當時成為緬甸的「民主之夏」。然而軍政府再度開槍血腥鎮壓,造成是次運動超過三千人喪生,昂山素姬被軟禁,反對派被監禁或流亡海外。Edward說﹕「相對於緬甸的社會運動經驗,他們遊行示威時常發生流血衝突,香港的社會運動還只是起步。」
番紅花革命 射殺僧侶
此次大規模群眾運動之後,直至二○○七年,緬甸再爆發第二波民主運動,稱為「番紅花革命」(Saffron Revolution)。因緬甸當時物價騰貴,燃料及公共交通突然加價,令人民怨聲載道,群眾連日示威遊行,並且再次提出民主訴求,要求釋放昂山素姬等人。然而軍政府卻馬上推行宵禁,並開始捉拿異見者。示威繼續推展,九月十八日更開始有數千名佛教僧侶加入示威,僧侶袍為深紅色,加上寓意運動由上座部佛教僧侶領導,於是被稱為番紅花革命。在緬甸這個佛教國家,僧侶擁有崇高地位,備受尊重,但軍政府仍開槍射殺鎮壓,革命告終。直至二○一○年,緬甸推行《緬甸聯邦共和國憲法》,後來舉行了多黨制全國大選,新政府成立,改革之路才慢慢展開。
少數民族多 衝突頻仍
但此後,國內的矛盾及政治迫害仍然不斷,Edward指緬甸有多個少數民族,如Karen族、Chin族、Rohingya族等,宗教信仰和文化各異,是造成國內衝突不斷原因之一。像中國雲南邊境的果敢地區,華人聚居,緬甸政府軍和反對派爆發內戰,迫使難民湧入中國雲南省;緬甸西邊亦因種族宗教問題,Rohingya族信奉伊斯蘭教而遭受屠殺。Edward曾到訪該些地區,有些地方仍實行宵禁,氣氛緊張,到處設軍人路障,晚上十時嚴禁出外。有一夜他和當地朋友夜歸,要坐電單車直衝過路障,外國人若被捕會被遣返,當地人則判囚五個月。
﹝難民校復修﹞
堆填區為家
多年的政治動盪與戰亂,迫使緬甸人逃到周邊國家,如泰國、孟加拉、馬來西亞等,根據聯合國難民署資料顯示,二○一三年中仍約有四十八萬難民仍以簡陋的難民營為家。現在緬甸邊境仍有大量難民營,單是泰國已有九個,難民總數約十一萬人,很多非牟利機構(NGO)及外國義工亦在此幫忙。以去年Katie探訪的難民營為例,位於泰國美索,和緬甸僅一橋之隔,是一個只有西環大小的小鎮。有些難民從七八十年代已逃到此處,發展至今二三十年,儼如小村落,營中有大街、市集,市民更可進行邊境買賣,甚至跨境工作,但由於沒有泰國身分證,難民只能當黑工或農民,收取比泰國人低的工資。難民大多居住於鐵皮搭成屋頂的竹棚中,有些更是稻草屋頂,也有蚊帳,Edward和Katie說,這些已是比較好的居住環境,這樣的建築能通風。但仍有一些人生活在垃圾堆填區旁邊,屋下是泥漿地,面對登革熱等疾病。緬甸的食物及食水亦有衛生問題,Edward每次到當地做義工,到街邊小販檔吃魚湯米粉,甚至進餐廳,總免不了肚瀉。當地人已無奈習慣,難民就是在這樣艱難的環境下生活。
「復修」不了的緬甸身分
因難民營裏的都是緬甸人,不諳泰文,小朋友亦難以進入泰國當地學校,於是難民營學校成為一個重要地方,更有緬甸小孩到難民學校跨境上學。由於有外國團體義工協助,難民營校內的英文水平反而比校外高,而難民學生因為面對艱難環境,亦相對勤奮好學。Edward他們主要幫助美索難民營的Karen族,在四間小學及幼稚園除了教授英文外,亦聯同當地職業訓練學校,翻新校園、修復屋頂、髹油漆、修水管等。他們亦因應自己的學科專業,教授學生新聞、法律、衛生等知識。「連結緬甸」今年暑假亦會繼續到美索幫助難民,「腦之家」義工活動負責人殷國明更會聯同「連結緬甸」,帶同中學生到美索協助義工服務。
雖然各地伸出援手,但有些事情仍然愛莫能助,在美索難民營出生的小孩,既不會有泰國國籍,也沒有緬甸國籍,變成無國籍身分,若要取回緬甸人身分,便要用錢買回,但難民生活拮据根本負擔不來,前路茫茫。Katie說,曾有學生得到證件,可到第三國家(指本國及庇護以外的國家)去,卻發現自己的名字被盜去,最終未能離開難民營,最後決定留在難民營中任老師。而學業成績優良的學生,得到難民紙後,可報考TOEFL等公開試,申請到外國升學,如美國、加拿大,甚至香港。但未能升學的難民學生,大部分只能留在難民營,因窮困輟學,為生計而當上農民或黑工,過着今日不知明日事的日子。二○一二年後緬甸漸進改革,聯合國難民署表示,這的確令緬甸東南部的生活條件已有所改善,已有小數難民自行回到境內,但大部分難民仍然持觀望態度,等待停火談判的協定、大選結果等,或有足夠協助及就業機會才考慮回國。政局動盪,民主難求,可見受苦難的最終仍是人民。
「起點﹕美索義工服務計劃」
舉辦機構﹕「腦之家」及「連結緬甸」合辦
對象﹕中學生10人(透過公眾集資,資助10名香港基層學生)
時間﹕三月尾經學校展開招募,七月出發(為期一個月)
網址﹕www.hol.org.hk
查詢﹕startorg15@gmail.com(活動負責人殷國明)
大學義工團體「連結緬甸」
網址﹕connectingmyanmar.org
文/ 李寶瑜
圖/ 受訪者提供、聯合國難民署提供
編輯/王芷倫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最後,政府指僅約八名學生受傷,受傷警察十六名,卻有超過一百二十名示威者被拘捕。
這些情景似曾相識,香港在不久之前也曾發生過,但,這裏不是香港,這裏是緬甸。
大學義工團體「連結緬甸」的創辦人之一Edward說﹕「緬甸的政治環境好像有所改善,但城市四周依然很亂。」因為國內政局不穩,加上內戰、小數族裔衝突,大批難民不斷湧至緬甸周邊國家。去年,有十名港大學生親身到緬甸,法律系學生Katie,便曾到泰國邊境美索(Mae Sot)協助難民,看着一張張茫然的臉孔,她感慨地說﹕「他們過的日子,今日不知明日事。」
打壓學術自由 激發示威
提及緬甸,一般人會想起仰光,一個簡樸的旅遊城市。近年緬甸政府似乎逐步開放,昂山素姬獲釋後,甚至能進入議會,但最近的學生運動,卻再次提醒,緬甸的民主自由,仍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上周,數百名緬甸學生,抗議新的教育法案禁止學生自組組織、限制辦學體制,以及限制用少數民族語言教學。來香港入讀港大社會學系的緬甸學生Shin Thant表示,緬甸政府打壓學術自由,更將許多大學邊緣化至郊區,包括仰光大學,避免學生組織社會運動。
警攔截、禁口號、毆打
這次學生示威,其實早在一月開始,學生團體及示威者的遊行路線,就由北面第二大城市曼德勒(Mandalay)徒步南下到仰光,後期陸續有僧侶加入。但當示威者遊行至禮勃坦(Letpadan)時,卻遭警察攔截,雙方對峙超過一星期。及後,當局雖宣布同意讓學生南下到仰光,卻禁止學生舉旗和喊口號,雙方隨即爆發衝突。當時警察設有鐵絲網及盾牌,又用警棍毆打學生、僧侶及記者,最後當局指約一百二十人被捕。Shin Thant在二月時亦回到緬甸三周,投入學生運動,回港後仍在網上繼續聯絡及消息發布等工作,他認為﹕「警察毆打學生是非法行為,政府改革令人失望,進一步令緬甸人民失去信心。」身為一個緬甸學生運動參與者,Shin Thant認為香港和緬甸爭取民主的情况大為不同﹕「香港經濟發展,香港人擁有較好的生活,擁有較多自由,未必覺得對改變現狀有急切需要,但相對緬甸的處境,緬甸人是急需改變。」
現在緬甸雖是個議會制國家,但在議會中,仍有25%軍人擁有議席,並掌控軍權。「連結緬甸」創辦人之一Edward說,緬甸的總統候選人仍然像香港一樣有嚴格篩選,而且憲法更有一項奇怪規定,禁止子女有外國公民權的人參選總統,所以年底將舉行的大選,反對派領袖昂山素姬亦無法參選。緬甸的民主改革,始終緩慢難行,事實上,緬甸自一九四八年獨立之後,民主之路就崎嶇重重。
﹝民主路崎嶇﹞
8888革命 軟禁昂山素姬
當中國在一九八七年爆發六四學運的時候,緬甸也在一九八八年八月八日,發生了一場爭取民主的大規模民眾運動,稱為「8888革命」。當時的奈溫軍政府專制獨裁,緬甸每天均有大規模示威遊行,學生罷課、砸毁窗、路燈,及後政府槍擊學生,並實施戒嚴。此事激發眾群於八月八日舉行全國大遊行,學生、農民、工人、僧侶、甚至部分軍人也參與其中,有人向軍隊投擲燃燒瓶、刀子、石塊等。昂山素姬亦公開演講,支持人民爭取民主和人權,當時成為緬甸的「民主之夏」。然而軍政府再度開槍血腥鎮壓,造成是次運動超過三千人喪生,昂山素姬被軟禁,反對派被監禁或流亡海外。Edward說﹕「相對於緬甸的社會運動經驗,他們遊行示威時常發生流血衝突,香港的社會運動還只是起步。」
番紅花革命 射殺僧侶
此次大規模群眾運動之後,直至二○○七年,緬甸再爆發第二波民主運動,稱為「番紅花革命」(Saffron Revolution)。因緬甸當時物價騰貴,燃料及公共交通突然加價,令人民怨聲載道,群眾連日示威遊行,並且再次提出民主訴求,要求釋放昂山素姬等人。然而軍政府卻馬上推行宵禁,並開始捉拿異見者。示威繼續推展,九月十八日更開始有數千名佛教僧侶加入示威,僧侶袍為深紅色,加上寓意運動由上座部佛教僧侶領導,於是被稱為番紅花革命。在緬甸這個佛教國家,僧侶擁有崇高地位,備受尊重,但軍政府仍開槍射殺鎮壓,革命告終。直至二○一○年,緬甸推行《緬甸聯邦共和國憲法》,後來舉行了多黨制全國大選,新政府成立,改革之路才慢慢展開。
少數民族多 衝突頻仍
但此後,國內的矛盾及政治迫害仍然不斷,Edward指緬甸有多個少數民族,如Karen族、Chin族、Rohingya族等,宗教信仰和文化各異,是造成國內衝突不斷原因之一。像中國雲南邊境的果敢地區,華人聚居,緬甸政府軍和反對派爆發內戰,迫使難民湧入中國雲南省;緬甸西邊亦因種族宗教問題,Rohingya族信奉伊斯蘭教而遭受屠殺。Edward曾到訪該些地區,有些地方仍實行宵禁,氣氛緊張,到處設軍人路障,晚上十時嚴禁出外。有一夜他和當地朋友夜歸,要坐電單車直衝過路障,外國人若被捕會被遣返,當地人則判囚五個月。
﹝難民校復修﹞
堆填區為家
多年的政治動盪與戰亂,迫使緬甸人逃到周邊國家,如泰國、孟加拉、馬來西亞等,根據聯合國難民署資料顯示,二○一三年中仍約有四十八萬難民仍以簡陋的難民營為家。現在緬甸邊境仍有大量難民營,單是泰國已有九個,難民總數約十一萬人,很多非牟利機構(NGO)及外國義工亦在此幫忙。以去年Katie探訪的難民營為例,位於泰國美索,和緬甸僅一橋之隔,是一個只有西環大小的小鎮。有些難民從七八十年代已逃到此處,發展至今二三十年,儼如小村落,營中有大街、市集,市民更可進行邊境買賣,甚至跨境工作,但由於沒有泰國身分證,難民只能當黑工或農民,收取比泰國人低的工資。難民大多居住於鐵皮搭成屋頂的竹棚中,有些更是稻草屋頂,也有蚊帳,Edward和Katie說,這些已是比較好的居住環境,這樣的建築能通風。但仍有一些人生活在垃圾堆填區旁邊,屋下是泥漿地,面對登革熱等疾病。緬甸的食物及食水亦有衛生問題,Edward每次到當地做義工,到街邊小販檔吃魚湯米粉,甚至進餐廳,總免不了肚瀉。當地人已無奈習慣,難民就是在這樣艱難的環境下生活。
「復修」不了的緬甸身分
因難民營裏的都是緬甸人,不諳泰文,小朋友亦難以進入泰國當地學校,於是難民營學校成為一個重要地方,更有緬甸小孩到難民學校跨境上學。由於有外國團體義工協助,難民營校內的英文水平反而比校外高,而難民學生因為面對艱難環境,亦相對勤奮好學。Edward他們主要幫助美索難民營的Karen族,在四間小學及幼稚園除了教授英文外,亦聯同當地職業訓練學校,翻新校園、修復屋頂、髹油漆、修水管等。他們亦因應自己的學科專業,教授學生新聞、法律、衛生等知識。「連結緬甸」今年暑假亦會繼續到美索幫助難民,「腦之家」義工活動負責人殷國明更會聯同「連結緬甸」,帶同中學生到美索協助義工服務。
雖然各地伸出援手,但有些事情仍然愛莫能助,在美索難民營出生的小孩,既不會有泰國國籍,也沒有緬甸國籍,變成無國籍身分,若要取回緬甸人身分,便要用錢買回,但難民生活拮据根本負擔不來,前路茫茫。Katie說,曾有學生得到證件,可到第三國家(指本國及庇護以外的國家)去,卻發現自己的名字被盜去,最終未能離開難民營,最後決定留在難民營中任老師。而學業成績優良的學生,得到難民紙後,可報考TOEFL等公開試,申請到外國升學,如美國、加拿大,甚至香港。但未能升學的難民學生,大部分只能留在難民營,因窮困輟學,為生計而當上農民或黑工,過着今日不知明日事的日子。二○一二年後緬甸漸進改革,聯合國難民署表示,這的確令緬甸東南部的生活條件已有所改善,已有小數難民自行回到境內,但大部分難民仍然持觀望態度,等待停火談判的協定、大選結果等,或有足夠協助及就業機會才考慮回國。政局動盪,民主難求,可見受苦難的最終仍是人民。
「起點﹕美索義工服務計劃」
舉辦機構﹕「腦之家」及「連結緬甸」合辦
對象﹕中學生10人(透過公眾集資,資助10名香港基層學生)
時間﹕三月尾經學校展開招募,七月出發(為期一個月)
網址﹕www.hol.org.hk
查詢﹕startorg15@gmail.com(活動負責人殷國明)
大學義工團體「連結緬甸」
網址﹕connectingmyanmar.org
文/ 李寶瑜
圖/ 受訪者提供、聯合國難民署提供
編輯/王芷倫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