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生活達人﹕藝術+科技 奇幻預言長青網文章

2015年03月15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3月15日 21:35
2015年03月15日 21: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四名中港澳台領導人的頭像藝術雕塑《面塊的真相》,在「因地制宜」兩岸四地展覽前夕「被消失」,港大美術館的處理手法讓人質疑,「政治審查」四字言猶在耳,這件事在Art Basel國際藝術展開幕前夕發生,難免引起很大迴響。


藝術家李天倫回應,館方回覆與事實不符,舉動令人難以理解,但他已不希望再作無謂爭拗。


因着這件藝術品「政治審查」事件,《面塊的真相》真身雖尚未能展出,但照片卻在媒體間輾轉流傳,也間接把輿論置於作品之上,可大家可別忘了,藝術作品本身,也有其發聲的需要。


事出巧合,在李天倫去年創作《面塊的真相》的時候,雨傘運動剛巧也在九月底展開,正正跟票數及領導人有關。


這令人不禁聯想,李天倫的藝術作品,除了善於操控數碼科技,或許還有預言的奇幻能力。


像素藝術•看世界 平面粒粒變成實體格仔

舊時使用的菲林相片,經過放大後,仍能看到微粒裏包含的內容;但新的數碼照片,多倍放大後,卻是一格格無關聯的色塊。藝術家李天倫認為,現代人透過這些像素(pixel)來觀看世界,就算是文字,也是先透過像素顯示,才能呈現眼前。而藝術在他而言,像一面鏡,從最熟悉的事物出發,反映真實生活,自他在二○○○年考進中文大學藝術系之後,他所熱愛的足球和電子遊戲,幾乎成為他整個大學生涯的主要創作題材。畢業後,他到一家CG動畫公司工作,動畫設計亦影響了他當時期的創作風格。當年的電腦速度很慢,在應付大量圖像運算之時,滑鼠箭嘴變成漏斗,人盯着電腦等至天荒地老,這個漏斗,在他腦裏形成一個強烈印象,其他人都能有所共鳴。你會看見藝術和科技,在他精確的思維和理性調解下,如何演化及延伸。


凹凸和虛實 錯覺和事實

由此,他思考如何把虛擬事物,以現實形式呈現,他在一格一格的二維平面像素之上,再加上一維,變成三維立體裝置藝術,你在側面觀賞那個漏斗時,淺色塊會較突出,黑色塊則較低矮,造成視覺錯置。可以想像,李天倫在製作這些像素藝術作品的時候的有條不紊,但他說,原來最花工夫的不在「砌積木」,而是打磨木塊的時候。在這像素時期,凹凸和虛實,慢慢成為他獨有的創作方法,也成為一種載體,盛載着等待被詮譯的內涵,衝破平面的隔閡。


聲音影像藝術•看見音樂 觸得到的貝多芬「音頻」

發展至後來,「我對像素這種創作方式,進入飽和狀態,但長短不一的條狀,讓我聯想到音樂軟件播放的音頻」,他再將虛擬的聲音化為實體,成為聲音的隱喻。作品Ludwig van Beethoven's Symphony No.5 in C Minor,First Movement(2009)將貝多芬的《第5號交響曲》以音頻的影像模式呈現出來,同樣用上回力膠製作,並且採用黑白色,這次與以往不同的是,觀賞者可以觸摸作品,所以即使是失明、色盲或色弱人士,都能參與,以視覺和觸覺去感受音樂。在製作這個裝置時,他每一秒擷取兩張音頻圖,再製成繁複表格,然後轉換成立體模型,這種講求規律的準確的創作方法,亦替作品增添了意義。


灣仔聲音見顏色 紅色街市啡色金鳳茶餐廳

二○一○年他辭去了工作,回到中大進修藝術碩士。那年的deTour展覽,場地位於灣仔舊警署,他的作品也回應了身處灣仔的社區經驗。「人們所知的公共空間,就只是場景與場景間的切換」,他走到石水渠街市、政府合署天橋、灣仔地鐵站、金鳳茶餐廳,定點錄下當時的聲音,並製作成音頻裝置藝術,附上耳筒,讓觀者重新關注這些被人遺忘的空間,街市轉化成紅色音頻,天橋是黑白色,地鐵站為綠色,而已結業的金鳳茶餐廳則是啡色。這系列作品,富有濃厚的集體回憶與人民關懷,他說:「你看那些高低線條,像不像現在灣仔新舊交替的樓宇?」


如果有一張船飛,你……走不走?

李天倫有一作品,是他少數在理性與距離之中,帶有感情色彩的。Mo Wan's Dialogue from《In the Mood for Love》(2008),作品取材自電影《花樣年華》,張曼玉和梁朝偉在片頭與片尾各曾說過這句話:「係我……如果有一張船飛,你會唔會同我一齊走呀?」作品一組兩件,清楚看到二人說此話時的語氣分別。都說他的作品有預言能力,這件裝置,置於現在的社會環境來看,「走不走」,又有另一番意味深長。


預言般的切割藝術 福島核爆蕈狀雲 警醒預測

如果說李天倫的像素時期,是拼砌的藝術的話,他比較近期的作品,便可以視為切割的藝術。


像他截取月亮陰晴圓缺的每一個平面,再連接起來,幻化成魚骨一樣的立體裝置,加上影子便更為詩意,給予人無限想像。以及Atomic Explosion @ 2 frames / secon(2012)經過311日本福島核爆,每格擷取的核爆蕈狀雲,變成白框子似的,陰影投射到核電標誌之上,有一種借助過去警醒和預測未來的效果。甚至如 A Haloof Counting Down(2012),半圓形裏的骷髏頭骨,外圍的數字由1數至60,可以作一秒、一天,甚至一年去計算,指出人和時間互為關係。而Relation in Time(2012)正是他與妻子結婚後的作品,各有一半面孔,凸出的一面是自己的樣貌,凹進去的一面是對方的樣貌,正空間與負空間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些較近期的作品,每一層切割之間,似乎都隱藏着信息,有一種預言式的想像。


「因地制宜」展 作品突遭押後「隔離」

領導3D頭像 得票寫在臉上

剛在上月完結的「因地制宜」兩岸四地展覽,李天倫以《發展中的音域》(2014)參展,錄取四地多個發展區域的聲音,在政府部門的發展地圖上,摺出一條聲頻路向,每段路只有約二十秒便已摺完,可見在土地有限的情况下,發展令空間迅速消失。至於本來會同時在香港展出的作品《面塊的真相》,是兩岸四地,即中港台澳的領導人的3D頭像,頭像的面塊,會跟他們獲得的選票成正比,票數愈多容貌愈清晰。傳統以來,雕塑可被視為一種手藝,而當科技進化至可以3D複製,很多人會認為,雕塑的獨一無異便會失去,但李天倫回應:「3D printing雕塑藝術這個概念,是會不斷演進的,以前釘畫布用槌打釘,釘槍發明後方便了,以前鑄銅的方法也與現在不同,現在人人也用數碼相機拍照,科技讓藝術受惠,方便創作,增加創作的可能性。以前有一些雕塑是做不到的,有了3D printing後,有一些環環相扣的樁位或一層層的雕塑,便能實現。New media art作品的成功,取決於有沒有回歸到『人』這一點,發掘新媒體的可能性,以及反思如何使用科技。」「我用3D軟件,像在一個虛擬空間裏塑做物件,不同的是可以『undo』,如我要做馬英九的樣子,電腦可以計算面塊的數量。」雕像的造形,仍需經過藝術家在電腦裏不斷修改,誰說電腦技術,不是一種手工技藝?


大陸官方對作品「有意見」

像《面塊的真相》這樣一針見血回應政治議題的雕塑作品,李天倫說很少做這類題材。可是一做,便受限制。「因地制宜─兩岸四地藝術交流計劃2014」,香港展覽時間為去年十一月十五日至今年二月一日,早在去年四月初,他已向館方說明《面塊的真相》的構思,十月提交作品簡介,一直相安無事。直到展覽前十一月,卻突然收到通知,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對他的新作品「有意見」,作品要押後十日才能於隔壁展區展出,實在難以令人信服。而他說:「藝術從來都和政治有關係,在整個歷史脈絡裏,藝術更曾為政治服務,在一些很關鍵的運動裏,藝術也有重要的位置。我覺得毋須避去一些題材,我不是鼓吹所有藝術也要談政治,而是你覺得有需要,而又想到合適的方法時,那便去發聲吧。毋須自我過濾。」的確,政治和生活也是分不開的。


「藝術家、策展人及展館、藝評人、觀眾及收藏家,再回到藝術家,是一個循環,各個部分需互相協調,才能通行無礙。我們已經常說的,千萬不要外行人管內行人,因為只有內行人才能明白自己所需。而作品只有自發,才是真誠和真實的。」


作品網址:www.litinlun.com

文/ 李寶瑜

圖/ 盧翊銘、受訪者提供

編輯/蔡曉彤

sundayworkshop@mingpao.com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