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關品方﹕九字真言解困局戳穿泛民的迷思長青網文章

2015年03月14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3月14日 06:35
2015年03月14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誰會是普選殺手?

現在看來,2017年特首普選能否實現,機率是一半半。筆者早前的文章已指出:中央有兩手準備,政改方案是否通過,無可無不可。因此,中央對8.31決議立場極為堅定,「不可撼動」;而且今次如果政改方案遭否決,泛民不要期望中央承諾2022年特首普選,重新啓動五部曲。張德江早前已表態,不是這樣的,沒有這回事。種種迹象表明,2010年最後關頭中央有所讓步(增加5個超級區議會議席)政改方案得以通過的一幕,不會重演。這是當前政治現實,不容判斷有誤。


看來中央的研判是:通過?那好。誠心讓香港作為試驗場,供日後國內選舉民主化作參考。通不過? 那也可以。香港民主化慢點來,維持1200人選舉委員會運作,同時加強行政主導的力度;在國內另找地方(譬如澳門或珠海深圳)在適當時候試驗選舉民主化。


從現在到6月,雖不是追兇遊戲,但市民有權知道誰要為原地踏步負責。泛民27人中間,從政黨立場和一貫言論來看,對北京極不友善的激烈民主派約10人,持強硬民主立場的約10人,包括來自功能組別的較為務實的理性民主派約7人——他們有可能改變立場。政改方案通過,需要最少取得泛民4票。估計4月中央和部分泛民會談時,個別人士的態度將漸見端倪。


激烈泛民要警惕

少數的極端激烈泛民議員,出言不遜,連起碼的禮貌也欠奉,市民已耳熟能詳,不用介紹了。要從另一個角度檢視他們的言行,分析他們多年來投票的歷史。他們激烈的取態,導致佔領、「鳩嗚」和光復等非法行為。這些群衆將來演變成變革結構裏的獨特實體時,有可能威脅目前極端泛民的陣腳,若沒有社會機制和輿論壓力制衡這股勢力,有機會一發不可收拾,推向不可預測的非理性的臨界點。極端暴力的盡頭是什麼,泛民派必須予以正視。我們要對激烈泛民的極端言論作嚴厲批判。政客教唆挑撥,宣揚本土意識,所為何來要問清楚。他們堅持綑綁,欲以此套住務實的理性民主派,發言時惡言惡相,在電視機前暴露無遺,缺乏基本的友善和商量的態度,如何談得下去?


首先要釋出善意

筆者深信,百人一匯提出的九字真言,是解決當前困局最有效的出路。首先就是要各方釋出善意,在這個基礎上才有建立互信的可能, 然後才說得上促進民主。香港是中西文化的交匯點。我們應該有自己獨特的核心價值觀。責任先於自由,義務先於權利,群體高於個人,和諧高於衝突。從政者,特別是政黨領袖們,要有學問和修養,才能和德行。政治上,香港患人才荒。


這樣一場政治角力,不可避免。長遠來說,可能是好事。因為讓平時不關心政治的沉默大多數也不得不出來表態。百人一匯簽名運動的影響力在擴大中,不排除成千上萬的中間中產人士會和衷共濟同聲吶喊:釋善意,建互信,促民主。筆者前此多番提出,在這個移動互聯網的時代,良好的政治要盡量利用大數據和社交網絡的威力,直接和廣大民衆溝通。美國大蕭條時期,當年羅斯福總統透過電台廣播,直接向美國人民解釋政策,讓施政廣為人知,爭取人民的認同和支持。特區政府應該效法。


其次要建立互信

京港之間現在缺乏互信,這是事實。如果港人的共識是政制民主化不斷往前走,就不應該否決政改方案,這是愈來愈多的中間溫和理性務實的港人最大的共識。希望泛民不要誤判,應與建制派和中央一起尋找利益共同點。


最後還是歸結到身分認同的問題。台灣走過的路,值得港人參考。所謂民主選舉,一旦涉及民族獨立等高度原則性的層面,那就不是人民內部矛盾。近年香港政局發展走上了歪路,請激烈泛民的朋友們深刻檢討,不要走火入魔,只懂發狠話。文革時期有一句話,「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革命左派批判唯生產力論,吹噓唯階級鬥爭論。現在香港的泛民派是泛政治主義,唯政治批判論,凡建制必反論,和中共一無是處論。總之,把建制派和大陸妖魔化。近日的反水貨客暴力行動,是否在背後有激烈民主派議員的身影,更是呼之欲出。這種做法,如何能夠建立互信?怎樣可以進行溝通?


筆者認為,年輕人對政治應該適度關心,深入探討,不要滿足於一兩個簡單的政治概念就跟着跑。內地有一個張維為,工人出身,做過鄧小平的翻譯,現在是復旦大學的教授。他的一本書,叫《中國震撼》,值得一讀。他批評西方中心論和歷史終結論,非常深刻。我們不要事事仰望西方,低看內地。中國經歷百年滄桑奮發,迄今取得的進步前所未有,早已從一個落後的舊中國逐步演變出一個繁榮的新中國,只是大部分人對文革和六四有太深刻的記憶,還沒有前瞻性的感悟而已。在政治制度上,在選賢任能方面,中國在挑戰西方民主,要超越西方。民主進程,道路遙遠漫長,香港要和內地一起走,不要「去中國化」,因為那是絕路。香港在國家發展這個大局裏,只能配合,才有出路。我勸年輕人多看正能量的東西,特別是西方學者評論中國的著作。現在就推薦一篇文章,叫China in Transition。


目標是促進民主

筆者剛參加完海洋公園保育基金舉辦的生態保衛賽。參加的大都是80後,不少還帶上小孩,高高興興,有意義。這就是香港人追求的繁榮穩定,和樂富足。香港從來都不是泛政治的城市。政治不要淪為單一議題,給錯覺以為有了民主普選就所有問題迎刃而解。我們不要被政客愚弄了。近日在電視上看到有成年人哽咽激動,要堅持真普選不要篩選,寧願政改原地踏步也不要2017特首普選。其實所謂真普選,是一個偽命題。儘管提名委員會的產生辦法不太理想,既然2至3名候選人出選要50%以上,那麼也應要取得50%以上的有效票數才能當選。這建議於去年11月左右早有人提出過。不管是否拾人牙慧,最近唐英年也如此提出。所謂白票守尾門,不外是多加一個選項在選票上 (姑且叫「以上都不選」,等同白票),那麼一張選票,譬如有3個候選人,加上廢票,那就有5個可能性,供選民表達意願。這是民主向前踏出的一大步。港人對自己應有更多的自信。這種安排,絕對可以「袋住先」。


作者是香港大學名譽教授、13學者方案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