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黃之鋒﹕傘下青年僅作街坊保長?長青網文章

2015年03月14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3月14日 06:35
2015年03月14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高登「巴絲打」在去年10月萌生參選18區區議會的念頭,尋索延續整場雨傘運動的方向,眼見不少地區面書專頁成立,青年參政的氣氛在網絡迅速發酵,也許對比起再度發起街頭行動、「鳩嗚」、光復或純粹喊着「否決政改」,作為爭奪公權力的手段,參選區議會的確較有明確清晰的目標,不單具體勝負能以選舉界定,亦有機會取得政府資源支撐民主運動,甚至打擊建制派搶佔立會議席的如意算盤,同時付出的成本也沒競選立會議席那麼高,難怪「傘落社區」成為不少佔領者的出路。


「深耕細作」本是未嘗不可,但對因傘運而有意參政的青年來說,區議會所講求的工作模式和社群關係,偏偏可能是自身最不熟悉的範疇,試代入自己是撐着黃傘參選的青年,你猜你日常交往的朋友,到底是來自職場、校園、宿舍、網絡、個別的興趣群還是居住的社區?數數自己最熟悉的朋友,少不免也是來自校園或職場,在社區認識的朋友根本寥寥可數,說穿就是在網絡世代成長的青年,待在社區生活的時間少之又少,普遍對社區談不上有太大的歸屬感。


因此,泛民因建制派坐擁豐厚資本長期處於劣勢也是其次,即使傘下青年多麼有活力和理念也好,大家心知肚明政治立場如何堅定也是其次,區議會選舉最終也是講求鄰里關係,與街坊的連結,或地區求助個案的跟進,簡而言之就是考驗候選人建立的社區關係網有多麼穩固。


有否街工那種替居民充權的意識已是更長遠的問題,亦不用談作為「政治素人」一方面喊着「沒有大台只有群眾」,另一方面回到社區會否繼續只是純粹擔當街坊保長,當下要面對的問題是,青年有否能耐適應街坊街里那種有着代溝的溝通方式,以及懂不懂融入上一輩人那種以社區為社交平台的生活,活在網絡年代的「傘兵」若要打這場硬仗,他日的競選對手難免是同樣打着「年輕」和「活力」的民建聯全職地區工作者,我們還剩下什麼本錢?

作者是學民思潮召集人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