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積金局建議所有強積金計劃都要設立「核心基金」的預設投資策略,限定每年管理費上限不能高於0.75%。這是15年來首次立法規管強積金計劃的重要變革,可是能否減少強積金被指「不公平、不公義」的質疑,還須視乎新措施會否得到市民的重視和支持。強積金是本港其中一個深層次矛盾,隨着工商界人士黃友嘉新獲委任為積金局主席,期望新人帶來更多新猷,使強積金真正成為社會退休保障的其中一條重要支柱。
積金局設立核心基金
管理費封頂減少蠶食
強積金一直被詬病之處是收費高、回報低,特別是收費率之高,蠶食打工仔的供款,個別強積金計劃扣除管理費之後,回報率出現負數已屬司空見慣的事。截至去年底,強積金總體資產總值約5600億元,按去年平均開支1.65%計算,委託人、基金經理等持份者共收取了超過90億元。這筆巨款是打工仔的血汗錢,而去年強積金整體回報率只有1.52%,連平均開支也不如,即是全部270萬個強積金戶口,去年投資所得也不到90億元。強積金大部分收益流向之不公平,於此可見一斑。
有關核心基金管理費,法例訂明在0.75%以下,相對於其他動輒收取超過1%管理費的計劃算是較合理。不過,其他國家地區一些退休金管理費有低至0.2%至0.3%,核心基金與之相比仍屬偏高。財經事務及庫務局長陳家強認為0.75%管理費上限只是一個開始,上限水平日後或再下降。另外,積金局建議參與核心基金的成員,會隨着其年齡增長而調低投資風險,這個安排對於缺乏投資經驗不善理財的打工仔,是恰當設計。總體而言,核心基金可以稍微起到修補強積金為人詬病之效。
除了管理費,每個強積金計劃還有其他開支,例如律師費、審計費等,受託人會否在這些收費巧立名目,值得關注。積金局建議包括管理費上限在內,核心基金開支比率須低於1%,表面上是其他費用的空間只有最多0.25%,可是建議中的開支比率不會納入為法例一部分,即是行政費用等開支若超過基金資產總值的1%,積金局也無從制止。這方面只能靠委託人和基金經理自律,另外加上積金局密切監管,確保打工仔不至遇上「前門拒虎、後門進狼」的景况。
積金局設立核心基金,可視為當局回應市民的不滿,藉此紓緩強積金在市民心目中的負面印象。不過,若要核心基金發揮積極作用,政府仍然需要做大量工作,打工仔則要改變態度,開始認真體待和管理自己的強積金。
約兩年前,積金局推出強積金半自由行計劃,讓僱員就新供款有較大自主權,例如可自行決定投資新計劃等,不過到了去年中,即是半自由行實施一年半之後,約270萬個強積金計劃成員,只有約12萬個轉換計劃。實施半自由行,原意是藉着成員有自由抉擇,誘發競爭而帶動降低管理收費,可惜這個盤算卻因為響應者稀而打不響,究其原因,業界認為與手續繁瑣有關。目前強積金計劃,4個受託人市佔率達七成,形成半壟斷局面,受託人無誘因大力推動半自由行。
打工仔對於強積金普遍不重視,主要是一般缺乏投資經驗,對於選擇什麼強積金組合往往不甚了了。現在積金局已經預設基金,為那些沒有或不想作投資選擇的打工仔而設,在衆多強積金計劃之中,到去年中被撥入預設基金的打工仔約佔總體近四分之一,金額約600億元。
上述兩個現象說明,無論推出什麼新猷計劃,若打工仔未能清晰接收信息,不了解半自由行和日後核心基金的好處,則即使積金局再努力推陳出新,仍然難以促使打工仔關注自己的強積金。因此,當局應該廣泛而深入地宣傳強積金計劃的轉變和新措施,讓打工仔知道攸關切身利益;強積金管理得好,日後的退休生活就會得到較充裕的資金支持。
至於強積金被指「不公平、不公義」的質疑,有些市民雖然被迫供款,但是對強積金心存抗拒,不少人因而不聞不問。無論如何,強積金實施已經15年,對許多打工仔來說,因而或多或少已經累積了一筆錢,為了過更安穩的退休生活,打工仔應該改變心態,關心和重視強積金,因應當局推出的計劃,作適當投資部署,盡量使屬於自己的強積金累積增值。強積金半自由行和核心基金,或日後推出的「全自由行」,都不是太複雜的事,只要有專業人士解釋和協助,打工仔應該都可以做於己有利的轉換和抉擇。前提是打工仔切勿繼續「懶理」強積金,「你不理財,財不理你」,是打工仔重新認知強積金的通俗格言。
變相增加供款機制
積金局應束諸高閣
積金局推出核心基金,值得肯定。不過,剛完成諮詢的「引入最低及最高有關入息水平的自動調整機制」,實際操作起來,有變相增加強積金供款金額之嫌,引來不少市民不滿。積金局辯稱機制「可加可減」,但是在一些市民看來卻是語言藝術的把戲。目前強積金所蘊蓄民怨,不在供款夠不夠,而是在於收費高、回報低;積金局若不解決這兩個問題,卻掩掩映映籌謀增加供款,這會否引來強烈反彈?值得密切關注。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積金局設立核心基金
管理費封頂減少蠶食
強積金一直被詬病之處是收費高、回報低,特別是收費率之高,蠶食打工仔的供款,個別強積金計劃扣除管理費之後,回報率出現負數已屬司空見慣的事。截至去年底,強積金總體資產總值約5600億元,按去年平均開支1.65%計算,委託人、基金經理等持份者共收取了超過90億元。這筆巨款是打工仔的血汗錢,而去年強積金整體回報率只有1.52%,連平均開支也不如,即是全部270萬個強積金戶口,去年投資所得也不到90億元。強積金大部分收益流向之不公平,於此可見一斑。
有關核心基金管理費,法例訂明在0.75%以下,相對於其他動輒收取超過1%管理費的計劃算是較合理。不過,其他國家地區一些退休金管理費有低至0.2%至0.3%,核心基金與之相比仍屬偏高。財經事務及庫務局長陳家強認為0.75%管理費上限只是一個開始,上限水平日後或再下降。另外,積金局建議參與核心基金的成員,會隨着其年齡增長而調低投資風險,這個安排對於缺乏投資經驗不善理財的打工仔,是恰當設計。總體而言,核心基金可以稍微起到修補強積金為人詬病之效。
除了管理費,每個強積金計劃還有其他開支,例如律師費、審計費等,受託人會否在這些收費巧立名目,值得關注。積金局建議包括管理費上限在內,核心基金開支比率須低於1%,表面上是其他費用的空間只有最多0.25%,可是建議中的開支比率不會納入為法例一部分,即是行政費用等開支若超過基金資產總值的1%,積金局也無從制止。這方面只能靠委託人和基金經理自律,另外加上積金局密切監管,確保打工仔不至遇上「前門拒虎、後門進狼」的景况。
積金局設立核心基金,可視為當局回應市民的不滿,藉此紓緩強積金在市民心目中的負面印象。不過,若要核心基金發揮積極作用,政府仍然需要做大量工作,打工仔則要改變態度,開始認真體待和管理自己的強積金。
約兩年前,積金局推出強積金半自由行計劃,讓僱員就新供款有較大自主權,例如可自行決定投資新計劃等,不過到了去年中,即是半自由行實施一年半之後,約270萬個強積金計劃成員,只有約12萬個轉換計劃。實施半自由行,原意是藉着成員有自由抉擇,誘發競爭而帶動降低管理收費,可惜這個盤算卻因為響應者稀而打不響,究其原因,業界認為與手續繁瑣有關。目前強積金計劃,4個受託人市佔率達七成,形成半壟斷局面,受託人無誘因大力推動半自由行。
打工仔對於強積金普遍不重視,主要是一般缺乏投資經驗,對於選擇什麼強積金組合往往不甚了了。現在積金局已經預設基金,為那些沒有或不想作投資選擇的打工仔而設,在衆多強積金計劃之中,到去年中被撥入預設基金的打工仔約佔總體近四分之一,金額約600億元。
上述兩個現象說明,無論推出什麼新猷計劃,若打工仔未能清晰接收信息,不了解半自由行和日後核心基金的好處,則即使積金局再努力推陳出新,仍然難以促使打工仔關注自己的強積金。因此,當局應該廣泛而深入地宣傳強積金計劃的轉變和新措施,讓打工仔知道攸關切身利益;強積金管理得好,日後的退休生活就會得到較充裕的資金支持。
至於強積金被指「不公平、不公義」的質疑,有些市民雖然被迫供款,但是對強積金心存抗拒,不少人因而不聞不問。無論如何,強積金實施已經15年,對許多打工仔來說,因而或多或少已經累積了一筆錢,為了過更安穩的退休生活,打工仔應該改變心態,關心和重視強積金,因應當局推出的計劃,作適當投資部署,盡量使屬於自己的強積金累積增值。強積金半自由行和核心基金,或日後推出的「全自由行」,都不是太複雜的事,只要有專業人士解釋和協助,打工仔應該都可以做於己有利的轉換和抉擇。前提是打工仔切勿繼續「懶理」強積金,「你不理財,財不理你」,是打工仔重新認知強積金的通俗格言。
變相增加供款機制
積金局應束諸高閣
積金局推出核心基金,值得肯定。不過,剛完成諮詢的「引入最低及最高有關入息水平的自動調整機制」,實際操作起來,有變相增加強積金供款金額之嫌,引來不少市民不滿。積金局辯稱機制「可加可減」,但是在一些市民看來卻是語言藝術的把戲。目前強積金所蘊蓄民怨,不在供款夠不夠,而是在於收費高、回報低;積金局若不解決這兩個問題,卻掩掩映映籌謀增加供款,這會否引來強烈反彈?值得密切關注。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