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咖啡店價格 暗藏經濟學原理長青網文章

2015年03月1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3月11日 06:35
2015年03月11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有位老闆級的朋友,在中環某甲級寫字樓有個應有盡有的辦公室,包括一部很好的咖啡機,但他仍然會每天到樓下的咖啡店至少一次,買杯「美式咖啡」回公司享用。理由很簡單,朋友出去買咖啡,其實旨在走動走動。這也能解釋為什麽在商業區的咖啡店開之不盡:因為它們賣的根本不是飲料,而是一個休息的藉口!


買咖啡 只是休息藉口

我用引號括着「美式咖啡」(Caffe Americano )的稱謂,原因是這種咖啡其實在美國不太流行。此名字的來源,相傳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美國大兵在歐洲喝不慣歐洲人喜歡的小杯特濃咖啡(Expresso),於是加入熱水把其稀釋到普通蒸漏咖啡的濃度。謂之「美式咖啡」,其實是說美國人不懂喝咖啡,胡亂弄出一款兩頭不到岸的飲料。正如我的朋友去買咖啡不是真的為了喝咖啡,他其實也不是特別喜歡美式咖啡,而只是既然想到外面走走、買杯咖啡,但特濃咖啡小小的一杯又好像不值得、不夠理由專程走一趟,於是買大杯美式咖啡。


美國人不懂咖啡 才出現「美式咖啡」

這也能解釋為什麽咖啡店須要售賣美式咖啡,對它來說,加熱水只是用多了半分鐘的人工,大小紙杯來價差不多,熱水的成本也很有限,但美式咖啡可以滿足某些特濃咖啡不能滿足的客源。更需要指出的是:特濃咖啡的售價是港幣17元,加了熱水成為「美式咖啡」卻賣29元!鮮奶咖啡(Caffe Latte )更貴,要賣33元。有一點可以肯定:加鮮奶的成本怎樣都達不到16元。


以上的現象在經濟學裏面稱為「價格區別」(price differentiation), 指一個供應者就同樣或是差不多的貨品,在不同的市場或是向不同的購買者,訂出不同的價格。現象背後的原因很簡單:不同購買者及組群對同一件產品所願意付出的價錢會有高低差別。但打開門口做生意,供應者很難因人而異索取不同的價格。於是供應者會就本質上一樣的產品作出多線發展、搞一些「花臣」,使得不同的購買者會把自己分流。


商品稍改動 製造「價格區別」

例如買咖啡的顧客,最純粹是想喝咖啡的,或是對價格最敏感的,應該會買最便宜最基本的特濃咖啡(承惠17元)。像我的朋友一類,其實是要買個藉口離開辦公室一下,於是願意多付點錢的,會買美式咖啡(29元),讓咖啡店多賺12元。有些人需要覺得其咖啡更加特別、在公司自己弄不出來,於是買鮮奶咖啡(33元),咖啡店則多賺18元。其實這樣的情况在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讀者不妨留意,我們購買的物品那些是因為輕微、不會影響成本的分別,而讓生產商有理由訂出高低不同的幾個價格?


法律界人士

[李律仁 法律金融]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