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政府原擬接通新界東和新界西的單車徑計劃,因為生態問題,兩處段落將取消,單車徑停留在斷橛禾蟲狀態,即是騎單車不能走遍新界東西。單車徑並非交通要道或必需品,即使計劃觸礁也不會引起太大迴響,可是本港連一條單車徑都建造不了,事態折射出來的問題:首先是所謂環境生態保育是否過於「霸道」?其次是本港社會,特別是政府官員是否失去了克服困難、超越障礙的意志和能力?情况值得擔憂。
遇環保爭議不戰而退
官員無能力超越障礙
有關單車徑計劃,政府在2008年宣布發展,路徑由馬鞍山至荃灣,全長約112公里。其中,約70公里要新建,全線連接荃灣、屯門、元朗、上水、粉嶺、大埔、沙田、馬鞍山、西貢原本已有的單車徑,「騎友」在完成之後就可以從西貢或荃灣開始,沿單車徑走遍新界東西各區。這個計劃原意甚佳,可以擴大市民接觸社區、親炙大自然的空間,何况單車徑沿途有休憩設施,闢設一些營商空間,可視為地區經濟的一部分。此外,到外地騎單車,已經成為一些國家地區民衆的旅遊項目,例如近年不少港人就到台灣騎單車環島旅遊;本港旅遊景點不多,這條單車徑有望成為新旅遊品種,成為吸引另類旅客的設施。
這條單車徑原本規劃在2013至14年完成,可是迄今只有馬鞍山至上水分段項目完工,其餘部分仍在檢討走線階段,進展可謂十分緩慢。最新發展是政府基於環境生態考慮,提議取消元朗至南生圍,以及馬鞍山至西貢的兩段工程。據知,元朗至南生圍的一段,政府做過環境評估,但是環保團體批評做得粗疏,未顧及影響黑臉琵鷺及紅嘴鷗等水鳥棲息和覓食;政府再三研究之後,認為無法克服生態問題,主動提出取消工程。至於馬鞍山至西貢一段約7公里,若建造要砍伐約1600棵樹木,政府就此被形容早已「舉手投降」,去年底已經決定取消建設這段單車徑。
政府近年推動發展往往受制於生態環境,單車徑未能按計劃全線貫通,折射出兩種情况:一是環保當道,增加建設發展難度;二是政府官員不敢迎難而上,顯露遇環保阻滯即無作為的一面。環保團體對政府取消南生圍的單車徑表示歡迎,「騎友」對未能踏單車到南生圍欣賞美景,當然認為是一大憾事。其實,大自然生態環境再美,但是「道路阻且長」,人們難以親炙,則美景再美也沒有多大意義。元朗至南生圍的單車徑,本來要建造一道橋橫跨山背河至南生圍,只要規劃完善,縮短工期,盡量減少對水鳥的影響,技術上應該可以完全做得到;至於恐怕單車徑開通之後,人流增加影響自然生態,姑且不論這種擔心是否成立,即使如此也可以實施人流控制等措施,減輕影響的程度。關於西貢至馬鞍山的一段,若涉及的樹木全屬稀有品種,砍伐之後就絕種了則是罪過,誰也承擔不起,但是那些樹木周遭多的是,而且砍伐開闢單車徑之後,在旁邊再栽種,三五年之後樹木長大,又是一幅林木蔽蔭的景象。
環保團體或許認為首要顧及水鳥不受滋擾,而原生樹木構成的生態環境不能再造,因而肯定政府現在的決定;不過,發展地產滋擾水鳥和砍伐大量樹木,與建造單車徑供市民消閒娛樂之用,對生態影響的評估,標準應有不同,建造單車徑應得到更多酌情體待。即是說,環保團體反對在自然美景興建豪宅可以理解,但是對建造單車徑而不放行,則這樣的環保準則,在性質上與極端主義並沒有分別。
香港卓越靠打拼
現在滑向平庸之路
單車徑最終以斷橛禾蟲示人,失去其貫通新界東西的效用和意義,政府要負主要責任。從過程而言,政府取消建造的兩段單車徑,都未經努力就退縮,可以說是不戰而敗,這是為官不為的結果。近年,環保意識抬頭,弱勢政府未能主導輿論,政府推動發展舉步維艱,動輒得咎,是不爭事實,官員為免成為爭議焦點,普遍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今次政府放棄力爭完整建造單車徑,雖然避免了紛爭,但是僅112公里的單車徑也無法完成,相對於台灣可以騎單車環島,廣州與珠江三角洲各城市的綠道已經連成一體,整體城市品位得以昇華、提高,香港的滯後,在單車徑建設也顯露出來。
單車徑未能全線貫通,表面上社會和市民不見得有具體損失,只是市民無緣騎單車走遍新界美景而已,可是此事顯示香港社會與政府官員好像已經失去克服困難、超越障礙的意志和能力,各方只看到本位、也只從本位出發,缺乏從更高層次體待問題的意願與能力。這樣的社會氛圍,看不到香港如何可以繼續卓越。若各方不覺醒,讓這種狀態持續下去,香港極可能滑向平庸之路。單車徑折射出來的問題,值得大家深思和警惕。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遇環保爭議不戰而退
官員無能力超越障礙
有關單車徑計劃,政府在2008年宣布發展,路徑由馬鞍山至荃灣,全長約112公里。其中,約70公里要新建,全線連接荃灣、屯門、元朗、上水、粉嶺、大埔、沙田、馬鞍山、西貢原本已有的單車徑,「騎友」在完成之後就可以從西貢或荃灣開始,沿單車徑走遍新界東西各區。這個計劃原意甚佳,可以擴大市民接觸社區、親炙大自然的空間,何况單車徑沿途有休憩設施,闢設一些營商空間,可視為地區經濟的一部分。此外,到外地騎單車,已經成為一些國家地區民衆的旅遊項目,例如近年不少港人就到台灣騎單車環島旅遊;本港旅遊景點不多,這條單車徑有望成為新旅遊品種,成為吸引另類旅客的設施。
這條單車徑原本規劃在2013至14年完成,可是迄今只有馬鞍山至上水分段項目完工,其餘部分仍在檢討走線階段,進展可謂十分緩慢。最新發展是政府基於環境生態考慮,提議取消元朗至南生圍,以及馬鞍山至西貢的兩段工程。據知,元朗至南生圍的一段,政府做過環境評估,但是環保團體批評做得粗疏,未顧及影響黑臉琵鷺及紅嘴鷗等水鳥棲息和覓食;政府再三研究之後,認為無法克服生態問題,主動提出取消工程。至於馬鞍山至西貢一段約7公里,若建造要砍伐約1600棵樹木,政府就此被形容早已「舉手投降」,去年底已經決定取消建設這段單車徑。
政府近年推動發展往往受制於生態環境,單車徑未能按計劃全線貫通,折射出兩種情况:一是環保當道,增加建設發展難度;二是政府官員不敢迎難而上,顯露遇環保阻滯即無作為的一面。環保團體對政府取消南生圍的單車徑表示歡迎,「騎友」對未能踏單車到南生圍欣賞美景,當然認為是一大憾事。其實,大自然生態環境再美,但是「道路阻且長」,人們難以親炙,則美景再美也沒有多大意義。元朗至南生圍的單車徑,本來要建造一道橋橫跨山背河至南生圍,只要規劃完善,縮短工期,盡量減少對水鳥的影響,技術上應該可以完全做得到;至於恐怕單車徑開通之後,人流增加影響自然生態,姑且不論這種擔心是否成立,即使如此也可以實施人流控制等措施,減輕影響的程度。關於西貢至馬鞍山的一段,若涉及的樹木全屬稀有品種,砍伐之後就絕種了則是罪過,誰也承擔不起,但是那些樹木周遭多的是,而且砍伐開闢單車徑之後,在旁邊再栽種,三五年之後樹木長大,又是一幅林木蔽蔭的景象。
環保團體或許認為首要顧及水鳥不受滋擾,而原生樹木構成的生態環境不能再造,因而肯定政府現在的決定;不過,發展地產滋擾水鳥和砍伐大量樹木,與建造單車徑供市民消閒娛樂之用,對生態影響的評估,標準應有不同,建造單車徑應得到更多酌情體待。即是說,環保團體反對在自然美景興建豪宅可以理解,但是對建造單車徑而不放行,則這樣的環保準則,在性質上與極端主義並沒有分別。
香港卓越靠打拼
現在滑向平庸之路
單車徑最終以斷橛禾蟲示人,失去其貫通新界東西的效用和意義,政府要負主要責任。從過程而言,政府取消建造的兩段單車徑,都未經努力就退縮,可以說是不戰而敗,這是為官不為的結果。近年,環保意識抬頭,弱勢政府未能主導輿論,政府推動發展舉步維艱,動輒得咎,是不爭事實,官員為免成為爭議焦點,普遍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今次政府放棄力爭完整建造單車徑,雖然避免了紛爭,但是僅112公里的單車徑也無法完成,相對於台灣可以騎單車環島,廣州與珠江三角洲各城市的綠道已經連成一體,整體城市品位得以昇華、提高,香港的滯後,在單車徑建設也顯露出來。
單車徑未能全線貫通,表面上社會和市民不見得有具體損失,只是市民無緣騎單車走遍新界美景而已,可是此事顯示香港社會與政府官員好像已經失去克服困難、超越障礙的意志和能力,各方只看到本位、也只從本位出發,缺乏從更高層次體待問題的意願與能力。這樣的社會氛圍,看不到香港如何可以繼續卓越。若各方不覺醒,讓這種狀態持續下去,香港極可能滑向平庸之路。單車徑折射出來的問題,值得大家深思和警惕。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