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明報》3月4日發布公共專業聯盟政策召集人黎廣德先生的文章〈陸客成毒癮 梁振英推港入窮巷〉,根據規劃署《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公共空間標準及訪港內地遊客(陸客)對本港生產總值的貢獻,得出清晰而驚人的結論,每1人次陸客使香港淨損失700元,每削減1人次陸客香港最少倒賺700元。如果結論正確,全港市民一定全部贊成停止陸客訪港,推論可能也適用於來自其他地區的遊客。遊客來得愈少,香港賺得愈多。結論似乎不盡合理,不合邏輯。
陸客的成本效益分析
黎廣德先生對於陸客的成本效益分析如下。他指出「每天平均有6.7萬掃貨客在港活動,從城市規劃而言相當於一個特別亢奮的流動社區。」他再根據規劃署的《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須為每位市民提供2平方米的休憩空間,因此「政府應為7.7萬人的『陸客流動社區』提供166萬平方呎公共空間」,社會共需投入1390億元。黎廣德先生得出結論「香港市民單在犧牲公共空間一項便相當於每人次陸客補貼4900元」 。他進一步估計,「根據經濟學者關焯照及周文林去年利用計量經濟預測模型推算,一刀切削減兩成訪港陸客(即約950萬人次)會令本港生產總值減少400億元,相等於每少1人次便減4200元」。成本效益相比,黎廣德先生得出結論:「由此可見,若果全面考慮社會整體成本,每削減1人次陸客香港最少倒賺700元」。
每一陸客每年的公共空間成本
不多於245元
每1人次陸客使香港淨損失700元的結論是基於錯誤的成本效益分析。公共空間建設的投資是一次性的,每年可供7.7萬陸客使用,至少使用20至50年。如以20年計算,香港在公共空間方面的每年每人次陸客的補貼是二十分之一,即245元。按黎廣德先生估計,每1人次陸客的經濟效益是使本港生產總值增加4200元,因此每1人次陸客使香港淨賺3955元。遊客來得愈多,至少在經濟上香港是賺得愈多。當然,香港要增建公共空間和其他設施,擴大旅客接待能力。旅客數量必須同旅客接待能力相適應。
作者為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及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教授
陸客的成本效益分析
黎廣德先生對於陸客的成本效益分析如下。他指出「每天平均有6.7萬掃貨客在港活動,從城市規劃而言相當於一個特別亢奮的流動社區。」他再根據規劃署的《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須為每位市民提供2平方米的休憩空間,因此「政府應為7.7萬人的『陸客流動社區』提供166萬平方呎公共空間」,社會共需投入1390億元。黎廣德先生得出結論「香港市民單在犧牲公共空間一項便相當於每人次陸客補貼4900元」 。他進一步估計,「根據經濟學者關焯照及周文林去年利用計量經濟預測模型推算,一刀切削減兩成訪港陸客(即約950萬人次)會令本港生產總值減少400億元,相等於每少1人次便減4200元」。成本效益相比,黎廣德先生得出結論:「由此可見,若果全面考慮社會整體成本,每削減1人次陸客香港最少倒賺700元」。
每一陸客每年的公共空間成本
不多於245元
每1人次陸客使香港淨損失700元的結論是基於錯誤的成本效益分析。公共空間建設的投資是一次性的,每年可供7.7萬陸客使用,至少使用20至50年。如以20年計算,香港在公共空間方面的每年每人次陸客的補貼是二十分之一,即245元。按黎廣德先生估計,每1人次陸客的經濟效益是使本港生產總值增加4200元,因此每1人次陸客使香港淨賺3955元。遊客來得愈多,至少在經濟上香港是賺得愈多。當然,香港要增建公共空間和其他設施,擴大旅客接待能力。旅客數量必須同旅客接待能力相適應。
作者為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及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教授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