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農曆新年前後,無論是否有宗教信仰,在一年之始許個願望、求個平安,或純粹是個心安理得的習慣總是無妨的,所以到廟宇參拜祈福的人都不少。
既然如此,小弟也隨隨習俗,前往廟宇走走吧!
香港以木頭聞名的廟宇是哪間你知道嗎?
正是今期介紹的志蓮淨苑了。
鑽石山重整下重建
位於九龍鑽石山志蓮道五號的志蓮淨苑,創建於一九三四年,是一所佛教寺廟,最初期只是僧侶清修之地,後因國內時局動盪、國共內戰,一時間不少難民湧入香港,黃大仙、鑽石山一帶也有不少,故志蓮淨院在一九四八年左右開始提供教育、安老、收容所等服務,並在一九六三年正式註冊為非牟利慈善團體,正式成為集宏揚佛教及社會福利服務於一身的組織,也是出家女尼的靜修居所。
安老院+佛寺+學校+花園
到了八十年代末,因應香港政府展開市區重整計劃,志蓮淨苑附近一帶的木屋開始陸續清拆,大部分的鑽石山地區重新規劃,在政府和各方有心人的協力下,志蓮淨苑終在一九八八年展開重建工程,把舊址和各項服務重新整合,由護理安老院、志蓮中心開始,然後是佛寺、學校、花園等,在二千年五月全部竣工,正式重新開放予公眾人士。而後來伸展至南面的南蓮園池,則是政府因應鑽石山的休憩用地需要而委託志蓮淨苑設計及監督建造的。二○○三年開始建造工程,○六年完成後亦由政府委託志蓮淨苑管理。
斗拱層疊 分擔屋頂重量
要說香港具代表性的木建築,除了之前介紹過的早期大澳棚屋,或許四五十年代的木屋區也是一例,但以建築技術而言,要在香港看到中式建築的精髓——斗拱木建築,就非位於鑽石山的志蓮淨苑莫屬。所謂「斗拱」,對中式建築略有認識的讀者該不感陌生,簡單而言,是透過「斗」和「拱」兩個木造的不同構件,層層疊疊地以榫卯技術組裝在一起,既是垂直的木柱和橫樑的接合點,也是承托和分散屋頂重量的重要結構,志蓮淨苑正是以仿照唐代的斗拱建築所重建,其使用到的斗拱系統更是全港之冠。
全港最大的仿唐建築
與志蓮淨苑相連,佔地三萬五千平方米的南蓮園池,也是以唐風建築為設計重點的山水園林,當中的樹木和亭、臺、樓、閣,主要也是木構建築,而為了突顯斗拱建築的主題,園內更特別設有一所小小的中國木結構建築藝術館,展示出中國現存唐宋及明清時代的典型斗拱木建築之模型,可惜館內不能拍照,未能和大家分享裏頭別致的比例模型。
「偽古蹟」掀風波
志蓮淨苑雖為佛門淨地,然因香港演藝圈中人如曾志偉、已故的如梅艷芳、張國榮等過去曾為淨苑貢獻過不少,故為之帶來點星味;另在二○一三年發生的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事件中,更引起社會和輿論不少的爭辯。事緣當年中國國家文物局公布新一批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的歷史古蹟當中,志蓮淨苑竟然榜上有名,一來相較起其他名單中短至數十年,長至數百年的古蹟,志蓮淨苑根本是現代的仿古建築而非古蹟;二來不少人詬病,為何更具時代意義的香港殖民地時期特色建築卻全沒被考慮,因此質疑事件完全是出於政治考慮,有違正常的國際標準。不過同一時間有另一說法,有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文化遺產的定義較廣,建築物的歷史非唯一標準,同時也着重文化價值,故此志蓮淨苑以新方法處理仿唐建築亦屬另闢蹊徑,能獲列入預備名單之中是好事。無論如何,最後事件也一如其他新聞般,過了一段時間後便不了了之……
後記
小弟為了寫這篇稿子,才首次踏足志蓮淨苑,老實說感覺很矛盾,一方面看到繁囂市區之中,有如此一大片綠化範圍和雅致環境,讓老人家和遊人享用很是不錯;但另一方面,對其「仿古」的外觀卻總有點不是味兒,尤其筆者在內地旅遊時也逛過不少寺廟古剎等,相較之下,一如其名的志蓮淨院,就是太乾淨企理,缺少了歲月的刻度、時間的沉澱及祥和自然的氛圍,儘管四周不知藏在哪兒的揚聲器,一直播着低吟的念誦之聲,但過分精心安排的人工化草木,實在難以不讓人想起走進了電視或電影的布景當中,尤其對面就是名為「荷里活」的大型商場……難道我們熟悉的、真有歷史意義的最後只會逐一消亡,取而代之就是一座又一座被建構出來的景點?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施主還是別想太多了,阿彌陀佛……
參考資料
志蓮淨苑
網址:www.chilin.org
《築覺:閱讀香港建築》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出版
欄目簡介
英文「Touch Wood」,有驅散噩運的意思,有說和廣東話的「大吉利是」意思相近。無論如何,木頭和人類的關係可說是唇齒相依,由原始人鑽木取火,到用木搭建房屋,利用木筏渡河,製作家具,及至各種藝術設計等,木都是不可或缺的材料,故此本欄目命名為「觸木 Touch Wood」,正希望把一些和木有關的人、事和地方,以至簡單的DIY創作和各位讀者分享。
作者簡介
王天仁,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以回收木卡板創作卡通動物雕塑超過十年,活躍於不同類型展覽、跨界合作和項目策劃,亦積極擔任教育工作,近來透過不同平台,以文字分享所見所想。www.facebook.com/junkwoodsculpture
文、圖/ 天仁
編輯/王芷倫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