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內地網上金融監管真空長青網文章

2015年03月08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3月08日 06:35
2015年03月08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內地互聯網金融行業規模已登頂全球,但監管卻幾乎真空。監管真空亟待填補,最新的跡象表明,互聯網金融監管意見有望在今年上半年提速出台。


細則「難產」多有原因

去年下半年,已有多個管道透露,互聯網金融監管相關指導意見已接近完成階段,年底出台「機率很高」。至今「難產」,分析起來應多有原因。


其一,央行分管互聯網金融的副行長潘功勝去年10月末剛剛接手,「需要一些傾聽和思考」。而負責具體條款擬定的央行條法司司長一職,自穆懷朋調任後空缺至今,由副司長劉向民主持工作,這使得細則「出生不易」。


其二,即使央行承擔了制定細則的大部分前期工作,但迄今,P2P網貸、眾籌、互聯網保險分屬中國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分管,而工信部也已成立互聯網金融工作委員,有份參與。如何杜絕出現「九龍治水」、「分而難治」的局面,也非易事。其三,寬緊「度」在哪裡,似乎高層並未定調。


監管意見有望提速出台

不過,正在進行的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央行副行長潘功勝被記者「圍堵」期間透露,關於規範互聯網金融發展的相關意見最快上半年就可出台。


在監管規則的設計上,潘功勝表示,《意見》有以下幾個原則:一是分類監管,目前互聯網金融具有協力廠商支付、P2P、眾籌融資、金融產品互聯網銷售等同業態,同業態的性質是不一樣的,其受眾面和風險點也不同,所以會採取強度不等的監管;二是公平監管,幹同樣的事情,就該適用相同的監管規則,不能造成監管的不公平;三是協同監管,在當前分業監管的框架下,要按照現有的金融監管規則進行監管;同時,發揮金融監管協調部際聯席會議制度的作用,加強協同監管,保證監管規則的一致性,防止監管套利。


據接近央行的相關人士透露,《意見》已經上報國務院,隨時可能頒布。


「互聯網金融」再次官方背書

在去年首次進入《政府工作報告》後,「互聯網金融」今年再次獲得官方背書。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3月5日作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直接談及「互聯網金融異軍突起」。國家統計局原副局長賀鏗建議,加強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和扶持,使其更健康地發展。


監管《意見》之所以備受期待,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內地互聯網金融市場規模的迅猛擴張。據日前中國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發佈的《2015年至2018年中國互聯網金融發展趨勢研究報告》,截至2014年年底,包括在線支付、P2P、眾籌、基金銷售等在內的互聯網金融規模已經突破10萬億元人民幣,成為全球最大市場。


但由於缺乏足夠監管,互聯網金融在野蠻生長的過程中亦出現泥沙俱下的現象。以P2P為例,據「網貸之家」的資料顯示,2014年出現提現困難或倒閉的P2P平台數量達275家,今年僅1月份已有至少69家平台關停或跑路。


馮其十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