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年初,施政報告提到「聰明城巿」之時,腦裏的確描繪過這將會是一個人車易行的宜居地。
可是聽真一點,試點原來在九龍東,這一下子又把我拉回了好像永遠無法實現的現實——九龍東發展區裏重中之重的啟德,由回歸前構思至諮詢至落實規劃,這二十多年裏,啟德一直被規劃,願景主題一換再換,城中城、環保城、體育城,每一個想像都熬不久。
到今時今日,設施逐一落成之時,才發現啟德其實又變回了另一個屯門或將軍澳,集住宅商業旅遊於一地的大雜燴而已。
「健康空氣行動」的項目主任馮建瑋Patrick,這一期帶我們認真翻看文件留意細節,看看這個被規劃有九萬居民將會是什麼地方。
它聰明不聰明,不重要;最基本的是,它究竟是否一個適合人住的地方?
一九八九年,六四之後,殖民地政府提出「玫瑰園計劃」和「機場核心計劃」,開始研究把即將飽和的啟德機場搬至赤蠟角。三年後,政府展開「東南九龍發展綱領研究」,地區規劃目標逐漸變得具體,計劃把啟德發展為「城中城」,平衡分佈住宅、商業、工業用地,容納二十八萬人口。至九九年,「城中城」的概念轉換成「環保城」,減少填海範圍,這時的修訂計劃之中,出現「環保連接系統」的字眼,即是現在政府說的高架單軌列車。○七年,《啟德分區計劃大綱圖》通過,隨後開始招標,包括郵輪碼頭。
啟晴 德朗 如孤島
直至前年,一三年,發展局長宣讀「落實啟德計劃」議案,配合九龍東即觀塘和九龍灣發展,整個發展歸納為「起動九龍東」。這一年,啟德發展區即使仍然處處工地,但兩條公共屋邨在沙塵滾滾之中落成了,啟晴邨和德朗邨,現在有一萬三千居民,而整個啟德規劃之中,居住人口將有八萬至九萬。Patrick上周日到過啟晴邨,雖然發展區內其他設施尚未落成,屋邨如孤島,但已開始發展出自己的生活模式,例如居民已摸索出最便捷的出入路線,以解決網絡尚未成形、交通混亂的問題;又例如居民以單車代步已成為一種習慣,日常需要無法在區內滿足,就唯有走到不遠的九龍灣。在特首提出這裏可以發展成「聰明城巿」之時,居民已把此地看成自己的家,Patrick覺得,聰明不聰明,對居民來說並不是重點,重要是,這個大工地,最後是否可以當成家的地方?
水上交通佔排污最多
由發展計劃開始萌芽之初,直至今天,這片三百二十公頃的土地,已落成的,除了啟晴邨和德朗邨,其實就只有郵輪碼頭和碼頭旁的公園,但Patrick說,香港空氣污染,最大排放源其實是水上交通,用重油的遠洋輪尤其嚴重,單是一個郵輪碼頭,已足夠反映啟德空氣污染將很嚴重。「啟德郵輪碼頭、行人地位及空間、單車作為短途交通工具、綠化、環保連接系統等,這些爭議的範圍,統統與生活質素有密切關係。」之不過,Patrick翻開政府文件,看到的建設,很多其實都是為了旅客、商業區而設,例如要疏導為數不少的郵輪旅客。這個地方,既然設計了有人居住,又怎可以在規劃時不考慮居民的福祉?
郵輪碼頭﹕烏煙瘴氣元兇
Patrick說,在面積超過三百二十公頃的啟德發展區,最讓這裏不適合住人的,肯定就是郵輪碼頭。
香港空氣污染嚴重,路邊監測站一直針對陸上交通造成的污染,但原來船比車更污染。在環保署最新公布的排放清單裏,二○一二年,六種監察的污染物當中,水上運輸「包攬」其中四種的排放榜首,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可吸入懸浮粒子和微細懸浮粒子,不止比車、飛機排放得多,甚至「跑贏」發電廠。當中,遠洋輪船,例如郵輪、貨輪等,尤其「污糟」,因為它們以極污染的重油為燃料,含硫量是車用柴油的二千八百倍。有團體曾發表研究報告,指香港每年平均因船排放二氧化硫而額外死亡的人數有三百八十五人,當時,啟德郵輪碼頭並未開始運作。
郵輪泊一天 排放量如五千車
按德國環保組織「自然保護聯合會」(Nature and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Union)的計算,一架郵輪停泊一天,排放量相等於5000輛車。現時郵輪碼頭的兩個泊位已全面投入服務,發展局長蘇錦樑上月剛分析,說對碼頭前景樂觀,預計今年有五十七次郵輪停泊,停泊日數達七十六天,較去年多一倍。就這個趨勢看,九龍東空氣愈來愈差,啟德也只會愈來愈不是人住的地方。
可是,郵輪碼頭既已落成,兩條屋邨的居民也已相繼入伙,米已成炊,還有什麼可以做?北美和歐洲不少國家立法強制船舶進入本國水域時,由較高含硫量的「重油」(bunker fuel),轉用較環保的「低硫燃料 」。香港現時則只靠郵輪公司自願參與泊岸轉油計劃,早前有報道指,政府最快四月正式提交法案,立法規管。Patrick說,另外可以考慮的是在碼頭建設「岸電」,讓郵輪停泊時,以岸電取代燃油提供電力。
踩單車代步? 政府:不鼓勵
啟德之內,啟晴邨和德朗邨在二○一三年已入伙。不過,因為區內大部分地方仍是工地,配套設施未見影,包括交通網絡,所以居民現在都靠自己,例如他們都會以單車代步,到鄰近的九龍灣買菜。
單車徑連接景點 非連接民居
單車,自古以來就是代步工具,現在啟德沒有路沒有車的狀况,其實正好說明了,如果要推行環保政策,鼓勵減少用車的時候,單車其實就是最好的解決方法。翻看政府的文件,早在二○○七年的發展圖上,已畫有一條長六點六公里的單車徑,不過只圍繞海濱,本質上不是為便利居民而設。後來,在二○一三年,發展局長在「落實啟德計劃」的議案中,表明「馬路和行人道已非常擠迫,實在難以騰出空間開設專用單車徑……基於安全考慮,政府不鼓勵巿民在巿區以單車作為代步的基本交通工具」。去年初,土木工程署在與團體交流後,建議延伸單車徑至十三公里,但主要是把海濱與景點如宋王臺公園、龍津古橋接駁,而不是把民居、車站連接起來﹕「由於擬議的單車徑基本用作消閒及康樂用途,為避免因單車及大量人流交織所產的危險,我們不建議把單車徑直接接駁沙中線啟德站,或其鄰近之公共運輸交匯處」。再者,局方指其實還要待區內建設完成後才能落實。
Patrick說,政府的思維從來不把單車看成代步工具,所以在規劃啟德時,雖然不少團體要求建設單車徑,但其實定位本身已不是他們說的那回事,「文件寫到明,單車徑主要作為消閒及康樂用途,而不是通勤作用」。因為單車不為代步,不是讓居民用來在區內走動、接駁的交通工具,所以政府沒打算在車站附近興建單車泊位。
不環保的「環保連接系統」
如果,啟德重新規劃之初,環保是其本意,而雖然後來「環保城」之名已易,啟德成為一個集體育、文化、旅遊、商業、居住的混合物,政府還是沒有忘掉強調環保元素,例如把區內的交通接駁,命名為「環保連接系統」。
Patrick說,在未有這名稱之前,在二○○一年發表的「東南九龍發展修訂計劃的整體可行性研究」行政摘要,政府在發展大綱總圖上預留位置發展「無軌電車疴換K鐵路」。後來,文件上再沒有電車的份兒,現在,這個環保連接系統,就是政府口中的高架單軌列車。電車公司前年曾向政府建議用電車系統代替架空列車,造價可省七成,乘客車費也少一半,可是政府無意採納,主要的理由是電車佔用地面空間。不過,有研究指出,一架現代化電車可載客二百八十人,相等於六條四百米長行車線可服務的人次,引進電車,或許可以吸引更多人放棄駕駛私家車。
列車架空 騰空間疏導汽車
雖然用電發動的列車的確比燃油的汽車環保得多,可是政府引進這套系統的思維,卻不見得環保。Patrick說,在政府的文件中,可以看見,列車之所以要架空,是為了讓地面空間可以騰出,讓啟德成為疏導東九龍交通的地方,換言之,環保連接系統的目的,是希望可以把更多車輛引進啟德區域之內。在環保連接系統第一階段諮詢報告中,就指出若把系統設在地面,缺點是「需佔用或共用路面空間,對已擠迫的舊區交通網絡造成壓力」。
除了環保連接系統不環保外,Patrick說,這個運輸系統,看來並不是為近十萬居民而設,服務對象更像是商業區與遊客。例如,「啟德規劃檢討」第三階段公眾諮詢行政摘要中就提到,「在啟德提供環保的接駁交通設施,以便本地及海外旅客往返啟德內主要的景點」。而最近土木工程署在諮詢中,建議取消原本設在啟晴邨及德朗邨的車站,而商業區則增加車站,當局的說法是因為「九龍灣將發展大量辦公室」。
把行人從地面趕走?
現在的啟德發展區,沙塵滾滾,未可以看到在世界各地紛提倡可持續發展、提升行人空間的大勢下,行人路是否會建得寬闊一點,不過Patrick卻預見,啟德將會把行人趕到高架路或地底,從路面上移走。
「從發展局文件及《啟德分區計劃大綱圖》,有關行人的政策仍然停留在建設行人設施,如高架行人道、行人隧道、優化行人連接點、並發展地下購物街、也提及『致力締造無障礙通行的環境』予長者及殘疾人士出入等。路面上的空間,是要繼續賦予給汽車嗎?」 二○一三年,發展局長就提到,啟德將有兩條全新高架行人道,和三條行人隧道。佈滿隧道和天橋、沒有人在地面的景况,我想起了將軍澳。而我們大概並沒有預期一個本來叫做「環保城」的地方,最後原來會變成另一個將軍澳。
「尖沙嘴太空館是一個壞先例,行人由路面走到天橋或隧道,迂迴曲折,這是便利行人的政策嗎?路面空間繼續讓給汽車,只會吸引更多車輛駛進該區,交通擠塞及空氣質素會得到改善嗎?所謂環保連接系統,又從何說起?」
文/ 陳嘉文
圖/ 陳嘉文、資料圖片
編輯/方曉盈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