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北京聞風﹕治污染難望一蹴而就長青網文章

2015年03月06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3月06日 06:35
2015年03月06日 06:35
新聞類別
中國
詳情#
【明報專訊】近日,內地前央視記者柴靜自費拍攝的霧霾調查片《穹頂之下》引爆網絡點擊率。而關於該片已遭「冷處理」的傳聞,同樣引起外界關注。對此,北京分析人士指出,有關方面和官媒的降溫,或有3點考慮,一是避免全國「兩會」熱點失焦;二是擔心《穹頂之下》背後有利益集團及各種勢力在環保領域的博弈;三是鑑於環保運動在全球發展中呈現的政治化傾向,中央對此也有所警惕。


環保呼聲高 領導人屢稱重視

近年來,內地公眾要求解決國內污染問題的呼聲日高,特別是北京、上海、廣州和位於東南沿海的發達城市,居民對於環境和食品、飲用水安全的關注程度更遠遠高於西部欠發達地區。而中共高層也已明確將環境治理、生態文明建設列入施政的優先議題。前國家主席胡錦濤和現任國家主席習近平都屢次強調重視環保問題,2012年,胡錦濤在中共十八大報告中提出,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習更是形象地指出,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


資料顯示,從2000以來,內地大氣污染治理投資總體呈增長趨勢,2013年,全國大氣污染治理投資總額約293.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3.89%。環保部副部長吳曉青說,「十二五」期間,全社會環保投入可能要超過5萬億元人民幣。


此外,造成內地空氣污染重要因素——以煤為主導地位的能源結構也在改變,「十二五」期間,內地天然氣將從佔能源總量的約3.6%提高到8.3%。


料兩會有權威回應環境議題

中央電視台在近日播出的「兩會」新聞中也舉例說,歐美等發達國家的城市如倫敦、洛杉磯等在解決城市污染的過程中也都經過了30至50年的時間。


客觀而言,內地的發展失衡目前已成為突出問題,解決方法難以照搬成法。東南沿海和西部內陸省份的差距對當政者的思維角度亦有影響,在鋼鐵企業眾多的河北省,倒閉一個企業就可能造成數千乃至數萬人的失業,對民生和社會穩定之影響不可小覷,而企業轉型也非一日之功。 對於複雜棘手的環境和生態問題,中央料將繼續採取積極應對態度。據透露,「兩會」上可能會有來自權威管道的發聲,對民間關切的環境議題予以回應。


鍾鳴九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