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社評﹕中國經濟爭取「保七」 須咬牙挺過轉型陣痛長青網文章

2015年03月06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3月06日 06:35
2015年03月06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總理李克強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把今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定為7%左右。這是10年來最低的GDP增長,實際上也宣示中國經濟由30多年的高速增長,調整為中高速增長的新常態。中國經濟受內部和外部因素交相影響,情况極其複雜。不過,只要放緩而穩定有序,並且是經濟結構轉型的階段性現象,則毋須過於憂慮。現在看來,中國經濟正處於這種狀態,設若轉型調整過後保持中高速增長,則對中國經濟跨上另一個台階,是可以保持審慎樂觀的期盼。


調整結構經濟放緩

不再粗放投資救市

中國經濟長期保持雙位數字增長,金融海嘯之後,美國、歐洲等主要出口市場急速萎縮,中國原來倚靠外貿出口、投資拉動經濟發展,頓時失去動力。在這個特定時空之下,當時推出4萬億元挽救經濟,力求增長「保八」,雖然勉強達至目標,但是這波次粗放投資,不可持續幾可肯定,而且實體經濟得益有限,產能過剩、地方債、公司債等期內激增,目前的經濟景况,一定程度是承受當年救市的惡果。


內地經濟放緩是不爭事實,不過有兩個情况值得注意。首先,穩定在結構轉型十分重要,由「保八」到7.5%左右增長,今年再調低至7%左右,這是穩定有序地調整,而非暴跌的出現經濟懸崖。其次,李克強若要維持7.5%左右增長目標其實不難,因為0.5個百分點,按中國去年GDP超過63萬億元人民幣計算還不到4000億元人民幣,只要推出一兩個項目或是在既有基建項目加大資金投入,GDP就可以與去年看齊;李克強不循此途,未再以短期財政措施刺激經濟,相信這是顯示塑造增長新常態和堅持調整結構的決心。


以中國經濟體積之龐大,繼續追求雙位或接近雙位數高速增長並不切實際,而任何經濟體調整結構、產業轉型都可能面對痛苦的調整期,因為開始擺脫舊有模式,新產業、新增長點又尚在醞釀成形,經濟放緩就無可避免。李克強描述中國經濟的困難和挑戰,包括投資增長乏力、新的消費熱點不多、工業產品價格持續下跌和生活要素成本上升、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突出、經濟發展方式比較粗放、創新能力不足、產能過剩問題突出、農業基礎薄弱等。這些都是經濟轉型而出現,或需要面對的問題。中國的調整經濟結構,還涉及體制適應新型經濟的改革開放,李克強批評「有的為官不為,在其位不謀其政,該辦的事不辦」等,揭露部分官僚在崗位上怠隋,他們的消極作為對經濟轉型有什麼影響,值得關注。


雖然轉型伊始,好消息不多,不過刺激消費帶動經濟增長已經見到一些成效。例如去年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上升了3個百分點,達到51.2%,服務業增加值比重由46.9%提高到48.2%。另外,李克強說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不斷湧現。有內地專家表示,就業在經濟放緩情况下不減反增(今年城鎮新增就業預計1000萬人以上)、物價水平較為穩定、進出口平穩增長、糧食生產連續11年增產,專家認為這些情况足以表明中國經濟總體向好、穩中有進的基本面沒有改變,經濟發展的柔韌性得以增強。


此外,房地產對經濟的作用不容低估,內地房地產業持續調整加上過去幾年地方債、公司債以倍數增加,若房地產業崩潰,則一些地方和公司債務很可能爆煲。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未觸及這個問題,這個不明朗因素對經濟會否帶來衝擊,是未解疑團。不過,這一波涉及房地產的債務若能夠安然過渡,則房地產在中國新經濟模式的作用,將會甚為顯著。人民擁有不動產,客觀效果可帶動消費,野心勃勃的城鎮化計劃,創造對房屋大量需求,而人民購置家用電器以至汽車都得先擁有房子;因此,與房子有關的消費市場之大,無法想像。現階段房地產使人擔憂之處,到中國經濟踏上新台階時,或許就會成為經濟榮景的一大動力。


本港或陷兩面夾擊

政府應研議訂對策

中國經濟總體平穩、穩中有進,中短期放緩是不爭事實,不過內地幅員遼闊,有廣大迴旋空間,例如經濟一向滯後的中西部地區,李克強說去年經濟增速快於東部地區,就是一例。本港經濟對內地依存度高,近期零售業銷售顯著回落,相信與內地經濟放緩有關,這個放緩新常態還可能持續下去,近期零售業界已經放言,若不景氣持續,難免引發裁員潮。另外,美國聯儲局加息箭在弦上,啟動之日對本港樓市必然構成壓力,各行百業營運也會受到影響。因此,本港經濟中短期有可能處於內地經濟放緩和美國加息的兩面夾擊景况,最壞情况會是如何、怎樣應對,是政府需要研議和制訂對策的問題。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