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由馬具到皮袋長青網文章

2015年03月05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3月05日 06:35
2015年03月05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在18世紀汽車普及前,馬匹是運載人和貨物的重要工具,和馬匹有關的產品亦為之流行。以法國品牌Hermès為例,最初在1837年便是以製造馬鞍和馬具起家的,直到1890年代開始才以馬具為藍圖,把生產馬具的設計和技巧應用到時裝和其他飾物上,慢慢演變成今時今日為人熟悉的品牌。


由馬具走到時裝天橋上,當中最大的原因大概是1885年德國工程師Nicolaus Otto發明了第一台馬力汽油機的汽車,令馬車的使用率大大下降,所以公司第三代負責人Emile-Maurice Hermès決定擴大品牌涉獵範疇。第一個從馬具變身成為時裝用品的設計,便是把原本為騎馬人士而設的、掛在馬鞍的馬鞍袋改良,變成呈梯形的雙袋扣手袋——Haut à Courroies,亦即是Kelly Bag的前身。一個手袋能風靡過百年,一個品牌能令法國的拿破崙三世、俄國皇帝,甚至是暹羅、日本、阿根廷、巴西和墨西哥等王室成員成為其顧客,就是因為Hermès把傳統處理馬具的工序沿用至今。


沿用傳統處理馬具工序

要明白Hermès對皮具製作的要求,就必須了解其對馬鞍的處理。經過178年的時間洗滌,Hermès到現在還堅持人手製作,每一個馬鞍都由專人選料和縫紉。古時,莊子《南華經》內的廚師手起刀落,沿着牛的根理肉紋而下,既不費勁亦不損壞牛的肉質,演出了一幕經典的「疱丁解牛」。在法國的Hermès工作坊內亦有「疱丁」——鑽研皮革多年的專家。他們會仔細研究每一塊皮革,按照每張皮革獨有的紋理特質來分配,選出最優質的皮革製作不同的產品。選料以後,就會有專人花8小時為不同皮革加工處理,再交到馬鞍工匠手上。由於馬鞍針步縫製法能緊緊地把每一個接駁位縫合,所以Hermès的手袋亦會用上這個縫製法,而每針每線的力度都要平均一致,就要經過長年累月的練習。


所以Hermès不單對物料要求高,對工匠的要求亦很高。在Hermès當了20年馬鞍工匠的Vincent Leopold,從小在農場長大,熟悉馬匹,在16歲那年離鄉別井到巴黎學習做皮具,經過2年學習後被Hermès選中,成為工場中的馬鞍工匠學徒。Leopold說,頭3年在工場都是擔當學徒,學習不同對待皮革的技巧。由於熟能生巧,所以每位工匠只會負責某個特定的工序。雖然現在馬鞍的需求比以前大大下跌,整個工場只有14個馬鞍工匠,但只要靈活變通,既可保護傳統的技巧,亦能開發新的市場,如把馬鞍轡具上的設計演變成皮帶,以馬鞍為設計藍本的彩色飛行馬鞍展品,和把原為騎師上衣的絲織品變身成為絲巾。


雖然馬鞍不再是主流商品,但Hermès並沒有忘本,反而改良設計,邀請來自法國、在FEI國際馬聯馬術障礙賽中排名第21的跳躍障礙賽騎士Simon Delestre合作,成為技術顧問,參與研發新款Cavale馬鞍。究竟這是一門生意還是一門藝術?或許引用Hermès的一句說話:「這並不是奇蹟,而是在冒險精神激勵下,秉持經典傳統而成就的絢麗綻放。」要絢麗燦爛,就要走一條少人走的路,就要堅持,就要在傳統和冒險中找到平衡。或許,勇於嘗試,已經是一門藝術。


文﹕伍嘉瑩

圖﹕品牌提供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