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今年全國人大、政協「兩會」相繼開幕,世界目光又一次聚焦這個中國政治的年度盛會。就本港而言,歷經去年的「佔領行動」,2017年能否落實行政長官普選處於關鍵時刻,今年「兩會」是觀察中央對港政策風向標的平台。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是今年首位談及香港事務的中央領導人,他在全國政協工作報告回顧和部署對港工作部署時,表述對港方針政策,僅提及「一國兩制」方針和《基本法》,省去了「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提法;事態再一次引起中央是否改變對港政策的揣測。
港人治港高度自治
是香港事務關鍵詞
「一國兩制」與「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一直是香港事務的關鍵詞。「一國兩制」突顯香港相對於內地的特殊性,可以實行不同的政治制度、經濟制度、社會制度和司法制度;「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在當年鄧小平主導制定對港政策時,是藉此確保香港的特殊地位和性質,不會因為回歸之後而變化。當時這12個字發揮作用,促使堅持3條不平等條約有效論,以至盤算以治權換主權的英國,在中英談判迅速潰敗。因為這12個字蘊含的意義,觸及港人對香港前途最核心的信心問題,大多數港人相信只要做到這12個字,香港就可以繼續繁榮穩定。此所以「末代港督」彭定康雖然執行英國的新政策,背信棄諾,拆毀過渡「直通車」,中央被迫另起爐灶,自行策劃香港回歸,而香港仍然可以平穩過渡的主要原因。
過去,中央在公開文件提及對港特殊方針政策,「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是一組按此順序表述的詞彙。回歸以來,歷經李鵬、朱鎔基、溫家寶和李克強4位總理,他們發表的政府工作報告,除了朱鎔基在2000至2003年的4份並無提到「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幾乎都用上這12個字。按內地的政治文化,重要文件的用語和提法,不單透露政治信息,對相關工作也起着指導性作用。
因此,當去年總理李克強在他首份政府工作報告只提到中央堅定不移貫徹「一國兩制」方針,全面準確落實《基本法》等,卻未提及「港人治港、高度自治」,這是10年來政府工作報告的首次,當時就有意見認為中央調整了對港政策。不過,中聯辦主任張曉明回應提問時,則表示「一國兩制」是大概念,當中「什麼都包括」,總理沒有提及是為了「節省篇幅」,強調「港人治港」已包括在內,云云。
日前,俞正聲在全國政協工作報告就對港澳工作部署,表示「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方針和《基本法》,支持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和政府依法施政」。俞正聲的提法與去年不同,當時他說「堅定不移地貫徹『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針」。由此看來,「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再從一份國家重要文件抹走,似乎成為事實。
對港政策微妙變化
北京應解釋消疑慮
其實,「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在香港事務起了關鍵作用,歷任領導人將之當「念經」一樣來表述,並非這12個字有什麼「神力」,而是它關乎「一國兩制」成敗極其重要的信心問題。例如:一對夫婦恩愛逾恆,丈夫每天晨早起來都會對妻子說「我愛你」,如是者十多廿年不變;但是某一日之後,丈夫不再這樣向妻子表達愛意,那位妻子會怎麼想?起初她大概感到狐疑,隨着時日推移自然會有諸多猜測,甚至有一日終於忍不住質問丈夫為何變了。若丈夫回答說沒有變心,只是「我愛你」說得膩了、不想再說,我們仍是夫婦,「我愛你」已經包含在我們維持的夫婦關係之內。因此,請問讀者諸君:你們是否認為那位妻子會滿意丈夫的答覆?或者你們會覺得妻子的結論是「你變了」。
這個比喻純屬杜撰,我們只是借用來描述港人失去「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感受。若說中央對港政策無變,則港人也會問:既然無改變,不再講或繼續講都是一樣,那麼為何不再講?現在中央選擇不再講,則部分港人認為對港政策改變了,也並非完全捕風捉影。事實上,詞彙在內地文件的重要性和作用,相信「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不會有特別體待,而「節省篇幅」、「並無改變」等說辭,顯然未能消除港人的質疑;我們認為港人有權利知道對港政策發生了什麼事,當局有責任向港人解釋清楚,這樣才有可能消除猜疑和避免激化相互不信任。
另外,「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從政府工作報告和全國政協報告「消失」,是在部分港人對中央政策出現抗爭之後,令人擔心是不是內地與本港失去互信、矛盾激化的結果。我們認為「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見得着」與「見不着」都極其敏感,它們不應被視作鬥爭工具的籌碼,無時無刻都應該是對港方針政策的核心內容,特別是中央更應顯示泱泱大度,釋出更多善意包容;只有這樣,對港政策才會在正確的軌道上,不至走入歧途。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港人治港高度自治
是香港事務關鍵詞
「一國兩制」與「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一直是香港事務的關鍵詞。「一國兩制」突顯香港相對於內地的特殊性,可以實行不同的政治制度、經濟制度、社會制度和司法制度;「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在當年鄧小平主導制定對港政策時,是藉此確保香港的特殊地位和性質,不會因為回歸之後而變化。當時這12個字發揮作用,促使堅持3條不平等條約有效論,以至盤算以治權換主權的英國,在中英談判迅速潰敗。因為這12個字蘊含的意義,觸及港人對香港前途最核心的信心問題,大多數港人相信只要做到這12個字,香港就可以繼續繁榮穩定。此所以「末代港督」彭定康雖然執行英國的新政策,背信棄諾,拆毀過渡「直通車」,中央被迫另起爐灶,自行策劃香港回歸,而香港仍然可以平穩過渡的主要原因。
過去,中央在公開文件提及對港特殊方針政策,「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是一組按此順序表述的詞彙。回歸以來,歷經李鵬、朱鎔基、溫家寶和李克強4位總理,他們發表的政府工作報告,除了朱鎔基在2000至2003年的4份並無提到「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幾乎都用上這12個字。按內地的政治文化,重要文件的用語和提法,不單透露政治信息,對相關工作也起着指導性作用。
因此,當去年總理李克強在他首份政府工作報告只提到中央堅定不移貫徹「一國兩制」方針,全面準確落實《基本法》等,卻未提及「港人治港、高度自治」,這是10年來政府工作報告的首次,當時就有意見認為中央調整了對港政策。不過,中聯辦主任張曉明回應提問時,則表示「一國兩制」是大概念,當中「什麼都包括」,總理沒有提及是為了「節省篇幅」,強調「港人治港」已包括在內,云云。
日前,俞正聲在全國政協工作報告就對港澳工作部署,表示「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方針和《基本法》,支持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和政府依法施政」。俞正聲的提法與去年不同,當時他說「堅定不移地貫徹『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針」。由此看來,「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再從一份國家重要文件抹走,似乎成為事實。
對港政策微妙變化
北京應解釋消疑慮
其實,「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在香港事務起了關鍵作用,歷任領導人將之當「念經」一樣來表述,並非這12個字有什麼「神力」,而是它關乎「一國兩制」成敗極其重要的信心問題。例如:一對夫婦恩愛逾恆,丈夫每天晨早起來都會對妻子說「我愛你」,如是者十多廿年不變;但是某一日之後,丈夫不再這樣向妻子表達愛意,那位妻子會怎麼想?起初她大概感到狐疑,隨着時日推移自然會有諸多猜測,甚至有一日終於忍不住質問丈夫為何變了。若丈夫回答說沒有變心,只是「我愛你」說得膩了、不想再說,我們仍是夫婦,「我愛你」已經包含在我們維持的夫婦關係之內。因此,請問讀者諸君:你們是否認為那位妻子會滿意丈夫的答覆?或者你們會覺得妻子的結論是「你變了」。
這個比喻純屬杜撰,我們只是借用來描述港人失去「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感受。若說中央對港政策無變,則港人也會問:既然無改變,不再講或繼續講都是一樣,那麼為何不再講?現在中央選擇不再講,則部分港人認為對港政策改變了,也並非完全捕風捉影。事實上,詞彙在內地文件的重要性和作用,相信「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不會有特別體待,而「節省篇幅」、「並無改變」等說辭,顯然未能消除港人的質疑;我們認為港人有權利知道對港政策發生了什麼事,當局有責任向港人解釋清楚,這樣才有可能消除猜疑和避免激化相互不信任。
另外,「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從政府工作報告和全國政協報告「消失」,是在部分港人對中央政策出現抗爭之後,令人擔心是不是內地與本港失去互信、矛盾激化的結果。我們認為「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見得着」與「見不着」都極其敏感,它們不應被視作鬥爭工具的籌碼,無時無刻都應該是對港方針政策的核心內容,特別是中央更應顯示泱泱大度,釋出更多善意包容;只有這樣,對港政策才會在正確的軌道上,不至走入歧途。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