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周融﹕也論鍾天祥,六四報道與《明報》長青網文章

2015年03月03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3月03日 06:35
2015年03月03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早前《明報》內鬥,因「六四」報道被抽離頭版,一些編採人員針對總編輯鍾天祥,擱筆一小時抗議。此事原應是行內大新聞,但是,除了反鍾派在明報內一面倒的抨擊外,似乎引不起其他傳媒跳進泥漿的興趣。話雖如此,事關本行專業的爭議,以事論事、理性分析及公道說話,又有何妨?因此,在此加入論論鍾天祥、六四報道及明報。


鍾天祥是大馬資深報人、《南洋商報》總編輯,應是主席張曉卿點名派來明報執行「撥亂反正」工作。黎智英的《壹週刊》早在去年1月9日封面已用「明報自閹」報道。


分析抽稿事件誰對誰錯,必須全盤解構總編輯的身分及工作,「事件肇由」六四報道那篇一版半報道的「新聞重要性」,以及明報的環境。先談鍾天祥!


來港前,他已有近35年報業經驗,由2006起更是南洋商報執董及總編輯,專業資格毋庸置疑。一般資歷比他淺得多的香港同行說,鍾的弱點是不懂香港,然而在其他人眼中(包括我),那反而是他的優點。作為報社領導人,最忌是自以為是的「凡是」派,一旦墮入「當局者迷」陷阱,想抽身而出極不容易。


總編輯的身分及職責是報紙最後把關人,一如足球隊的龍門,前面10名隊友不力也好,放水也好,到對方單刀如何處理?所以在編輯會議內或在印刷前一分鐘才決定抽版與否,基本沒關係,一如在賽事中,任何時候遇上對手射門哪可以不撲盡?任何人做總編輯不能永遠不錯,他的決定一定是個人判斷(judgement call),對好、錯好,他不能放棄逃避,因為作出決定是他的責任!

在抽稿方面,鍾天祥肩負了總編輯的責任,作了決定,有些人不喜歡,so what?總編輯的工作怎可能是為討好他人而活。在這方面,他沒有不對之處。


是否頭條材料?

我們來到問題最重要的一點了,明報刊出那一版半六四報道究竟是否頭條材料?(這裏不重複內容了,有興趣自己上網看看吧。)


六四事件是在1989年發生,距今已近26年了,究竟報道中是否有石破天驚「新」的事實爆了出來?假如沒有「新」料,只是舊聞,又有何「新」聞價值?

那篇報道取材自加拿大駐京大使館在1989年6月12日傳回渥太華的文件,內容是來自大使館人員訪問一名自稱是廣場的內地學生目擊者。文件的重要性不是目擊者26年前所說的東西,而是大使館,加拿大外交部及政府及後如何看這個資料及它的「可信度」。


明報的報道是這樣說的:「加國大使館當時認為這名學生的說法『大致可信』,但亦可能受情緒影響令部分說法有『偏差』……時序上亦『未必一致』,但亦符合從其他地方聽到的消息。」內文的引號是我加的,用意是突顯使館人員當時的評估。


明報說它向「外交部」查詢上述加國密件,未獲回覆。看上文下理,相信明報所指是中國外交部,而不是加拿大。


使領館其中一項重要工作是收集當地情報,交回自己國家外交部作評估。一年數百幾千份不多,上萬也不少。至於上傳情報,最低限度是當地使領館要相信,連一句「大致可信」也沒有,那只應放進垃圾桶。但加上了「偏差」及時序「未必一致」這些負面評語,「官樣文章」(read between the lines)已說明了加國大使館當時已自我評低了文件的重要性。


最「正路」的跟進是找出加拿大外交部當時和及後政府對此文件的評估及看法?奇怪是明報完全沒有提及向加國查詢,即使官方不答,但當時在位及退休了的官員也許會幫忙。


更特別是明報是本地報紙兩份其中有加國版及編採部之一,為何編採部沒有求助?求證是新聞學101最基本的要求,何解連這工作也不做?做記者,不做盡及不盡做,引來質疑是否有人不想找到對該報道不利的真相,何必呢?

大家需知黃色(小報)新聞(Yellow journalism) 的遵行者有一句座右銘,大意是假如故事太好時,千萬別找出真相(Never let the facts get in the way of a good story) 。


鍾天祥兄不太熟悉香港報業生態了。本地出身的編輯看到這條新聞,既無即時性,極可能要記者們先聯絡上加拿大,找出更多資料,才決定是否值得報道,且勿論安排一版半與否,更毋論頭條了。


這裏容許我問另一問題,除了黎智英旗下的《蘋果日報》及明報,大家說世界上有哪份報紙會馬上放這段「新聞」做頭條?

加拿大的Vancouver Sun、Globe and Mail、 Toronto Star?美國的New York Times、Washington Post、USA Today?英國的Times、Telegraph、The Sun?台灣的《中國時報》及《聯合報》?香港所有其他報紙?有哪一張報紙的總編輯會這樣做?

任重道遠,還需堅持!

假如因為要支持支聯會,六四不能忘,那只是一些人的想法,但這和新聞自由有何關係?莫非任何人不跟隨支聯會去做,就是打壓新聞自由?把一些可能已污染的水放入酒樽,等上26年,它就會變成美酒?

最後也想談談明報。張曉卿希望明報回歸中立,不偏不倚,不再讓報紙受他人擺佈,成為某些人的政治工具,又有何錯?


總編輯能否改變這扭曲現况,尚是未知之數,如果鍾兄未能完責,看來明報的母公司和主席只會再派人過來,而不是讓明報坐以待斃,最差的當然是放棄算了!自從十多歲每日追讀金庸先生的《神鵰俠侶》,成為明報忠實讀者後,當然不希望會見到明報大批員工齊齊失業的一天到來。


鍾天祥兄,任重道遠,還需堅持!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