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在劉克襄的繪本《老樹之歌》裏,人和樹的關係厚實、綿長。樹下有大伙兒圍坐乘涼的回憶、有螢火蟲蹤影、還有夏天甜美的果實……
「這樣的樹過去很多
真的
在我們還很小的時候
在我們還很小的時候
也總有這麼一棵
可以爬上去
望向很遠很遠的地方」
可是城市推土機愈推愈急,今日樹還在,明天樹就消失了。仍留在我們身邊的,被柵欄圍起、被混凝土攔阻、被迫呼吸路邊廢氣,被拐杖撐得奇形怪狀、被搬來移去像貨物一樣。它們形容委頓,在石屎森林委曲求存,最後成為人們眼中的安全大患——砍樹很方便,但我們是否還有別的選擇?
一個周末,大小朋友隨樹藝師Carol走訪社區的樹,包括一些「奇樹」——譬如說,為什麼植在住宅平台上的小樹,會「長出」這麼多膠喉,把樹幹纏得彷彿透不過氣來?
「小樹剛種上去時,可能要加固,但這些措施不能維持太久,一年內便要慢慢鬆綁。樹是聰明的,不會白花氣力。你愈紮得緊,它便愈依賴,甚至索性不出力了。而且,綁太緊可能造成傷口,緊纏位置更容易出現積水和蟲患。」Carol說。從膠喉老舊發黃的狀態看來,這種纏繞何止一年?旁邊另一棵榕樹上的膠喉,甚至已經被木質化的氣根包裹起來。看來有人很擔心這些小樹會倒下呢,Carol饒有深意地說﹕「是時候學懂放手了」。(聽罷我莞爾﹕為什麼老覺得她在談教仔?)
過度修剪反而會傷害樹木
如果說人類是「最具入侵性的物種」,那麼「過度管理」肯定是其中一個徵狀。修樹有時是需要的,譬如為有倒塌危機的大樹修剪樹冠,能減輕負重和受風力度,助大樹捱過難關,也在人口密集的市區保障人命安全。但不識樹的過度修剪卻會弄巧反拙——要知道,為補償被剪掉的部分,樹會趕緊長出更多小枝,而那些「水橫枝」一般比原本的分枝脆弱;又,多剪一刀會令樹木多添一個傷口,而張開的傷口正是真菌入侵的好機會。
從修剪到衰弱,從衰弱到感染,然後人們甫發現感染,便忙不迭砍樹——很多城市的樹,就這樣糟蹋了。我們致力避免塌樹導致的人命傷亡,卻很少想到﹕平日怎樣好好愛樹?如何尊重樹的生存空間?好端端一棵樹為什麼會惹上感染?受感染的樹是否已在自我修復?感染多嚴重才該斬樹?是否只有斬樹一途?
曾經有人問Carol,「你能否確保這樹的倒塌風險等如零?」這提問只有一個答案﹕若要零風險,除非不種樹。更有建設性的提法也許是,了解樹的智慧,用知識——而不是恐懼——來保護樹木,降低風險。
如果我們仍然希望,孩子不必只在回憶裏找樹。
作者簡介﹕愛採訪愛孩子,出版作品包括《壹家傻蛋》、《我們的同志孩子》、《死在香港》(合著)。家有兩隻「小學雞」,心願是在這個人人愁着臉當爸媽的年代,努力做好相信孩子的樂媽媽
文﹕蘇美智
「這樣的樹過去很多
真的
在我們還很小的時候
在我們還很小的時候
也總有這麼一棵
可以爬上去
望向很遠很遠的地方」
可是城市推土機愈推愈急,今日樹還在,明天樹就消失了。仍留在我們身邊的,被柵欄圍起、被混凝土攔阻、被迫呼吸路邊廢氣,被拐杖撐得奇形怪狀、被搬來移去像貨物一樣。它們形容委頓,在石屎森林委曲求存,最後成為人們眼中的安全大患——砍樹很方便,但我們是否還有別的選擇?
一個周末,大小朋友隨樹藝師Carol走訪社區的樹,包括一些「奇樹」——譬如說,為什麼植在住宅平台上的小樹,會「長出」這麼多膠喉,把樹幹纏得彷彿透不過氣來?
「小樹剛種上去時,可能要加固,但這些措施不能維持太久,一年內便要慢慢鬆綁。樹是聰明的,不會白花氣力。你愈紮得緊,它便愈依賴,甚至索性不出力了。而且,綁太緊可能造成傷口,緊纏位置更容易出現積水和蟲患。」Carol說。從膠喉老舊發黃的狀態看來,這種纏繞何止一年?旁邊另一棵榕樹上的膠喉,甚至已經被木質化的氣根包裹起來。看來有人很擔心這些小樹會倒下呢,Carol饒有深意地說﹕「是時候學懂放手了」。(聽罷我莞爾﹕為什麼老覺得她在談教仔?)
過度修剪反而會傷害樹木
如果說人類是「最具入侵性的物種」,那麼「過度管理」肯定是其中一個徵狀。修樹有時是需要的,譬如為有倒塌危機的大樹修剪樹冠,能減輕負重和受風力度,助大樹捱過難關,也在人口密集的市區保障人命安全。但不識樹的過度修剪卻會弄巧反拙——要知道,為補償被剪掉的部分,樹會趕緊長出更多小枝,而那些「水橫枝」一般比原本的分枝脆弱;又,多剪一刀會令樹木多添一個傷口,而張開的傷口正是真菌入侵的好機會。
從修剪到衰弱,從衰弱到感染,然後人們甫發現感染,便忙不迭砍樹——很多城市的樹,就這樣糟蹋了。我們致力避免塌樹導致的人命傷亡,卻很少想到﹕平日怎樣好好愛樹?如何尊重樹的生存空間?好端端一棵樹為什麼會惹上感染?受感染的樹是否已在自我修復?感染多嚴重才該斬樹?是否只有斬樹一途?
曾經有人問Carol,「你能否確保這樹的倒塌風險等如零?」這提問只有一個答案﹕若要零風險,除非不種樹。更有建設性的提法也許是,了解樹的智慧,用知識——而不是恐懼——來保護樹木,降低風險。
如果我們仍然希望,孩子不必只在回憶裏找樹。
作者簡介﹕愛採訪愛孩子,出版作品包括《壹家傻蛋》、《我們的同志孩子》、《死在香港》(合著)。家有兩隻「小學雞」,心願是在這個人人愁着臉當爸媽的年代,努力做好相信孩子的樂媽媽
文﹕蘇美智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