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2015年央視春晚,曾經炙手可熱的紅歌歌手宋祖英、譚晶連續第二年缺席,標誌着中國政治歌歌手格局重新洗牌。
在威權政體中,政治類歌曲一直是政治動員的重要手段。中國的「政治歌」承繼蘇聯樣式,國民黨北伐戰爭時有不少政治類歌曲,遷台後也有《梅花》等強烈民族主義和大中華意識的歌曲傳世。
中共則將「政治歌」推向極致。毛時代後期,民眾能聽到的歌曲幾乎全是謳歌偉大領袖的。在民國和台灣,許多政治歌手主要唱通俗情歌,偶爾唱政治宣教歌曲,但內地許多歌手幾乎專唱政治歌,如彭麗媛和宋祖英,長期是各晚會雷打不動的重量級歌手。
在內地,聲樂主要分3種唱法:通俗、美聲和民族。相較通俗和美聲,民族唱法意涵模糊,沒有多少本民族音樂成分,倒大量借鑑西洋技巧,部分純粹是傳統民歌,而後來創作的民族歌曲除個別烘托節日氣氛外,多是謳歌黨和國家的「紅歌」。
棄民族唱法 曲風轉通俗
中共十八大後,以往大量的晚會節目被砍剩零頭,軍民迎新春文藝晚會、文化部、公安部春晚都被取消,企業、地方晚會大幅壓縮,晚會歌手曝光率陡降。「政治歌」本身也在變化,過去「政治歌」多是民族唱法,美聲唱法為補充,流行歌手唱「政治歌」不多。最近兩年央視春晚,《天耀中華》等通俗歌曲異軍突起,民歌手卻紛紛淡出,以民族唱法為主的舊格局出現鬆動。
近年來,民歌手和民族唱法「政治歌」降溫,或是新一屆領導意識形態工作的產物。過去很長時期,「政治歌」創作演唱水平明顯下降,很難與民眾產生情感共鳴,反招厭惡。最近的變化,反映高層希望「政治歌」重新作為凝聚愛國共識的載體,起到宣傳效果,打破自說自話的僵局。
主題演變 緊隨政局步伐
中國「政治歌」演變史和政治代際更替保持高度同步。毛時代「政治歌」的主軸是個人崇拜,旋律、歌詞都琅琅上口,《北京的金山上》、《太陽最紅,毛主席最親》至今仍是許多老人的「青春記憶」。鄧小平時代,「政治歌」轉向對祖國山川風物的謳歌,號召民族情感,涉及意識形態部分不多,如《我愛妳中國》、《我和我的祖國》等;還有歌頌山川風物人民的歌曲,如《長江之歌》,彭麗媛代表作《在希望的田野上》、《我愛你塞北的雪》等。中越戰爭時期,涉軍歌曲如《十五的月亮》也受歡迎。
歌詞太官方 聽眾難共鳴
上世紀90年代後,歌中意識形態話語重新抬頭,如《春天的故事》、《走進新時代》,「新世紀」「改革開放」等帶鮮明時代印記的話語大量出現,歌曲與政治實踐的關係漸密,發展到最後直接大量複製官方文件語言,斷了與民眾的情感聯繫;個別甚至將年度的GDP總量排名寫進歌詞,時效性太強,難以再唱。此外,該時期的模式是把物質生活改善寫進歌曲,如宋祖英1999年春晚的《好日子》、2001年春晚的《越來越好》。民族復興、中國崛起等意象大量出現,如彭麗媛1999年國慶50周年晚會的《中國新世紀》:「巍巍的泰山用日出告訴妳,中華你注定要崛起啊,要崛起」。
90年代中起,通俗歌手也嘗試演繹「政治歌」,如高楓的《大中國》、葉凡的《親愛的中國我愛妳》,近年的徐子崴、玖月奇跡等,但相較民歌很難說成了大氣候。近年來,「政治歌」創作者和演唱者都在尋求轉型,以催生新的熱潮。通俗、美聲的佔比提高,或難成長期趨勢,而是民族唱法完成迭代升級前的過渡。
將減政治詞 增謳歌領導
在一些政治晚會上可發現變化。去年總政歌舞團女民歌手雷佳在亞信峰會獨唱《蘆花》,APEC峰會獨唱《板藍花兒開》,都是山川風物歌曲,承繼當年的創作思路。可以預計,未來政治歌曲藝術性會增強,歷史文化、大地山河將是重要元素,《我愛你塞北的雪》、《父老鄉親》將是模板;政治詞彙或將減少,轉而比照80年代《我愛你中國》、《我的中國心》等歌曲模式,滲透飽滿的「民族情懷」,提升傳唱度,強化與民眾的心靈共振。對領導的個人謳歌也可能被適度強化,以與近年在領導人宣傳方式上的變化一致。
作者簡介﹕內地資深傳媒人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