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情人節,我校一行11人參加了為期三天,由澳洲吉蘭小學(Geelong Grammar School)主持的「正向教育培訓營」,讓我們再次反思和追尋幸福快樂的門徑,對教育下一代很具啟發性。
家校壓力大 情緒病易生
第一、老師必須找出學生的性格強項,讓他們行事為人順性自如,得心應手,事半功倍,立己立人,自信倍增,對自己感覺良好,情緒亦穩定舒暢,運用自己性格強項時,充滿活力,積極熱心。可是不少父母望子成龍,恨鐵不成鋼,總是找孩子不是之處,諸多批評牢騷;學校也太注重批判思考和遵守規矩,而非創意思考和學習新事物。久而久之,孩子感到厭煩,嚴重者情緒抑鬱,懷疑自己的能力,變得暴躁,影響人際關係和學習表現。近年,孩童患上憂鬱症和焦慮症的情况嚴重,而幸福感的上升很少。
我校全體小五、六同學已完成少年版的VIA Survey of Character Strengths,同學對自己的性格強項、獨特素質很感興趣,不少人具備創造力、好奇心、喜愛學習、欣賞美麗、追求卓越等。學校和家庭應按照孩子個別的性格強項加以栽培,別糟蹋上天給予的寶貴恩賜。
第二、建立良好情緒。Dr. Barbara Fredrickson的「擴大與積聚理論」(Broaden and Build Theory),運用我們的性格強項及正面情緒,來對抗厭惡感或其他負面情緒,以最少三項正向情緒抵消一項負面情緒。她研究了十項正向情緒,包括﹕喜樂、感恩、平靜、興趣、希望、引以為傲、歡愉、靈感、敬畏和愛。
香港地少人多,政治氛圍緊張;加上父母工作沉重,對子女容易缺乏包容。我認為成人必須合理地對待孩童,無論父母或師長,不應自以為是,要多從孩童的角度和好處着想,下一代才能有幸福的現在和將來。而孩子自小透過長輩的身教言教,培養感恩的心和習慣,學會安靜自己,欣賞美麗的人和事物。大家用心撰寫一封「感恩信」是很有意思,我最近經常向家人、同事和朋友寫感恩信,從中找到很大的快樂。
課堂有創意 學習能力更高
第三、神馳(flow)是一種令人廢寢忘餐的精神狀態,在技巧和挑戰兩者取得平衡(skill-challenge balance),學習者便可以從中找到樂趣,令學習能力不斷增強。這概念對所有教育工作者深具啟示,教學能否令學生處於「神馳」狀態,須看課程設計、教學編排、老師的專業能力、師生互動、學習氣氛、學生接收能力等因素配合,而老師的創意和投入更是不可或缺。
當然,不可能每分每秒都要求學生處於這種消耗精神的狀態,但若沒有這種狀態,便不能推動學生的內在動力和提升學習成效。我校十分重視學生的投入感,於一小時一節的課堂,老師會運用不同策略,讓同學掌握學習的重要態度、概念和技能,教師少說,學生多做,再透過教師精準的即時回饋,學習便更有意思了。
第四、建立正向的人際關係。Active Constructive Responding(ACR)是主動地對別人的好消息作有建設的回應,藉此帶來快樂。我們如何回應別人的好消息,正好反映出我們面對問題的態度,根據Shelly Gable(見表),更能藉此估計我們與別人的最終關係。
第五、建立正向健康。定義就是建立持續的習慣以達到最佳的身心靈健康。除了注意睡眠、營養和運動外,亦須尋找內在和外在資源,建立樂觀的人生態度。培訓營中,我參與了兩次默想(Mindful Meditation),感受「活在當下」,恪守非判斷的精神狀態,感受生命的美好時光。我每晚都有默想的習慣,令自己的思想更正面清晰,寧靜致遠,大家值得一試。我亦曾指導學生進行Loving-Kindness Meditation,效果理想。當遇到困難,尋找適切的幫助對建立正向健康亦至為重要。
最後,邁向正向成就。Carol Dweck的研究得出兩種思維模式,「成長型思維模式」是一種正面和建設的思想、感受和行為,多着眼於學習;而「固定型思維模式」卻着眼於失敗,認為自己的智力不可改變。不同的思維模式自然會帶來截然不同的成長經歷,對追求長遠目標有很深遠的影響。
文﹕救恩學校校長陳梁淑貞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