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昨日公布的長遠財政計劃工作小組第二階段報告,重點在於提出將約2200億元土地基金撥作「未來基金」,並每年把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盈餘作為恆常注資。以工作小組的說法,「未來基金」的目標是「長線投資,爭取較高回報,緩減財政壓力」,但又強調這一做法「並非解決結構性赤字的萬全之策」。這突顯了特區政府「積穀防饑」的考慮,以被動拘謹的防守性做法,面對10年後可能因為人口老化出現的結構性財政赤字。
自然規律人必然老去
持續發展保社會長青
「未來基金」不是今年呱呱墮地的新意念,由財政司長委託的長遠財政計劃工作小組,去年已提出設立「未來基金」的建議。這一意念的出現,正如前述的說法,因為香港人口日漸老化,醫療及社福各項支出愈多,而囿於巿民退休後流出稅網,按此發展,支出趨增而收入或會趨減,結構性財赤屆時可能會出現。
從社會發展的軌迹觀察,任何一個社會必然出現人口老化的走向,這是自然規律。然而,儘管人老了,社會卻可永續長青,這就需要以新思維構想未來的發展空間,比如在財赤的因果之間調整根本政策,包括增加基建投資,開拓商機,着眼未來,甚至調整人口政策等主動積極措施。另一種做法則是在稅務結構下工夫,這一點也許巿民還有印象,早年曾經掀起銷售稅討論,後來不了了之,這便是由於對管治階層來說,推出銷售稅或增加銷售稅稅率,政治風險極大。因此推出時機必須對頭,否則可能引起社會反彈,得不償失。以目前特區政府的民望,此刻推出銷售稅,儘管是有着增加收入的遠大目標,卻在政治上吃力不討好;退而求其次,只得採用「積榖防饑」的相對消極做法。
事實上,工作小組的其他建議,亦突顯改善特區政府財務狀况的企圖心,包括探討節省成本的方法,推行收費調整建議,恪守「用者自付」的原則;甚至提出一旦陷入嚴重財赤,可考慮減持部分政府企業股分。這些建議仍然處討論階段,但可以看到,政府在加稅或擴大稅基以外的招數委實不多。
相對擴大稅基增加收入,或是加大投資、推行新的人口政策等積極做法,「未來基金」以錢賺錢其實是相當保守被動。工作小組提出的「較高回報」,是「未來基金」得以存在的目標,當中一半將投放外匯基金的「長期增長組合」。根據2008至2014年底數據,「長期增長組合」平均年回報率為13.5%,數字與新加坡的淡馬錫接近。淡馬錫1974年成立以來,股東總回報達16%。高回報必有高風險,工作小組建議「未來基金」一如外匯基金投資,受到現行外匯基金投資管理制度規範,亦受外匯基金諮詢委員會監察。
由於「未來基金」一半資金將投放較高風險投資,我們認為,監察制度的透明度必須加大,諮詢範疇宜增加專業人士。此外,投資須留意以下3點﹕一、投資產品與香港經濟周期的關係;二、投資切勿單一化,應注意分散投資;三、流動性。據工作小組稱,「未來基金」投資期10年,較諸現時外匯基金投資為長,且是當儲備降至大約6個月政府開支時,才會考慮動用「未來基金」,某程度有如強積金鎖死大筆資金。因此,投資的考慮及決定,以及投資期間的財務報表,俱須具高透明度,以向納稅人負責。
投資年期長達10年
高風險投資須透明
工作小組強調同心協力,嚴守財政紀律,避免結構性赤字,這3點相信社會都會同意。然而,必須指出的是,量入為出、審慎理財絕不為過,《基本法》亦有強調;但是,面對人口老化,特區政府予人印象是將財政收入撥交各類基金,壓縮公共開支。若然如此,經濟發展步伐定會拖慢,如此應對之道,顯得保守被動。面對人口老化這個大問題,特區政府似乎是一時間拿不出具體政策回應,某些措施或者可以過渡於一時,但長遠而言,缺乏通盤考慮,坐食山崩,絕非好事。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自然規律人必然老去
持續發展保社會長青
「未來基金」不是今年呱呱墮地的新意念,由財政司長委託的長遠財政計劃工作小組,去年已提出設立「未來基金」的建議。這一意念的出現,正如前述的說法,因為香港人口日漸老化,醫療及社福各項支出愈多,而囿於巿民退休後流出稅網,按此發展,支出趨增而收入或會趨減,結構性財赤屆時可能會出現。
從社會發展的軌迹觀察,任何一個社會必然出現人口老化的走向,這是自然規律。然而,儘管人老了,社會卻可永續長青,這就需要以新思維構想未來的發展空間,比如在財赤的因果之間調整根本政策,包括增加基建投資,開拓商機,着眼未來,甚至調整人口政策等主動積極措施。另一種做法則是在稅務結構下工夫,這一點也許巿民還有印象,早年曾經掀起銷售稅討論,後來不了了之,這便是由於對管治階層來說,推出銷售稅或增加銷售稅稅率,政治風險極大。因此推出時機必須對頭,否則可能引起社會反彈,得不償失。以目前特區政府的民望,此刻推出銷售稅,儘管是有着增加收入的遠大目標,卻在政治上吃力不討好;退而求其次,只得採用「積榖防饑」的相對消極做法。
事實上,工作小組的其他建議,亦突顯改善特區政府財務狀况的企圖心,包括探討節省成本的方法,推行收費調整建議,恪守「用者自付」的原則;甚至提出一旦陷入嚴重財赤,可考慮減持部分政府企業股分。這些建議仍然處討論階段,但可以看到,政府在加稅或擴大稅基以外的招數委實不多。
相對擴大稅基增加收入,或是加大投資、推行新的人口政策等積極做法,「未來基金」以錢賺錢其實是相當保守被動。工作小組提出的「較高回報」,是「未來基金」得以存在的目標,當中一半將投放外匯基金的「長期增長組合」。根據2008至2014年底數據,「長期增長組合」平均年回報率為13.5%,數字與新加坡的淡馬錫接近。淡馬錫1974年成立以來,股東總回報達16%。高回報必有高風險,工作小組建議「未來基金」一如外匯基金投資,受到現行外匯基金投資管理制度規範,亦受外匯基金諮詢委員會監察。
由於「未來基金」一半資金將投放較高風險投資,我們認為,監察制度的透明度必須加大,諮詢範疇宜增加專業人士。此外,投資須留意以下3點﹕一、投資產品與香港經濟周期的關係;二、投資切勿單一化,應注意分散投資;三、流動性。據工作小組稱,「未來基金」投資期10年,較諸現時外匯基金投資為長,且是當儲備降至大約6個月政府開支時,才會考慮動用「未來基金」,某程度有如強積金鎖死大筆資金。因此,投資的考慮及決定,以及投資期間的財務報表,俱須具高透明度,以向納稅人負責。
投資年期長達10年
高風險投資須透明
工作小組強調同心協力,嚴守財政紀律,避免結構性赤字,這3點相信社會都會同意。然而,必須指出的是,量入為出、審慎理財絕不為過,《基本法》亦有強調;但是,面對人口老化,特區政府予人印象是將財政收入撥交各類基金,壓縮公共開支。若然如此,經濟發展步伐定會拖慢,如此應對之道,顯得保守被動。面對人口老化這個大問題,特區政府似乎是一時間拿不出具體政策回應,某些措施或者可以過渡於一時,但長遠而言,缺乏通盤考慮,坐食山崩,絕非好事。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