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潘小濤﹕外資逃離中國的後果長青網文章

2015年03月03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3月03日 06:35
2015年03月03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農曆年後,相繼有大型外資企業關閉中國的工廠:美資微軟關閉諾基亞北京及東莞的手機廠,預計裁員9000人;日本星辰(Citizen)的廣州廠房宣布清盤,裁員逾千;松下、大金、夏普、TDK等均已計劃遷回日本;耐克(Nike)、富士康、三星等大企業改往東南亞和印度設廠……

這波撤資潮在去年已見端倪,近月明顯加快,東莞、蘇州等地都有逾萬工人的外企倒閉,以致中外傳媒都驚問「中國製造死亡了嗎?」這既有經濟原因,也有政治因素。


資本只流向有錢賺的地方,以前蜂擁到中國是有錢賺,現在撤離中國當然也是沒錢賺或賺少了。一方面,中國勞工成本急增,政府收取的醫保、社保等費用愈來愈多,原有的稅務優惠到期或取消,益令中國製造的成本年甚一年。另方面,東南亞及印度等地的製造業成本都比中國低。而且,近年中國政府不像過去那樣把外資奉為上賓,甚至有點敵視,例如發改委的反壟斷調查,日本住友等8家零部件企業被罰8.3196億元、美國高通被罰60億元,相反水電、高鐵、通訊、石油等國企壟斷多年,不僅毋須罰款,反而獲政府補貼。


這些離開的外資總量跟中國經濟規模不成比例,商務部統計顯示今年1月實際使用外資139.2億美元,比去年增29.4%。不過,外資的不斷撤離,說明中國投資及營商環境正在惡化,令人擔心的不僅是外資逃離,而是中國資金爭相仿效,屆時對中國經濟的衝擊就大很多了。


首當其衝的就是就業。過去20多年,很多人不知失業是何滋味,成長於城市的年輕一代一旦失業,不像父輩般還可退守家鄉,又沒社會保障網的保護,對社會穩定治安等必造成巨大影響。而且,中國經濟靠投資驅動,一旦非官方的資金枯竭,政府就要更瘋狂的舉債去投資,債台高築更甚。


外資撤離,是推倒中國經濟的第一塊骨牌嗎?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