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東北仍未收地 農戶被促搬走長青網文章

2015年03月0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3月02日 06:35
2015年03月02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政府最快在2017年才就新界東北收地,配套的農業園政策還未落實,但有一直租地耕種的粉嶺北馬屎埔居民已收到恒基地產收回農地的要求,甚至被入稟法庭收地。恒基職員向居民披露,恒基將申請政府提出的「原址換地」計劃,按地圖顯示要遷走3幅土地的租戶,首幅約21萬平方呎的地皮須今年6月交吉。受影響居民之一區小姐批評政府的4萬方呎以上地皮原址換地政策,等同讓發展商幫政府收地。


明報記者 周展鴻

恒地﹕跟程序做

恒基發言人回應本報查詢時表示,去年已向政府申請換地,當中76.8萬方呎在粉嶺北,4.5萬方呎在古洞北。早前與租戶商討,但一名租戶不肯搬,於是出律師信,要求對方在今年6月搬走,這是跟程序做,因政府的換地時間表在明年初要完成,若屆時收不到地,恒基便無法完成換地程序。


區小姐一家在去年11月收到恒基以地皮業主祺星有限公司的名義發出的律師信,要求他們10天內搬離兩塊農地,否則會馬上提出訴訟。至今年2月6日,祺星入稟法庭,要求區小姐的父親將土地交吉歸還。


居民﹕一地6月要交吉

區小姐表示,恒基職員去年底曾游說她等村民搬離地皮,提出可給予6萬元補償。當時該職員即場出示馬屎埔地圖,並指出恒基計劃向政府申請換地的3幅土地位置,其中一幅土地要在6月「交吉」,另外兩幅未有時間表。該幅地圖顯示收地範圍,與新界東北計劃大綱草圖的私樓範圍切合。


根據政府文件,恒基率先收地的那幅地皮,屬首階段發展區域,面積21.3萬方呎,即可建樓面面積約74.5萬方呎(地積比3.5倍)。另兩幅土地面積分別為59.2萬方呎及28.7萬方呎,可建樓面面積達296萬方呎(5倍地積比)及100.4萬方呎(3.5倍地積比)。3幅地合共可建樓面達471萬方呎,以每個單位500方呎計,相當興建9420個單位。


以近期附近綠悠軒以近9000元實用呎價計算,3幅地的可建樓面價值達424億元。


區小姐稱,發展局長陳茂波提過要2017年才申請立法會撥款收地,「大家以為可以唞吓,但原來這一兩年空檔是讓地產商去收地和換地,現在地產商幫政府去收地」。


批等同讓地產商幫政府收地

她質疑,政府說提出農業政策安置受影響的農民,但「農業園十畫未有一撇,恒基又逼你走,到最後你想安置些什麼人呢?」她透露,首幅土地涉及16戶人,據她所知至少有一半人已經離開或將離開,另兩幅土地分別有27戶人和6戶人,3幅土地合共49戶,相當於馬屎埔近一半住戶受影響。


發展局發言人回應本報查詢時表示,新界東北規劃作私營發展的土地,若相連土地逾4萬方呎,並符合政府訂立的準則和條件,業權人可提出原址換地。換地準則之一,是要求業權人給予現時土地佔用人的補償,與政府建議的特設特惠補償相若,其要求比過去新市鎮發展更嚴謹。發展局又稱,地政總署截至今年2月底共接獲7宗換地申請,會待分區計劃大綱圖通過後,才考慮是否批准那些申請。


工黨立法會議員張超雄表示,事件反映政府一方面提農業政策,盡力保留用地,但另一方面則鼓勵發展商及早收回並破壞農地,與政府換地,結果是農民租戶受苦,「發展未開始前已被人逼遷」。他又批評,這個原址換地安排是提早逼遷的罪魁禍首,其補地價機制黑箱作業,政府若堅持發展新界東北,應改回傳統收地模式。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