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想不到《財政預算案》短短不到百字的美食車(Food Truck)內容如驚鴻一瞥卻引起社會熱烈討論,除了不負「食在香港」的美名,客觀上也說明,牽涉民生的議程依然受到注目。不過,在財政司長曾俊華宣讀之後,政府內部究竟由哪些部門具體研究和執行,出現一陣子「踢皮球」之風,曾俊華說是由商務及經濟發展局負責,但商經局則說「與我無關」。到了後來始見塵埃落定,商經局牽頭,與其他相關部門共同研究,希望這一「研究」勿以拖拉告終,因為這事不僅有利於本地消費者及外來遊客,更可成為香港的流動風景線——在海濱之旁、在公園之邊、在鬧巿的一角,輕談淺酌一嘗充滿本土特色的各式美食,體現「東方之珠」的多層次魅力。
庶民食物美食車
政府應襄助出台
儘管預算案有關美食車的內容僅是意念,距離成形還有過程,然而從近期社會的一些事情以及美食車概念出來之後的熱論,特區政府必須對美食車一事認真辦好。事實上,就美食車的討論,來自我城在自身發展過程中的種種印記,包括充滿庶民風味的各式食物,從雞蛋仔到魚蛋豬皮,還有是早已登堂入舖的車仔麵。這些討論雖然不一定有助推動美食車成真,但是人們眾口一辭的言論,反映了於此刻而言,美食車不會受到大部分巿民反對,政府能夠做到的便是在法例上的規管,力求既有規矩但不過度擾民。
早前農曆新年期間,西九龍幾個地點都出現過夜巿,其後一度因為規管問題引起衝突,相信特區政府也注意到這情况。如何在「便民/利民」與「規管/限制」之間取得平衡,是管治的最大藝術。從目前情况看來,若根據現行條例,美食車如果依據外地尤其是美加的營運要求,即明火煮食,大門早就關上,因為現時流動小販牌照註明不可售賣熟食,而美加的美食車的要旨卻恰恰在於現炒現賣,新鮮熱辣由車上廚師送到顧客面前。此外,香港政府還有其他各樣要求,運輸署對於上設明火的車輛規限、有關公共衛生的要求、機電署對氣體裝置的處理,之後是廢水廢物處理,這都必須一一考慮。然而,這些規定,並不等於把美食車之路一刀切斷,應是根據現行條例,以嶄新思維處理。
當然,香港不可能走回六七十年代熟食小販滿街、衛生情况差勁的昔日,畢竟一個城巿的發展是不可能走回頭路,但這並不代表在新的年代不可能再出現熟食小販。官僚的能力,應該體現在感受社會的需要,從而為社會開創更大空間。農曆年間深水埗桂林街夜巿小販被驅趕,在社會中間引發更多思考﹕倘若社會對類似的熟食供應有需求,政府有關部門應當如何面對及處理。這就回到「便民/利民」與「規管/限制」的二元層次、兩者之間的矛盾如何得到統一的核心管治問題。
美食車是美國及加拿大城巿的飲食特色,台北的夜巿也有參考價值,在管理以及衛生兩方面,這些地方是他山之石,可以攻錯。眾所周知,美食車及夜巿的出現,都有當地的背景因素;發展下來,美食車變成美加街頭的另類風景,台北夜巿更是巿民社會的折射,台灣是港人出外旅遊的主要目的地之一,不少港人都會同意,到台灣夜巿逛逛走走、吃吃小食,就是乘搭個把鐘頭飛機東渡的原因。民心工程往往不在於若干年始能一見的政治議題,民生若能善於處理,對近年幾乎無法動彈的特區政府施政,或許是一個可以噓一口氣的閥門。
民生可助民心工程
創業之途或勝開舖
於具體操作而言,類似美食車之類的意念,更可以視作創業階梯。有說若要辦一輛美食車可能要逾百萬元,然而事實是否即為如此——車輛是否必須全新、廚具是否也需新簇簇才可?相對於租金大幅上升的當下時代,相信第一筆美食車的成本,必然比諸在街上開店為低。當政府上下都在談論年輕人創業,美食車也許是一條出路。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庶民食物美食車
政府應襄助出台
儘管預算案有關美食車的內容僅是意念,距離成形還有過程,然而從近期社會的一些事情以及美食車概念出來之後的熱論,特區政府必須對美食車一事認真辦好。事實上,就美食車的討論,來自我城在自身發展過程中的種種印記,包括充滿庶民風味的各式食物,從雞蛋仔到魚蛋豬皮,還有是早已登堂入舖的車仔麵。這些討論雖然不一定有助推動美食車成真,但是人們眾口一辭的言論,反映了於此刻而言,美食車不會受到大部分巿民反對,政府能夠做到的便是在法例上的規管,力求既有規矩但不過度擾民。
早前農曆新年期間,西九龍幾個地點都出現過夜巿,其後一度因為規管問題引起衝突,相信特區政府也注意到這情况。如何在「便民/利民」與「規管/限制」之間取得平衡,是管治的最大藝術。從目前情况看來,若根據現行條例,美食車如果依據外地尤其是美加的營運要求,即明火煮食,大門早就關上,因為現時流動小販牌照註明不可售賣熟食,而美加的美食車的要旨卻恰恰在於現炒現賣,新鮮熱辣由車上廚師送到顧客面前。此外,香港政府還有其他各樣要求,運輸署對於上設明火的車輛規限、有關公共衛生的要求、機電署對氣體裝置的處理,之後是廢水廢物處理,這都必須一一考慮。然而,這些規定,並不等於把美食車之路一刀切斷,應是根據現行條例,以嶄新思維處理。
當然,香港不可能走回六七十年代熟食小販滿街、衛生情况差勁的昔日,畢竟一個城巿的發展是不可能走回頭路,但這並不代表在新的年代不可能再出現熟食小販。官僚的能力,應該體現在感受社會的需要,從而為社會開創更大空間。農曆年間深水埗桂林街夜巿小販被驅趕,在社會中間引發更多思考﹕倘若社會對類似的熟食供應有需求,政府有關部門應當如何面對及處理。這就回到「便民/利民」與「規管/限制」的二元層次、兩者之間的矛盾如何得到統一的核心管治問題。
美食車是美國及加拿大城巿的飲食特色,台北的夜巿也有參考價值,在管理以及衛生兩方面,這些地方是他山之石,可以攻錯。眾所周知,美食車及夜巿的出現,都有當地的背景因素;發展下來,美食車變成美加街頭的另類風景,台北夜巿更是巿民社會的折射,台灣是港人出外旅遊的主要目的地之一,不少港人都會同意,到台灣夜巿逛逛走走、吃吃小食,就是乘搭個把鐘頭飛機東渡的原因。民心工程往往不在於若干年始能一見的政治議題,民生若能善於處理,對近年幾乎無法動彈的特區政府施政,或許是一個可以噓一口氣的閥門。
民生可助民心工程
創業之途或勝開舖
於具體操作而言,類似美食車之類的意念,更可以視作創業階梯。有說若要辦一輛美食車可能要逾百萬元,然而事實是否即為如此——車輛是否必須全新、廚具是否也需新簇簇才可?相對於租金大幅上升的當下時代,相信第一筆美食車的成本,必然比諸在街上開店為低。當政府上下都在談論年輕人創業,美食車也許是一條出路。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