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一年伊始,萬象更新。時值初春三月,荔枝角山崗被繁花樹木環抱,景色更是宜人。二○一○年政府宣布活化的舊荔枝角醫院,由早期管制鴉片關口、華工豬仔館、檢疫站、監獄、傳染病醫院以至精神病療養院,歷盡滄桑,終於修葺成現在的「饒宗頤文化館」,去年初正式全面開放。這座有百多年歷史的古舊建築群,獲列為三級歷史建築,也許因遠離鬧市,得以避開以經濟效益為前提的土豪式活化,保留了簡樸的歷史建築外貌之餘,更增添了香氣芬馥的文化氣息,並成為98歲高齡國學大師饒宗頤先生傳承文化的中心。我城需要的城市保育,其實再簡單不過﹕記載本土歷史文化,教育及傳承,還有公眾參與。讓我們跟隨文化館的導賞員,追蹤此地的前世今生,感受歷史文化、文學藝術、水光山色共冶一爐的包羅萬象。
這座前方被大廈民居包圍、後方被群山圍繞的古舊建築群,現為「饒宗頤文化館」,佔地三萬二千平方米,分為下、中、上三區,現在逛起來有種遊園妙趣。在荔枝角填海前,因其依山臨海的地勢,百多年來擔當了獨特的角色,見證着香港時代變遷。
一八八七 年——鴉片過關入口
說到過關,香港這座小島總是離不開這個歷史淵源,回顧開埠初期,一八六○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後,一八八七年清朝與英國簽署了《管制洋藥條例》,清政府在此地設立海關,作為檢定中心,管制英國入口的「洋藥」(即鴉片),當時九成鴉片經香港入口,貨品需經這關口做檢定和交稅,才能入口中國。不過當時的海關只是草棚搭建,而且為提高效率由英國人做海關關長,又稱為「洋關」,旁邊有清兵持槍及文職人員,總共三十五個關俑駐守,當時在武漢、上海等地也設有此類關卡。後來清政府在一八九八年第三次鴉片戰爭戰敗後,「洋關」遷進羅湖深圳河,稱為「九龍新關」,到了一九九七年正式改名為現在的「深圳海關」。
一八八七 年——九龍關地界碑石
一八八七年除了設立海關外,亦在中英分界豎立起「九龍關地界」碑石。現在饒宗頤文化館中區中庭後面的職員休息室旁邊,就是原址,還能找到這塊大石。不過該處地勢陡峭,所以不安排外界參觀,但有一複製碑石放於保育館裏。
一九○四 年——華工屯舍「賣豬仔」
九龍關遷至深圳之後,一九○四至一九○六年兩年間,這裏變成了華工屯舍,說白點即是「豬仔館」。英國商人早就看中香港的水深海港,其中太古洋行主要在此經營船務和鴉片買賣。一八九九年英國與南非爆發戰爭,英國在南非發現鑽石礦,唯獨欠缺二十多萬礦工,當時正值中國鴉片戰爭人禍、河北河南山東經歷天災,大量東北三省貧民湧到香港,被招工館等中介公司游說或欺騙到海外謀生,總共出口六萬名礦工。這個華工屯舍便出口了一批一千人、另一批七百人到南非採礦,稱為契約華工,他們在這裏住幾個月等待季候風,然後坐三個月船到南非,這裏成為他們離開中國最後踏足的土地。賣豬仔對公司而言當然好賺,但卻是殘酷的買賣,十個人有三個在中途因暈船浪、糧食短缺或船難而喪生。而到達南非第一年,便有五百礦工因礦難死亡、二千人終身殘廢,黃賭毒亦嚴重。因着這些問題,有華工開始罷工及逃亡,要求改善工作環境,英、南非及港英政府均受壓力,後來合約由四年改至兩年後便取消,而現在南非仍有一條唐人街,裏面就住着這些華工的後代。華工屯舍荒廢後,到了一九一○年代開始有石屎建築物,當時曾有新加坡客輪來港,爆發傳染病,這裏亦曾成為檢疫站,但歷史已不可考。
一九二○ 年——荔枝角模範監獄
一九二○年後,香港島的域多利監獄爆滿,英政府於是在九龍這邊另覓地方,當時此處稱為「新界」,因為新的邊界渺無人煙,於是選址建成荔枝角監獄。這裏曾是模範監獄,而且低設防,故近海設有渡頭,犯人會坐船到離島建燈塔和築路。那時只有下區部分的紅磚斜頂樓房建築群,亦設首個女子監獄,約有三十張牀。而至一九三一至三七年才有中、上區建築,三七年赤柱監獄建成後,荔枝角囚犯亦遷走,這裏又再丟空。
一九三七 年——荔枝角醫院
到了一九三七年至二○○四年間,這裏因為較靜遠,故改作醫院用途。特別在一九三七年,天花在香港肆虐,監獄修葺後成傳染病醫院及療養院,亦隔離患上麻風、霍亂和白喉等患者。當時來到這裏的病人和家人,都知道病者命不久矣,現在可以在保育館內聽到當時病人和醫護人員的口述歷史。再至一九五○年代,醫學日漸昌明,不再受傳染病威脅,醫院改為精神病院舍,二千年正式名為明愛「荔康居」,至二○○四年搬到荔景,這座建築群亦正式完成其多年的歷史任務。
可以想像,下區現在的藝術館,以前是廚房、飯堂和職員休息室,保育館為護士室及浴室,中、上區則讓病人入住。
到了○八年,發展局推出「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項目」,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以「文化傳承」為理念,將荔枝角醫院建築群改造活化,建成饒宗頤文化館,得以傳承國學大師饒宗頤先生推廣文化的願望。
文化館「睇真啲」
中區 中庭復修紅磚牆
中區及上區亦在二○一四年二月第二期開放,大部分建築物已塗上白色外牆,唯獨中區中庭仍保留兩幅紅磚牆,上面建有玻璃幕頂加以保護,亦方便舉行大型活動。中區現改建為展覽館、活動室、餐廳、演藝廳、禪修室和藝術工房,其中餐廳是社會企業「銀杏館」,專門聘請六十五歲以上長者,更採用本地有機農場蔬菜做食材。
下區 免費「朝拜」饒公作品
下區早在二○一二年,作第一期開放,裏面有兩幢長形建築物,包括藝術館和保育館,均免費參觀。藝術館展示國學大師饒宗頤的作品,以及定期舉行其他主題展覽,展出真迹,今次便有「福慧雙修——周千秋、梁粲纓伉儷畫展」。
這裏百多年前是草棚洋關,在一九一○年代開始才有磚牆瓦片建築,現仍保留了紅磚樓房的外貌,磚牆採用「英式砌磚法」,一行短一行長地砌成,磚和生鐵都由英國運來,而且很實用主義,人身高以下的磚牆邊角才打磨,以上則沒有。
下區 蓮花倒影入池
下區的「天光雲影」蓮花池,設計概念源自夏天七八月蓮花盛開,附近植物倒影入池,旁邊幾塊大石為雲,甚有意境,出自南宋古文大家朱熹:「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蓮花與饒公的名字亦有淵源,饒公父親饒鍔,希望他學習古人,宗字有宗師的意思,頤字來自《愛蓮說》的文學家周敦頤。荷花有君子清高的美喻,在佛教方面,荷花有「負荷」的意思,亦指「傳承中國文化」,是故饒公亦喜畫荷花。
上區 文化酒店翠雅山房
由前身為監獄及醫院,當時可容納三百至五百多人,現修建成一列五幢、樓高兩層的文化酒店,命名為「翠雅山房」,各幢分別稱為琴、棋、詩、書、畫。
國學大師——饒宗頤
學界泰斗有謂「南饒北季」,季為已故大儒季羨林,饒就是指國學大師饒宗頤。饒公一九一七年生於潮州,十六七歲時,編著《潮州藝文誌》使潮學興起,後開創敦煌學。學術鑽研範圍有十三大範疇﹕甲骨學、楚辭、巴比倫文字、梵文、法日文等,並任教於世界各地,擁有等身著作;書法及繪畫更是承先啟後,可謂學藝雙全。
珍品——《荷花四屏》
《荷花四屏》現存於藝術館,創作於二○一一年,饒公用靛藍顏料以潑墨形式,化開成荷葉,八朵蓮花,由花蕾至花開花落形態各異,用上敦煌的白描手法,以及粉彩等西方繪畫手法,繪於雲石色水染畫紙上。畫作可合併作一幅觀賞,亦可分拆獨立四幅。兩旁對聯出自蘇軾,代表饒公的心境﹕「去無作相,住亦隨緣。」
■饒宗頤文化館導賞
地點:九龍青山道800號
時間:星期一下午4時(藝術館及保育館逢星期一休館,導賞時間約半小時)
星期二至五下午4時(約1小時)
星期六及日上午11時、下午2時及4時(約1小時)
網址:http://www.jtia.hk
備註:公眾導賞服務毋須預約登記,參加者請於導賞時間前於文化館下區正門導賞集合處集合。
■福慧雙修——周千秋、梁粲纓伉儷畫展
日期:即日至3月8日
時間:上午10時至下午6時
展館:饒宗頤文化館藝術館展室二及展室三
文/ 李寶瑜
圖/ 受訪者提供、資料圖片、李寶瑜
編輯/王芷倫
fb﹕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