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李啟迪﹕香港人與中國夢的關係何在?長青網文章

2015年02月28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2月28日 06:35
2015年02月28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行文之始,必先感謝《學苑》前輩馮可強早前兩篇與後輩對話的文章。《學苑》言論向來特立獨行,易惹來攻擊批鬥,前輩以心平氣和的態度談政論道,屬實難得。筆者閱畢前輩文章後,也認同中華民族主義同時值得香港人探究,否則本土論述則過分狹隘,淪為空談。今次先想回應前輩第二篇關於中國夢的文章,及後有機會再回應第一篇,回歸香港的議題。中華民族主義在中國並不在公民社會產生,而是由上而下的官方民族主義。前輩以中國夢為討論核心,與中國當權者的總路線一致,是不二之選。


中國夢是習近平上任以後提出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構想。以中共慣例,每位最高領導人皆會提出其個人理論,以宣示其執政理念,確立管治威信。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科學發展觀等等的理念,成為過去中國60多年的政治思維標準。習近平提出的中國夢,有三大目標:


第一,追求經濟騰飛,生活改善,物質進步,環境提升。


第二,追求公平正義,民主法制,公民成長,文化繁榮,教育進步,科技創新。


第三,追求富國強兵,民族尊嚴,主權完整,國家統一,世界和平。


香港很難為第一個目標貢獻太多。發展經濟以提升國民生活水平是正常的目標。不過,按改革開放以來30年以裙帶資本主義為主軸,不惜導致貧富懸殊,城鄉矛盾和環境污染的經濟發展模式,香港人不見得再認同此等價值。畢竟香港是已發展地區,不需要盲目追求國民生產總值,反而需要尋求可持續發展和處理社會內部問題。况且中國官員和媒體多番吹捧上海深圳經濟成就非凡,不論在金融、航運還是物流皆遠超香港,香港對中國已無足輕重。由中國旅客湧港的風潮來看,香港今天於中國最重要的角色應是中國的水貨店,為13億中國人供應珠寶金飾和安全奶粉而已。可惜這種水貨產業已令香港零售業嚴重失衡,繼而影響市民日常生活,不會是長遠發展之策。


香港人對於第二個目標,更是無能為力。前輩相信中國必會逐步走上開明、自由、民主、法治的現代化道路,現實卻是民主進程在1989年後毫無寸進,反而愈收愈緊。提出《零八憲章》的劉曉波依然身陷囹圄;被視為地方民主實踐的烏坎村在1年後打回原形。於法治而言,「依法治國」成為口號,可是實際實行卻變樣為國家以法治民,法律作為制約國家權力的角色無影無蹤。香港不是沒有人希望幫助中國走上自由、民主和法治的路,支聯會和大部分泛民主派就是,他們在沒有任何成效之下也努力了30年。可是中共不見得歡迎他們的貢獻。


第三個目標不單香港人無法貢獻,更是需要警惕的。如果富國強兵、民族尊嚴和主權完整是目標的話,最後的和平理想是不可能達成的。在中國的愛國主義教育之中,毋忘列強殖民國恥,洗擦日本侵華血恨的思潮深植中國年輕人心中。中國與8個鄰國有領土主權糾紛,包括日本和印度兩個大國,中國也無意透過國際法解決問題。此外,台灣獨立意識高漲,年輕人幾無意欲與中國統一。如若綠營上台,統一方法唯有兵戎相見。香港人絕無意欲參與中國對外侵略,但也無力阻止中國窮兵黷武。此刻只想到建立香港愛好和平、信仰自由、民主、法治的形象,與國際社會接軌,以免殃及池魚。


學生熱情對象已悄悄轉移

翻閱前輩時機的《學苑》文章,可見當年香港年輕人曾熱愛中國的山河大地,文化歷史,甚至寄望社會主義會是令中國富強的路。今天看來,以上的愛國行為全部不被認可,只有認同中共執政,和中國夢,才有可能被界定為「愛國愛港」。1969的《學苑》早有愛中國與愛香港相對的爭論,署名耕耘的〈我是個「香港人」〉一文中提到China is but an empty shadow. Hong Kong is concrete. 這在當年是特立獨行。46年後,時移世易,中國不再遙遠,香港同樣實在,不過兩個概念對香港人而言顯然不同。這就是新時代,學生的熱情與昔日同樣熾熱,對象卻早已悄悄轉移。


作者是2013年《學苑》編輯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