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筆陣﹕劉德華《回家的路》的背後 孆憛R袁彌昌長青網文章

2015年02月28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2月28日 06:35
2015年02月28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今年筆者在上海過年,剛好吃年夜飯的地方有電視,讓筆者第一次看到了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簡稱央視春晚)。儘管事前已得知劉德華將亮相春晚,但想不到在節目開始後不久劉德華便登場,一身黑紅色長袍馬褂,演唱新歌《回家的路》。


劉德華春運春晚擔大旗

《回家的路》是一首頗易「上腦」的歌,由劉德華親自作詞,筆者在春晚後才發現它原來是2015年央視春晚的主題曲,配合今年「家和萬事興」主題,歌曲早於春運開始第一天便已發布,並且在春運期間在中國各地的機場和火車站播放1個月。


對於國內人士來說,《回家的路》只是一首簡單道出遊子離鄉別井的心情的歌,藉以慰藉一下長途跋涉回家過年的人的心靈,但在目前陸港關係的大背景下,由睽違10年再登春晚舞台的港人劉德華演唱,意思就有了微妙的變化,為歌曲添上了不少政治含意和弦外之音。


由於《回家的路》是由劉德華親自作詞,所以可以被理解為劉德華自己的心聲,不過在國內也很有可能被當成港人的聲音,而另一方面某程度又可以看作中央向港人傳達的信息,箇中意思頗堪玩味。當中副歌最值得「仔細品味」:


回家吧 幸福

幸福 能抱一抱父母

說一說 羞澀開口的傾訴

燈火就在 不遠闌珊處

回家吧 孤獨

孤獨 還等待着安撫

脫下那 一層一層的戲服

吹開心中的霧

《失孤》:陸港尋親之旅

假如以陸港關係的語境來解讀的話,那麼意思非常明顯,就是回家吧,回到「父母」身邊吧,「父母」不會介意「遊子」「羞澀開口的傾訴」,且不說「家」就在「燈火闌珊處」——即使是繞了一大圈,但「家」與「幸福」卻就在身邊。在後一段中,「父母」認為「遊子」一直未能回家是被「心中的霧」所干擾,而穿上「戲服」也是迫不得已,是劇情需要而已,只要遊子「脫下那一層一層的戲服,吹開心中的霧」,就能擺脫「孤獨」和得到「父母」的「安撫」,可謂極具政治含意。


更有趣的是,原來《回家的路》也是劉德華新片《失孤》(3月20日上映)的主題曲。電影改編自國內拐賣兒童問題,講述由劉德華飾演的一位尋子15載的中國農民,踏上尋親之路,路上認識了一位長大後尋親的被拐兒童,於是兩人一同尋親,途中兩人建立了父子般的情誼。


從電影主角人選及劇情來看,很難令人不聯想到電影除了反映與關注社會問題之外,亦想藉此傳達陸港之間「尋親」的重要性。主角兒子被拐15年堪比香港被割讓150餘年,而電影中不止是父親尋找被拐兒子,被拐兒童長大後也尋親去,因而兩人一拍即合。而沒有親子關係的兩人,在尋親路上建立了父子般的情誼,顯示出即使不是「親生」也不是問題,只要走在同一條路上便可以了。


電影中劉德華以港人身分飾演大陸農民並反映中國社會問題,亦別具意義——在片中是尋親,在真實層面卻是劉德華個人的尋根之旅,意味着港人早晚也得踏上這條「回家的路」。


多撿些中央的現成便宜無妨

從這些迹象來看,其實中央在佔中後也沒有打算將港人拒諸門外,甚至一定程度滲出了一些緩和關係或和解的意願,這一點從劉德華的《回家的路》,以至邀請莫文蔚與鄧紫棋(G.E.M.)出席今年春晚,並由他們3位香港藝人演唱圍繞春晚主題的歌曲(莫文蔚:《當你老了,頭髮白了》;鄧紫棋:《多遠都要在一起》)之中,可見一斑,多少也算是釋出了善意。


雖然中央安排香港藝人出席春晚總有它自己的盤算,不過香港藝人出席春晚以及出演國內電影與電視,毫無疑問會有助改善國內民眾對香港的觀感,長遠亦可改善國內民眾與港人的關係。最重要的是,這根本毋須一般港人的任何參與,港人也不太觀看這些節目,既然中央這麼幫忙維繫陸港關係,且不用香港付出什麼,那麼我們多撿這些現成便宜也無妨,有需要時亦可配合一下,以求能夠本小利大地,甚至無本生利地改善與國內民眾的關係,以及修補佔中後瀕臨破裂的陸港關係。因此,港人反而應多鼓勵藝人到內地「掘金」,藉此保住香港在國人心中的地位,而長遠亦有助傳播香港文化。


從劉德華的《回家的路》看來,似乎中央並沒有要求港人要整天與大陸緊扣在一起,而只是希望港人能像回家度歲的人一樣,每年回家一兩趟,「能抱一抱父母」,有回家的心便可以了。


文﹕袁彌昌

中文大學全球政經碩士課程客席講師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