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社會學者呂大樂在〈社會要面對實實在在的政治〉有這樣的觀察:「『佔領運動』結束後的一個奇怪現象,是出奇的寧靜。」(2015年2月6日)我很同意這個形容,不過卻不敢苟同這種沉默狀况的具體分析。我的感受,「出奇的寧靜」是一種心境的寧靜與共識的成立,是一種「該說的已說,該做的都已做」的諦觀。所謂「共識」,是參與過運動過後的人們所共享的一種諦觀。某網友(20代)回應說,「這就是香港人互相被運動連繫時,有種強烈的責任感以及對同伴的信任感。現在運動結束了,就把這些都一同帶走」。在這個時候,並不需要言語。
「出奇的寧靜」
與劇場的身體性
當然這可謂未進入「實實在在的政治」問題的描寫,好聽是文化道德運動,不好聽是逃避現實社會問題。而對大多數採取旁觀的沉默大多數而言,這裏所謂的香港人或者共識,當然並未包括他們在內。運動過後,所有參與者的共識已了然於心。而需要舊語言去嘗試理解這個變幻莫測、已經被駭掉、充滿碎片認識的現實感的世界,反而是錯過了這場運動的旁觀者。
對,在這個何謂「參與者」與「旁觀者」已經不可分的「觀客型」年代,站在一旁,不代表抽離與客觀。端視乎發言的時機、脈絡,沉默本身已經是一種意見,或者可以是一種最為不誠實的意見。這裏可借呂生告訴筆者一個貼切比喻來比較:對上一代經歷走難的人而言,見到前面人群聚集,避之則吉是理所當然的選擇;但對任何曾經途經運動現場的人來說,單獨行動則反而最為危險。坐在山頂位置的朋友或電視機面前的家庭觀衆,並不代表可以更加抽離或者更加安全。相反,來自現場的共識,有點像演唱會現場,是透過身體而非言語而互相協調。
「觀客型」社會現實
的誕生
以「觀客」想像來分析社會作為一個劇場,所有運動再非由「演員」所擔正。事實上,擺在舞台上的各路「演員」,除了負責埋單,似乎是從一而終無人理會。這是一個「路人觀衆」竟然以為自己是「擔正做大牌演員(兼攝影)」的社會現實觀。而在網絡時代下,社交媒體帶來惡搞、情報搞亂、身分暴露、N次創作,這種多層的現實感,對那些以為自己在拍大電影的政府與大衆媒體而言,絕對是一個要面對所有人不受控、全程《爆肚風雲》的無限噩夢。
對所有「觀客=參與者」來說,「實實在在的政治」究竟有多實在,其實並不需要提醒,開槍當然會流血、死人,他們並非分不清虛幻與現實的精神病患,而是在多層現實感裏游走的「新類型人」。(日本精神分析醫生齋籐環論御宅族為何不是精神病的名著《戰鬥美少女精神分析》可作參考,有英譯)因為他們現實、機巧,在情報網絡協助下,才可呈液態狀地在都市劇場無限延伸。面對無限的變動,斷非以日常的社會可學概念可形容(這個時候情報工學、人類學、社會生物學的語言可能更派上用場)。
《飛鳥俠》
與「必要的沉默」
對的,在此可作比喻的是《飛鳥俠》式的、一種由智能手機所引爆的「擴張現實(augmented reality)」。對能適應這種變化莫測、多層現實感的「新類型人」來說,站在一旁的評論家、過於入戲的演員、破壞規則的劇場經理實屬搞笑。而胡亂使用道具、非專業的臨時演員則定被聲討。這是一個台下觀衆以為自己是演員,而且可能比台上自以為能控制舞台的人更專業。
去年暑假,在這場運動出現之前,有一位年度作家以《必要的沉默》為題演講,認為「令人擔心的是,在抗爭者的一方,語言的濫用也日漸成為常態。」對此奇文的冷靜回應,讀者自可看王偉雄先生〈此時有聲勝無聲——回應董啟章〉,但剛才網友(20代)則回了一句「那是學者,不是香港人。既然是學者,鑽牛角尖倒是很正常。因為都沒有瞓過身入去。」的評語,似乎更加貼切。
我想我能感受到香港文學被人離棄的原因(如果他們有發明過任何語言的話)。逃避政治與道德判斷不是罪名,而是他們的抽離殺死了自己的現實感、葬送了社會的語言。在該沉默的時候發聲,在該發聲的時候沉默。在這個現實被網絡擴張侵蝕、多層現實感的年代,所有專業觀客以為自己是演員的都市劇場,評論與分析、創作與批評,都不得不改變,而能正確面對這個擴張現實與政治景觀的文學者,有這一位:
「2015年了,夏愨道全部行車線早已通車,天橋沒有人,沒有帳篷,幾乎沒有雨傘革命的痕迹,只剩下車水馬龍的場景。可是,那一個夜,那一個人,還未成為過去式,閉上雙眼,腦海就會浮現不會磨滅的片段,盡力不去想,鼻子彷彿又會聞到那種永不消逝的氣味。」(向西村上春樹,2015年2月,〈都市異聞錄〉)
「出奇的寧靜」
與劇場的身體性
當然這可謂未進入「實實在在的政治」問題的描寫,好聽是文化道德運動,不好聽是逃避現實社會問題。而對大多數採取旁觀的沉默大多數而言,這裏所謂的香港人或者共識,當然並未包括他們在內。運動過後,所有參與者的共識已了然於心。而需要舊語言去嘗試理解這個變幻莫測、已經被駭掉、充滿碎片認識的現實感的世界,反而是錯過了這場運動的旁觀者。
對,在這個何謂「參與者」與「旁觀者」已經不可分的「觀客型」年代,站在一旁,不代表抽離與客觀。端視乎發言的時機、脈絡,沉默本身已經是一種意見,或者可以是一種最為不誠實的意見。這裏可借呂生告訴筆者一個貼切比喻來比較:對上一代經歷走難的人而言,見到前面人群聚集,避之則吉是理所當然的選擇;但對任何曾經途經運動現場的人來說,單獨行動則反而最為危險。坐在山頂位置的朋友或電視機面前的家庭觀衆,並不代表可以更加抽離或者更加安全。相反,來自現場的共識,有點像演唱會現場,是透過身體而非言語而互相協調。
「觀客型」社會現實
的誕生
以「觀客」想像來分析社會作為一個劇場,所有運動再非由「演員」所擔正。事實上,擺在舞台上的各路「演員」,除了負責埋單,似乎是從一而終無人理會。這是一個「路人觀衆」竟然以為自己是「擔正做大牌演員(兼攝影)」的社會現實觀。而在網絡時代下,社交媒體帶來惡搞、情報搞亂、身分暴露、N次創作,這種多層的現實感,對那些以為自己在拍大電影的政府與大衆媒體而言,絕對是一個要面對所有人不受控、全程《爆肚風雲》的無限噩夢。
對所有「觀客=參與者」來說,「實實在在的政治」究竟有多實在,其實並不需要提醒,開槍當然會流血、死人,他們並非分不清虛幻與現實的精神病患,而是在多層現實感裏游走的「新類型人」。(日本精神分析醫生齋籐環論御宅族為何不是精神病的名著《戰鬥美少女精神分析》可作參考,有英譯)因為他們現實、機巧,在情報網絡協助下,才可呈液態狀地在都市劇場無限延伸。面對無限的變動,斷非以日常的社會可學概念可形容(這個時候情報工學、人類學、社會生物學的語言可能更派上用場)。
《飛鳥俠》
與「必要的沉默」
對的,在此可作比喻的是《飛鳥俠》式的、一種由智能手機所引爆的「擴張現實(augmented reality)」。對能適應這種變化莫測、多層現實感的「新類型人」來說,站在一旁的評論家、過於入戲的演員、破壞規則的劇場經理實屬搞笑。而胡亂使用道具、非專業的臨時演員則定被聲討。這是一個台下觀衆以為自己是演員,而且可能比台上自以為能控制舞台的人更專業。
去年暑假,在這場運動出現之前,有一位年度作家以《必要的沉默》為題演講,認為「令人擔心的是,在抗爭者的一方,語言的濫用也日漸成為常態。」對此奇文的冷靜回應,讀者自可看王偉雄先生〈此時有聲勝無聲——回應董啟章〉,但剛才網友(20代)則回了一句「那是學者,不是香港人。既然是學者,鑽牛角尖倒是很正常。因為都沒有瞓過身入去。」的評語,似乎更加貼切。
我想我能感受到香港文學被人離棄的原因(如果他們有發明過任何語言的話)。逃避政治與道德判斷不是罪名,而是他們的抽離殺死了自己的現實感、葬送了社會的語言。在該沉默的時候發聲,在該發聲的時候沉默。在這個現實被網絡擴張侵蝕、多層現實感的年代,所有專業觀客以為自己是演員的都市劇場,評論與分析、創作與批評,都不得不改變,而能正確面對這個擴張現實與政治景觀的文學者,有這一位:
「2015年了,夏愨道全部行車線早已通車,天橋沒有人,沒有帳篷,幾乎沒有雨傘革命的痕迹,只剩下車水馬龍的場景。可是,那一個夜,那一個人,還未成為過去式,閉上雙眼,腦海就會浮現不會磨滅的片段,盡力不去想,鼻子彷彿又會聞到那種永不消逝的氣味。」(向西村上春樹,2015年2月,〈都市異聞錄〉)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