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金管局收緊細價樓按揭成數,對於二套房和非自用物業按揭貸款,全面降低供款與入息比率上限,在近期樓市再現亢奮苗頭,特別是所謂細價樓交投熱熾、呎價屢創新高之際,金管局的舉措是給市况潑一瓢冷水,相信短期內樓市會稍為平靜一下。不過,除非有足夠因素改變市民對樓市的預期,否則在剛性需求驅動下,市場適應之後,很可能會回復舊觀。即使如此,由於樓市已經處於不健康狀態,當局有必要採取這類管理需求措施,因為除了減低銀行體系的風險,對於急於置業而近乎「盲目」入市的人,若能起到當頭棒喝作用,促使他們再思量置業衝動,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降細價樓按揭成數
短期應可冷卻市况
細價樓本來就是所謂的「上車盤」,除了炒家,購置者多為首次置業人士,他們本來就資金有限,現在金管局收緊按揭成數,700萬元以下住宅物業按揭,由原本六成至七成一律降低至六成,即是按揭成數調低了10個百分點。對於要購置細價樓的人,設若樓價700萬元,就要有280萬元首期,連同印花稅和律師費等費用,起碼要有約300萬元才可以「上車」,這次收緊按揭成數促使這類置業者更難「上車」。另外,由於當局出招冷卻樓市,往後走勢仍待觀察,相信一些人會改變取態,暫時觀望。至於那些有餘資購置第二套房的人,由於供款與入息比率上限同樣下調了10個百分點,符合條件獲銀行按揭貸款的人將會減少,也會減低對細價樓的需求。因此,銀行收緊按揭,短期內會使細價樓市况冷卻下來。
樓市在當局連番「辣招」之後,由2013年初至去年中稍為冷卻,樓價雖然有升幅,總體而言仍算平穩。去年中之後,各方逐漸適應了特別印花稅、雙重印花稅等措施,樓市開始回復升溫狀態,特別是細價樓價格迭創新高,迄今樓價升了約12%。另外發展商已經改變策略,專攻細價樓,加上確實有大量需求,熟悉樓市情况的人,都知道細價樓樓價升勢方興未艾。
所謂細價樓,按金管局的劃分,樓價在700萬元以下;金管局此際再出招壓制需求,總裁陳德霖的說法是看到風險「愈來愈近,愈來愈大」。事實上,截至去年9月,本港居民負債佔GDP比率繼續創新高,達到64.2%,較6月底的63.6%再上升,顯示市民在低息環境下不斷舉債。另外,反映市民置業購買力的按揭供款對住戶入息中位數,去年第4季已經達到58%,遠高於1994至2013年間的47%長期平均數,只要利率上調3個百分點至較為正常水平,比率就會飈升至76%。
美國聯儲局何時加息,雖然仍然不明確,但在上周聯儲局會議之後,市場和專家都認為今年加息可能性很大:快則年中,稍遲則在10月,云云。總之,跟隨美息的本港利率,上調事屬必然,在市民不斷借債、按揭供款有可能接近住戶入息中位數八成的情况下,若當局對熾熱的樓市仍然放之任之,才是不負責任。金管局今次出招,包括學者、立法會議員等都預期只會收短期之效,認為供求失衡沒有根本性好轉之前,在剛性需求催動下,樓市仍會繼續扭曲下去。因此,若收緊按揭無效,政府應該再果斷出招,更大力地管理需求。
上車族再思考
未嘗不是好事
金管局收緊按揭成數,主要為減低銀行面對的風險,若市况逆轉,可確保本港金融體系穩定,因為這是金管局的職責。不過,收緊按揭措施,對計劃購買細價樓的用家有另一層意義。老實說,所謂細價樓動輒六七百萬元,購買這類單位的人,不少對負擔二三百萬元樓價本已十分吃力,只是樓價如脫韁野馬飈升之後,他們要更勉力追趕而已。嚴格來說,他們之中不少人負擔不起現在的所謂細價樓樓價,只是發展商看準這些人急於「上車」,於是將貨就價,興建蚊型單位,售價數百萬元,而這類人勉力張羅湊合置業,承擔着沉重的供款負擔;若市况逆轉,樓市泡沫爆破,他們將身陷苦惱景况。因此,從這個角度看,收緊按揭若能使這類人暫時放棄「上車」之念,或許是好事一樁。
收緊按揭之後,可能為財務公司帶來更多生意。財務公司積極發展按揭業務,不少物業的「3按」、「4按」以至「17按」都由它們借貸。另外,還有財務公司承按變相十成按揭的業務。發展商對金管局收緊按揭,已經表明會一如既往,為有需要客戶提供二按,因此有理由相信,志切「上車」的人,不排除會轉向財務公司借貸,補回收緊按揭的差額。屆時,財務公司涉入按揭市場更深,對樓市以至銀行系統穩定性的影響,或會出現不能忽視的狀况,值得關注。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