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賺錢誰都高興,比如京滬高鐵提前盈利了!讓人驕傲的是:「當初預計5年建設周期,之後再運營5年,逐漸達到盈虧平衡,之後用14年還本付息。」而今3年就盈利了,2014年京滬高鐵客票收入約300億元(人民幣.下同),按營業稅口徑計,有望實現利潤12億元。豈不樂翻了?但有句俗話:一枝花開不是春。從整個鐵路看,可是氣喘吁吁、虧損嚴重的。
京滬高鐵是怎麽賺錢的?蓋因為沿路的優秀經濟資源。據中國鐵路總公司統計,2014年全國鐵路動車組運送旅客逾8億人次,而京滬高鐵就佔1億以上,較上年增長27%。
建鐵路 政治替代經濟考慮
在近60年前,已經有高鐵盈利的紀錄,就是日本連接東京與大阪的東海道新幹線,在東京奧運開幕前的1964年10月1日通車營運,營運的第3年就實現盈利。這很像中國的京滬高鐵。
但後面的故事就不好玩了。隨着日本高鐵線路增加,高鐵的盈利能力卻愈來愈低,甚至陷入虧損。為什麽?因為參入了政治因素。初期的高鐵線路嚴格計算投入產出,必在經濟黃金地帶。但後來,政客們就要求將新幹線修到自己選區的市縣,政治邏輯替代了經濟邏輯,也就是日本高鐵建設史上著名的「用高鐵換選票」,麻煩了。最典型的是田中角榮執政期間在北陸修建的高鐵,使用率極低。
其實,在中國內地也是這樣。早年沒有高鐵時,也有開國元老為自己的家鄉爭鐵路,那年代並不注重經濟效益,虧損的問題也不突出。後來改革開放了,但傳統思路還繼續着,所以修高鐵時也沒有優先選擇黃金地段,比如京滬線。從行業來看,如今全國鐵路負債近3萬億,每年的盈利連覆蓋銀行利息都困難,收回投資就更遙遙無期。不是大家不努力,是因為全國並不都是京滬沿線的遍地黃金。
全國非如京滬線般遍地黃金
在這種窘况下,整個鐵路還能維持運營,蓋因為鐵路是國家項目,是政治,舉國之力而撐着。但國家並不能生產財富來補貼高鐵,於是透過收稅、發債和通脹,把高鐵損耗轉嫁給民衆,還是羊毛出在羊身上,是社會扛着。
京滬高鐵的發達,是動了航空、高速公路的「奶酪」。雖然沒有具體資料,但這是必然的:經濟在放緩,京滬高鐵旅客量不可能一下子增長27%。從大交通來看,航空、高速公路也是社會資源,高鐵發達了,航空、高速公路效益就減少了,社會資源相對也被稀釋和損耗了。
正巧,2014年12月23日,交通運輸部發布《2013年全國收費公路統計公報》,2013年全國收費公路通行費收入3652億元,總支出4313億元,虧損661億元。
這立即引發熱議:那高速公路以前跟印鈔機似的,怎麽可能虧?其實,細究虧損的原因,腐敗肯定是有,高速公路員工的高福利也是可能的,但還有一個因素:人們看到的多是像京滬高鐵那樣的遍地黃金的場所,更有那許多一眼望去沒幾輛車的高速公路,入不敷出,欲哭無淚——它們拉下了整個高速公路的虧空。
高速公路虧損背後,是近年高速公路投資的大躍進。從2010到2013年,全國高速公路新增里程2.68萬公里。中國真的需要這麽多高速公路嗎?
力推「鐵公機」 透支未來發展
這個道理顯而易見:高速公路的建設和運營維護需要鉅額成本,如果車流和人流過少,必虧無疑。所以有地方高速公路建設邊際收益遞減,「規模不經濟」,建得愈多,虧損愈多。
從大局來看,今日內地經濟下行,也是受了包括高鐵、高速公路大躍進的拖累。2009年為刺激經濟,高層以行政之手推動「鐵、公、機」投資,財政發力,貨幣放水,地方政府借機兇猛擴張,「4萬億」洶湧撲來,經濟確實瞬間雄起。但這政策紅利支撐的高增長背後,是透支了中國經濟未來的發展空間,是不可持續的,眼下中國說要調整,要「新常態」,就是被迫在消化之前透支的「政策紅利」。
今日,如果修第二條京滬高鐵,經測算,客源充裕,投資沒問題,環境影響可控,對第一條京滬高鐵的衝擊有限,投入產出健康。但要再修其他高鐵,一定不會美妙。
作者簡介﹕內地資深傳媒人
新聞類別
中國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