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上海某官員早前稱,上海育齡女性九成符合生二胎標準,但登記者僅5%。筆者不清楚這裏所謂「育齡女性」是否剔除了兩類人﹕一是適齡但未婚的:上海「剩女」很多,在一個沒有丈夫就無法給孩子上戶口的國家,未婚生育不僅是道德問題,更會給孩子帶來巨大的身分麻煩。二是已婚未育的:她們連第一胎的任務都未完成,自然不會去登記生二胎。
可見,令人驚訝的「5%」看上去比較可疑;但「比例低」卻並不意外。
生育收益減 夫妻不願生
客觀上,很多夫妻「不敢生」;主觀上,很多夫妻「不願生」。從經濟學角度看,前者是因為「成本太高」,後者是因為「收益太低」。
有人測算,在上海,從懷孕到孩子大學畢業,最低消費至少百萬元人民幣,且未計通脹。除了金錢,家長所需付出的精力更難以計算。另外,中國女性已經習慣了職業女性身分,但對於她們來說,生一個孩子,意味着大約兩年內,公司可能隨時開除她或找人替代她,升職加薪也與她無緣。隱形成本不可說,但真實存在。
再把視角切換到主觀方面。如果我們把「生孩子」視為一種投資,除了感情上的滿足之外,很大程度上也是為了給家庭創造財富、給自己養老提供保障。
假設人類對孩子的經濟回報需求固定,即對「多少個孩子成年並創造財富就足夠」這個問題,人們的答案是恆定的,那麼隨着嬰幼兒死亡率的下降,人類就沒必要再通過多生孩子,來保障他們中有足夠數量能夠成年。
工業化、現代化、城市化,更是劇烈地改變了整個社會的運轉模式。農業社會中,勞動力幾乎是全產業鏈參與者,通常多一個勞動力就等同於多一份財富。但如今,分工、協作、交換,成為創造和擴大財富的主要模式,勞動力的效率比數量更重要。養老金系統的設計,更把老人的贍養問題從家庭模式切換到社會模式。上述兩個變化,令生孩子的收益大幅下降,理性的人自然會選擇少投入。
減少經濟依賴人口更實際
既然女性地位、醫學水平、城鎮化率,這3個標準的提升不可逆轉,那麼出生率下降也是不可逆轉。而且可以預言,社會進步和城鎮化率的提升,會令農民的生育率和生育意願也逐步下降,重演上海的這一幕。
在這些客觀規律面前,政府一廂情願的政策調整就顯得蒼白無力。如果政府擔心人口數量不足影響經濟發展,倒不如想想怎麼提高勞動生產率,透過自動化、智能化降低財富積累對人口數量的依賴,這樣應該更有效,而不要擺出一副恩惠大眾的樣子,顧左右而言他地鼓勵生育。
作者簡介﹕內地資深傳媒人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