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政府公布下年度(2015/16年度)賣地計劃,於住宅用地,可以提供約1.6萬個單位,連同鐵路物業項目、市建局項目及私營重建或發展項目的土地供應,下年度最多可興建2.8萬個單位,是多年來新高。歷經多年供應斷層,隨着政府積極推售土地,供應缺口逐漸呈現回補之勢;不過,總體而言土地開發仍然存在不確定變數,供應是否持續穩定,仍待觀察,但是在已知供應和潛在供應較數年前明顯增多情况下,市民的置業預期會否因而改變,不再急於買樓,而是謀定而動,從而使樓市回復正常、樓價平穩,值得關注。
供應增加成趨勢
改劃用途存變數
2010年政府恢復主動賣地以來,歷年售出土地而興建的住宅單位,將相繼推出市場,未來3至4年一手樓供應量約為7.4萬個單位,是運房局2004年有紀錄以來新高。梁振英被冠以「房屋特首」稱號,視土地和房屋政策為重中之重,點算本年度私宅土地供應,稍見成效,連同政府賣地、鐵路物業發展、市區重建項目,以及私人重建和發展項目,有關土地可供興建2.03萬個單位,這是2010年以來的新高。
下年度政府推售29幅住宅用地,可興建1.6萬個單位,連同鐵路物業發展、市區重建項目以及私人重建和發展項目,有關土地可供興建2.8萬個單位,較本年度更多。當然,各個項目能否按規劃完成相關程序,鎖定2.8萬個單位供應量,還有變數和受其他因素影響;不過,只要政府堅持每年供應2萬個私宅土地供應的目標,年年如是,房屋供應持續穩定增加,就會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
下年度政府賣地計劃存在變數,主要是計劃推售的29幅住宅土地,其中15幅仍未完成改劃用途,包括本已規劃作政府/社區等用途(即是GIC)和綠化帶的土地,涉及約7900個住宅單位。GIC土地本已規劃興建設施,不過政府向城規會申請改變用途,即使是改為興建公共房屋,在地區仍然遇到很大阻力;由於各區GIC用地已經不多,政府現在向綠化地帶打主意,這類土地涉及生態保育,會挑動環保團體和人士的神經,能否順利改劃,就看政府與持份者是否有足夠溝通,工夫做得是否細緻,地區人士和相關持份者會否從總體利益出發,給改變土地用途開綠燈。
政府計劃改變用途的土地約有150幅,其中約70幅位於綠化地帶,政府的10年建屋大計能否達標,與改劃用途息息相關。就70幅綠化地帶土地而言,雖然僅佔全港綠化地帶1%,若改劃完成,已可供興建8萬多個住宅單位,其中七成多是公營房屋,可見只要稍為釋放少許綠化地帶,對紓緩建屋土地短缺,已經很有助益。因此,改劃用途成敗,不僅是未來土地房屋供應的變數,也是梁振英政府能否理順樓市的關鍵。
無論如何,梁振英政府現在應對房屋供應,與前任曾蔭權政府有根本不同。現在政府全力尋求開拓土地,增加供應,解決房屋供求失衡;政府顧及中產人士的居住困境,恢復興建居屋,讓中產人士較容易置業安居。另外,居屋二手市場和籌劃中的「綠表居屋」,下年度預算案提出的居屋補價貸款等,都是進一步盤活居屋市場,增加供應的一些手段。因此,現在房屋供應相對增加,是總的趨勢。
過去七八年,樓價如脫韁野馬而形成的樓市泡沫,主要是供應嚴重不足,在市民之間形成「今日不買,明日更貴」的預期,加上炒風熱熾,市民「被迫」爭相搶購,樓價因而飈升,現在私宅供應將持續增加,總體雖云仍然偏緊,但是已經擺脫數年前緊絀失衡狀態,新情况若能改變市民對樓市的憧憬和預期,或許會改變過去幾年樓市的整體格局。
另外,反映市民置業購買力的按揭供款對住戶入息中位數,去年第4季已經達58%,遠高於1994至2013年間的47%長期平均數,只要利率上調3個百分點至較正常水平,比率就會飈升至76%,而美國聯儲局今年內極可能加息,本港肯定跟隨;在供應增加、利率趨升下,市民是否應該急着現在置業,應該參考這個新情况。
勿被市况周期牽動
堅持供應主導樓市
梁振英政府的土地房屋政策,能否理順失衡的市况,仍有不少困難要克服,要注意的是供應增加和利率必然上調,樓市在不久將來或會出現新情况、新格局,屆時政府應對樓市的一些行政措施(例如俗稱的辣招)或許要適時調節。不過,持續增加供應,使樓市平穩發展,避免樓價暴起暴跌,應該是政府堅持的原則。現行增加供應的政策,不應該因為一時一地的市况而改動,只要政府把持得住,做到「任憑風浪起,我自巍然不動」,有了這株主心骨,樓市才有望長期平穩健康發展。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