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財政司長曾俊華發表第8份財政預算案,他豪花340億元,以紓困措施之名「派糖」,相信在市民層面會得到普遍認同和支持,預算案又可以輕渡關山。政府坐擁龐大財政盈餘,庫房「水浸」,近年政府經常提醒市民即將到來的老齡社會,需要大量資源應對,曾俊華在下年度預算案,從公共理財層面籌劃應對此問題,只是,結合施政報告和預算案,卻看不到政府在應對老齡社會有通盤規劃,也沒有具體措施投資未來,說明即使香港有錢、政府有資源,並不等於本港可以妥善處理人口老化帶來的諸多問題。
政府應有通盤規劃
勿淪為儲錢守財奴
下年度預算案有一個特色,就是儲錢味濃。較早前曾俊華已經宣布設立「房屋儲備金」,用以落實10年內興建29萬個公營房屋的財政承擔,首筆資金把2014年約275億元投資收益全數投入,日後再分期注資至約1000億元;第2筆儲錢是由土地基金的2200億元結餘,設立「未來基金」,預算案明言這是一項儲蓄計劃,透過長線投資,爭取更高回報;第3筆儲錢是預留500億元,視為日後長者退休保障的種子基金。
預算案雖然預期未來幾個年度,仍會有財政盈餘,但是隨着人口老化,經濟增長放緩,屆時政府的開支增長將持續超過經濟和收入的增長,按長遠財政計劃工作小組去年的報告,預期結構性赤字會在未來10年左右出現。因此,趁有盈餘的時候適時儲蓄,以備日後所需,應屬恰當做法。預算案為未來儲錢,可以紓減往後本港短缺資源,無財力應對老齡社會之憂;不過,問題是政府儲錢,不等於一般人儲錢,個人積穀防饑,以備退休之用到百年歸老;政府沒有老死之日,而儲起來的錢,要變作一些設施和培養出足夠人才、人手,應付社會實際需要,才有意義。
施政報告和財政預算案是政府每年最重要的兩份文件,決定了本港短期和長期的發展方向,然而,結合這兩份文件來看,目前只能確定一點:就是本港有豐沛資源,預算案也揭示政府從公共理財層面,應對日後老齡社會的財政需要,不過,僅止於此而已。從這兩份文件,看不到政府有全面規劃地利用這些資源,為老齡社會的需要做具體準備。
老齡社會需要應對的問題,主要包括醫療服務、安老護老需求大增,另外是勞動力和專才人口不足等。施政報告有提到釋放本地勞動力、培育本地人力、吸引外來人才等3項策略,算是在勞動力和專才人口方面有部署,但是在醫療和安老護老兩方面,卻未見有什麼策略;昨日的預算案提到「為了應付長遠的醫療服務需求,我們會推行多項醫院工程」,並舉出多間正在規劃興建、重建和擴建的醫院,表示「合共增加2800張病牀」,云云。即使所列舉的醫院工程按期完工,但是據醫院管理局的規劃藍圖,反映政府已經開展的醫院工程規劃,遠遠未能滿足需求。
據醫管局到2031年的藍圖,屆時本港要增加8800張病牀,現在公立醫院病牀約2.1萬張,即是增幅接近四成。興建新醫院,由策劃到完工投入服務,需時長達10年,時間緊迫,說明在增加醫療硬件設施,政府再無拖延空間。除了病牀,按醫管局規劃藍圖,屆時醫生人手問題也是嚴重隱憂,若沒有足夠醫護人手配套,即使建好醫院、增加了病牀,還是得物無所用。
醫療規劃嚴重不足
安老護老更付闕如
我們以病牀為例,只是指出政府有錢與有足夠設施應對老齡社會需要,並無必然關係,若政府坐擁巨資,卻不將之變成可供使用的設施和人手等配套,則再多的錢,也只是一堆數字而已。醫療設施已經如此,老齡社會亟需的安老護老設施,迄今未見政府公布具體規劃,例如將興建多少安老院、護老院,增加多少宿位、牀位等,政府並未交代過。
預算案預告政府財政儲備將超過8000億元,預期到2020年更有約9500億元,以曾俊華歷年錯估盈餘的往績,屆時財政儲備突破1萬億元大關,不是完全無可能的事。政府儲錢應對日後需要,相信社會沒有太多異議,不過,儲錢之後,意味着年度可使用資源會減少,其他需要用錢的領域就少了資源,若社會缺乏資訊判斷,久而久之就此或會引發反彈。
因此,政府要拿出具體計劃,說明並非為儲錢而儲錢,證明財金官員並非守財奴,而是有規劃的為未來籌謀。與過去相比,政府為應對老齡社會,開始從公共理財層面作準備,已經算是進步,不過,這個轉變絕對不夠,政府應該展示企圖心和具體規劃,讓整體社會同一步調地面向老齡社會。這個情况,已非曾俊華或其他財金官員的事,而是特首梁振英與特區政府的事。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