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衆所周知,司徒華是香港民主黨前黨鞭及支聯會前主席,被譽為香港民主派元老及精神領袖。他畢生領導推動香港民主政制改革,不少香港人普遍認同他是最早為香港爭取民主的人。
2004年,華叔說過,願意和北京商討政制改革問題,不論結果如何,至少可以緩和矛盾,營造祥和氣氛,為最終達成共識創造條件。他又說過,妥協是政治的藝術,是「退一步、進兩步」的策略運用。關鍵是能否堅持原則和前進的方向。
2009年,泛民主派中的公民黨和社民連發起民主派立法會議員五區辭職以進行五區公投,藉此向北京表達普選訴求,並把補選作為向北京施壓的變相公投。司徒華反對五區總辭和五區公投,並在補選當日杯葛投票。
2010年,民主黨和中聯辦舉行自1989年六四以來首次會面,稱為破冰之旅。其後,針對香港功能組別產生辦法,因可以增加5個民選議席,民主黨召開黨員大會表決通過政改立場。司徒華表示支持區議會改良方案和政改方案,因此被部分泛民主派指罵為民主罪人。同年6月,民主黨和建制派在議會以多數票通過政改方案,列明2017年特首以普選形式產生。
上世紀80年代初,面臨九七大限前路,民主回歸論是當年政治辯論的產品。當時主流傳媒輿論和社會主導意識形態,都是一面倒支持形形色色的維持現狀論,主張民主回歸一派,與各種不同觀點激辯,逐步形成主流。司徒華堅持民主回歸論的立場最為堅定。1986年高山劇場誓師大聯合,民促會成立。1989年六四後政治形勢劇變,促成民主派結成港同盟,其後發展成民主黨。華叔的一生,以民主回歸派貫徹始終。
華叔一生熱愛中華、熱愛香港,致力推動民主發展。他為人剛直不阿,一直堅持理想,從不言休;崢崢風骨,深受各界尊敬。當年政改方案通過,華叔功不可沒。香港前總督彭定康說過,司徒華是一個反殖民地主義者,是一個堅定、強硬及非常聰明的中國愛國主義者。
4年前,香港政局還相對穩定。從2012年始,美國重返亞太,日本安倍上台,美日聯手抗衡中國的態勢成形。香港政局在特首選舉後亦逐步演變成兩大陣營對壘。到如今,壁壘分明,勢成水火。可惜香港再沒有像司徒華這樣的定海神針似的政治人物,可以一言九鼎。此時此際,相信不少港人特別懷念華叔。
華叔和我們訣別已4年了。這期間世界政治格局和香港政治生態已然劇變。華叔泉下若有知,當驚世界殊。如果他還在世,以他的政治道德和政治智慧,他對香港目前的困局會有什麼看法?筆者和華叔同屬皇仁書院舊生,近日和不少政圈內外的有關朋友談及這個問題,思慮再三,形成以下看法,僅供參考。
民主回歸要始終堅持
筆者認為, 佔領中環變成佔領金鐘,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北京取態無可無不可,政改方案通過與否,2017年有否特首普選,兩種結果都可以。上月英美已先後表示認同8•31框架——這種取態的基本原因是:承認佔領運動並未達到預期效果,下一步只能在普選這個全港參與的運動裏另闢戰場,因此支持袋住先,2017年有普選比沒普選好。估計泛民主派和佔中三子最終會找到下台階梯。
作為民主回歸派,基本原則是尋找最適合中國的民主政治制度。不可以全盤肯定西方的一套。應該參考、移植、改良,把最好的引進來,同時要適合中國的水土。什麼是最重要的中國國情?中國是只有35年現代化經驗的年輕國家。不要喊打倒共產黨,要喊反對一黨專政。全球有10億中產階級,如今有3億中產階級就在中國。未來35年,隨着經濟發展和社會變遷,在城鎮化的過程中,中國還有5億農民會升格為市民。中國將會超越美國為全球最大的經濟和政治體系。要認清這個大勢所趨。民族主義不應該是狹隘的,應可以和國際主義共存共榮,共融共生。歐美發達國家强盛的歷史和現實,造成其强勢的價值觀和對其制度的信賴和崇拜。這是事實要承認,但不能全盤否定任何其他的體系,甚至否定中國本身。香港獨立絕對不可取。因為是故步自封的思維,沒有出路。香港不是新加坡。不可以唯政治批判主義,好像什麼都是共產黨和特區政府的錯。要了解中國近現代的興衰,鑑古才可以知今。要堅持平反六四,深信最終必會平反。看問題,要上天落地,要時空結合。要有像鷹一樣的四維環球視野,也要有像虎一樣的三維全局觀點。13學者方案有可取之處,儘管一時形格勢禁用不着,但可立此存照。最後,最重要的一點,要細讀外國人對中國的各類評價,可拓寬我們的眼界。一句話,要讀書,要修養。真正的革命家,都是經得起歷史考驗的有深度的人物。我們不要流氓政治。
兵無常勢,水無常形,策略要隨情勢改變。改變是常態,但基本原則和理念要始終堅持。那就是民主回歸。如果說佔領運動帶來民主運動轉折的時代,那麼現在是民主政團轉變體質的時候。所有爭取民主的政團都應該好好思考。轉型是痛苦的,也可能在一段時期拖慢了民主力量的匯集。泛民要面臨嚴峻選擇,要麼堅持民主回歸,要麼轉型本土優先,而後者很容易變成分離主義或獨立運動。民主回歸論可以批判,但批判的意義,包含承傳、揚棄和超越,要有思想出路。歷史有因有果,不能割裂;所謂承先啓後,正是此意。上一代不論成功失敗,都要交棒;下一代不管願不願意,都要接棒。泛民應面對現實,為自己的生存目標和人民的長期福祉,與泰山壓頂、如日中天的中國共產黨周旋到底。但這需要有理論和群衆,有策略和膽識,有理有利有節,長期奮鬥互動,才有機會成功。
作者是香港大學名譽教授、13學者方案發起人之一、中央政策組特邀顧問
2004年,華叔說過,願意和北京商討政制改革問題,不論結果如何,至少可以緩和矛盾,營造祥和氣氛,為最終達成共識創造條件。他又說過,妥協是政治的藝術,是「退一步、進兩步」的策略運用。關鍵是能否堅持原則和前進的方向。
2009年,泛民主派中的公民黨和社民連發起民主派立法會議員五區辭職以進行五區公投,藉此向北京表達普選訴求,並把補選作為向北京施壓的變相公投。司徒華反對五區總辭和五區公投,並在補選當日杯葛投票。
2010年,民主黨和中聯辦舉行自1989年六四以來首次會面,稱為破冰之旅。其後,針對香港功能組別產生辦法,因可以增加5個民選議席,民主黨召開黨員大會表決通過政改立場。司徒華表示支持區議會改良方案和政改方案,因此被部分泛民主派指罵為民主罪人。同年6月,民主黨和建制派在議會以多數票通過政改方案,列明2017年特首以普選形式產生。
上世紀80年代初,面臨九七大限前路,民主回歸論是當年政治辯論的產品。當時主流傳媒輿論和社會主導意識形態,都是一面倒支持形形色色的維持現狀論,主張民主回歸一派,與各種不同觀點激辯,逐步形成主流。司徒華堅持民主回歸論的立場最為堅定。1986年高山劇場誓師大聯合,民促會成立。1989年六四後政治形勢劇變,促成民主派結成港同盟,其後發展成民主黨。華叔的一生,以民主回歸派貫徹始終。
華叔一生熱愛中華、熱愛香港,致力推動民主發展。他為人剛直不阿,一直堅持理想,從不言休;崢崢風骨,深受各界尊敬。當年政改方案通過,華叔功不可沒。香港前總督彭定康說過,司徒華是一個反殖民地主義者,是一個堅定、強硬及非常聰明的中國愛國主義者。
4年前,香港政局還相對穩定。從2012年始,美國重返亞太,日本安倍上台,美日聯手抗衡中國的態勢成形。香港政局在特首選舉後亦逐步演變成兩大陣營對壘。到如今,壁壘分明,勢成水火。可惜香港再沒有像司徒華這樣的定海神針似的政治人物,可以一言九鼎。此時此際,相信不少港人特別懷念華叔。
華叔和我們訣別已4年了。這期間世界政治格局和香港政治生態已然劇變。華叔泉下若有知,當驚世界殊。如果他還在世,以他的政治道德和政治智慧,他對香港目前的困局會有什麼看法?筆者和華叔同屬皇仁書院舊生,近日和不少政圈內外的有關朋友談及這個問題,思慮再三,形成以下看法,僅供參考。
民主回歸要始終堅持
筆者認為, 佔領中環變成佔領金鐘,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北京取態無可無不可,政改方案通過與否,2017年有否特首普選,兩種結果都可以。上月英美已先後表示認同8•31框架——這種取態的基本原因是:承認佔領運動並未達到預期效果,下一步只能在普選這個全港參與的運動裏另闢戰場,因此支持袋住先,2017年有普選比沒普選好。估計泛民主派和佔中三子最終會找到下台階梯。
作為民主回歸派,基本原則是尋找最適合中國的民主政治制度。不可以全盤肯定西方的一套。應該參考、移植、改良,把最好的引進來,同時要適合中國的水土。什麼是最重要的中國國情?中國是只有35年現代化經驗的年輕國家。不要喊打倒共產黨,要喊反對一黨專政。全球有10億中產階級,如今有3億中產階級就在中國。未來35年,隨着經濟發展和社會變遷,在城鎮化的過程中,中國還有5億農民會升格為市民。中國將會超越美國為全球最大的經濟和政治體系。要認清這個大勢所趨。民族主義不應該是狹隘的,應可以和國際主義共存共榮,共融共生。歐美發達國家强盛的歷史和現實,造成其强勢的價值觀和對其制度的信賴和崇拜。這是事實要承認,但不能全盤否定任何其他的體系,甚至否定中國本身。香港獨立絕對不可取。因為是故步自封的思維,沒有出路。香港不是新加坡。不可以唯政治批判主義,好像什麼都是共產黨和特區政府的錯。要了解中國近現代的興衰,鑑古才可以知今。要堅持平反六四,深信最終必會平反。看問題,要上天落地,要時空結合。要有像鷹一樣的四維環球視野,也要有像虎一樣的三維全局觀點。13學者方案有可取之處,儘管一時形格勢禁用不着,但可立此存照。最後,最重要的一點,要細讀外國人對中國的各類評價,可拓寬我們的眼界。一句話,要讀書,要修養。真正的革命家,都是經得起歷史考驗的有深度的人物。我們不要流氓政治。
兵無常勢,水無常形,策略要隨情勢改變。改變是常態,但基本原則和理念要始終堅持。那就是民主回歸。如果說佔領運動帶來民主運動轉折的時代,那麼現在是民主政團轉變體質的時候。所有爭取民主的政團都應該好好思考。轉型是痛苦的,也可能在一段時期拖慢了民主力量的匯集。泛民要面臨嚴峻選擇,要麼堅持民主回歸,要麼轉型本土優先,而後者很容易變成分離主義或獨立運動。民主回歸論可以批判,但批判的意義,包含承傳、揚棄和超越,要有思想出路。歷史有因有果,不能割裂;所謂承先啓後,正是此意。上一代不論成功失敗,都要交棒;下一代不管願不願意,都要接棒。泛民應面對現實,為自己的生存目標和人民的長期福祉,與泰山壓頂、如日中天的中國共產黨周旋到底。但這需要有理論和群衆,有策略和膽識,有理有利有節,長期奮鬥互動,才有機會成功。
作者是香港大學名譽教授、13學者方案發起人之一、中央政策組特邀顧問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