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農曆新年剛過,卻發現家中囤積不少賀年禮品、利市封、包裝紙,還有孩子收到不少利市,有的嚷着要買iPhone 6,有的要看韓星演唱會,有的要買網上遊戲點數……一個農曆年,帶來許多「後遺症」,找來各方專家教你如何撥亂反正。
在香港這個看來富庶的大都會中,仍有不少家庭沒能力添置賀年禮品。有機構舉辦轉贈計劃,讓大眾把賀年禮品轉贈給有需要人士。另外,坊間亦有機構回收年桔、桃花,鼓勵我們珍惜資源。
不少家庭沒能力添禮品
聖雅各福群會舉辦的賀年禮品轉贈計劃至今已有11年,該會高級服務經理吳雯賢表示,「每年未過年已有伙伴機構來電,查詢今年是否能分配到禮品,反映需求有多大」。她印象最深刻的受助者,就是一名從未吃過朱古力的12歲女孩﹕「很難想像一名在港土生土長的女孩,十多年來連朱古力也沒吃過,她收到朱古力禮盒也不捨得打開,眼中滿是感激。」
買食用期限較長乾貨
救世軍亦有舉辦禮品轉贈計劃,平均每年蒐集500盒。該會高級傳訊主任郭詠雪表示,計劃的原意是珍惜資源,所以建議市民以後拜年送禮時,可因應對方的喜好及需要才購買,以免造成浪費。
另外亦可考慮購買食用期限較長的乾貨,例如餅乾、麵類,讓對方有需要時可更方便地轉贈給社福機構。禮盒亦宜選擇簡約包裝,環保之餘亦便利社福機構儲存及運送。
文﹕顏燕雯、鍾家寶、梁淑英
圖﹕陳淑安、受訪者提供、資料圖片
模特兒﹕Hiko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