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過年之前,就樓價數百萬元的所謂「細價樓」在什麼情况下爆煲,曾經引發一場辯論,這場辯論雖然沒有結論,不過,折射出細價樓物業轉按涉及財務公司的廣度和深度,引起關注。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昨日答覆記者詢問時,表示政府全面掌握情况,看不到對銀行體系會帶來風險。政府智珠在握,可以釋除疑慮,不過,本報昨日報道有按揭中介公司聲言可以做到變相十成按揭,若屬實,就牴觸了金管局的按揭上限規定,財務公司在樓市狂潮的角色和作用,是否如表面所見那麼簡單,值得再檢視。
變相十成按揭
財務公司又有份
按揭中介公司不受金管局或地產代理監管局監管,有公司聲稱物業除了可獲銀行承做七成按揭,他們可以配合客戶以私人公司名義,向銀行申請中小企貸款,相當於其餘三成樓價,變相成為十成按揭。本報記者在採訪過程中,中介公司職員向記者「教路」,表示有會計師協助客戶「執靚盤數」,若客戶有需要,該公司亦可以轉介財務公司,云云。從職員講解之詳盡嫻熟,這類購買物業的變相十成按揭,顯非臨時起意,而是恒常操作。
近期,市場上的物業交易時,發現不少物業曾經3按、4按以至多達17按,都涉及財務公司,數量和涉及借貸數額究竟有多少,從不同角度有不同估算,仍未有權威數據呈現全貌。這類多次加按,前提是樓價持續上升,使業主有加按擴大炒賣、或是「借貸還債」的空間,此所以有投資者提出設若樓價下跌,憂慮這類多次按揭物業會出現危機,在骨牌效應下,樓價快速下跌,中低價樓就會爆煲。除了多次按揭,若按揭中介公司的變相十成按揭「服務」也大行其道,而據業界透露,個別銀行有做這類十成按揭,則不正常按揭究竟有多普遍、涉及多少貸款,若爆煲時會否給銀行系統帶來多大風險,就值得關注。
陳家強表示財務公司從銀行獲取資金進行多重按揭貸款的數目,政府一直有留意和掌握,這些資金並不多,政府有機制監察整體市場,他看不到這方面會對銀行帶來風險,云云。另外,按揭中介公司聲稱可配合客戶做變相十成按揭,金管局指出有關宣傳牴觸了逆周期措施,銀行只能在借了按揭,樓宇買賣成交後,才能再借錢給有關借款人,不可能一齊辦理借中小企貸款。
金管局的說法或許是向銀行發出收緊指引之後的情况。據業內人士表示,過去部分只用作炒樓的空殼公司,可以將同一個物業的餘下「市值」再抵押貸款,聲稱用作業務運作,就可變相獲得十成按揭成數,這個操作涉及「灰色地帶」,據知大多數銀行都不會這樣做,個別銀行確有如此經營。去月下旬,金管局向銀行發出指引,提醒銀行這類空殼公司同樣受到逆周期措施規限,持有的首個物業按揭成數上限為五成。可見,金管局的指引是釐清灰色地帶,堵塞了銀行對空殼公司過度放貸的空間。
即使如此,銀行涉及這類十成按揭有多少,外界不知道,而財務公司不受金管局監管,可以繼續做變相十成按揭業務,則雖云表面風險不高,若樓價下跌時,會否牽動一些環節,政府仍然不宜掉以輕心。另外,政府監管財務公司,一貫力度較小,金管局要求銀行提供給財務公司的貸款,限定不能作按揭業務,不過,財務公司以其他名目向銀行借貸後,怎樣運用貸款,看不到銀行有機制有效監察。因此,以財務公司在樓市狂潮的作用,金管局有必要多了解其業務,研究加強監管,盡量減少財務公司對金融體系可能起到的負面影響。
居民負債佔GDP比例
目前乃歷來最高
物業加按多次或十成按揭,實際上就是過度借貸,對銀行體系即使不會帶來風險,對相關業主而言,風險則顯而易見。金管局去月底提供給立法會的文件披露,本港居民負債總額佔GDP比例,截至去年9月底繼續創下新高,至64.2%,比率較6月底的63.6%再上升,顯示市民在低息環境下不斷舉債。隨着美國聯儲局今年可能加息,本港利率隨即上升,將影響居民和家庭償付欠債的能力。現在處於歷史高位的居民負債總額,放在利率隨時上調的環境下檢視,確實是高處不勝寒,市民宜管理好風險,慎防過度借貸,避免給歷年辛勞所得,帶來覆沒之災。12年前的一幕值得殷鑑:當時樓價累計下跌超過七成,並無一家銀行或地產商因而出事倒閉,逾10萬負資產卻組成了一幅哀鴻遍野的景象。風高浪急,市民要好自為之。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變相十成按揭
財務公司又有份
按揭中介公司不受金管局或地產代理監管局監管,有公司聲稱物業除了可獲銀行承做七成按揭,他們可以配合客戶以私人公司名義,向銀行申請中小企貸款,相當於其餘三成樓價,變相成為十成按揭。本報記者在採訪過程中,中介公司職員向記者「教路」,表示有會計師協助客戶「執靚盤數」,若客戶有需要,該公司亦可以轉介財務公司,云云。從職員講解之詳盡嫻熟,這類購買物業的變相十成按揭,顯非臨時起意,而是恒常操作。
近期,市場上的物業交易時,發現不少物業曾經3按、4按以至多達17按,都涉及財務公司,數量和涉及借貸數額究竟有多少,從不同角度有不同估算,仍未有權威數據呈現全貌。這類多次加按,前提是樓價持續上升,使業主有加按擴大炒賣、或是「借貸還債」的空間,此所以有投資者提出設若樓價下跌,憂慮這類多次按揭物業會出現危機,在骨牌效應下,樓價快速下跌,中低價樓就會爆煲。除了多次按揭,若按揭中介公司的變相十成按揭「服務」也大行其道,而據業界透露,個別銀行有做這類十成按揭,則不正常按揭究竟有多普遍、涉及多少貸款,若爆煲時會否給銀行系統帶來多大風險,就值得關注。
陳家強表示財務公司從銀行獲取資金進行多重按揭貸款的數目,政府一直有留意和掌握,這些資金並不多,政府有機制監察整體市場,他看不到這方面會對銀行帶來風險,云云。另外,按揭中介公司聲稱可配合客戶做變相十成按揭,金管局指出有關宣傳牴觸了逆周期措施,銀行只能在借了按揭,樓宇買賣成交後,才能再借錢給有關借款人,不可能一齊辦理借中小企貸款。
金管局的說法或許是向銀行發出收緊指引之後的情况。據業內人士表示,過去部分只用作炒樓的空殼公司,可以將同一個物業的餘下「市值」再抵押貸款,聲稱用作業務運作,就可變相獲得十成按揭成數,這個操作涉及「灰色地帶」,據知大多數銀行都不會這樣做,個別銀行確有如此經營。去月下旬,金管局向銀行發出指引,提醒銀行這類空殼公司同樣受到逆周期措施規限,持有的首個物業按揭成數上限為五成。可見,金管局的指引是釐清灰色地帶,堵塞了銀行對空殼公司過度放貸的空間。
即使如此,銀行涉及這類十成按揭有多少,外界不知道,而財務公司不受金管局監管,可以繼續做變相十成按揭業務,則雖云表面風險不高,若樓價下跌時,會否牽動一些環節,政府仍然不宜掉以輕心。另外,政府監管財務公司,一貫力度較小,金管局要求銀行提供給財務公司的貸款,限定不能作按揭業務,不過,財務公司以其他名目向銀行借貸後,怎樣運用貸款,看不到銀行有機制有效監察。因此,以財務公司在樓市狂潮的作用,金管局有必要多了解其業務,研究加強監管,盡量減少財務公司對金融體系可能起到的負面影響。
居民負債佔GDP比例
目前乃歷來最高
物業加按多次或十成按揭,實際上就是過度借貸,對銀行體系即使不會帶來風險,對相關業主而言,風險則顯而易見。金管局去月底提供給立法會的文件披露,本港居民負債總額佔GDP比例,截至去年9月底繼續創下新高,至64.2%,比率較6月底的63.6%再上升,顯示市民在低息環境下不斷舉債。隨着美國聯儲局今年可能加息,本港利率隨即上升,將影響居民和家庭償付欠債的能力。現在處於歷史高位的居民負債總額,放在利率隨時上調的環境下檢視,確實是高處不勝寒,市民宜管理好風險,慎防過度借貸,避免給歷年辛勞所得,帶來覆沒之災。12年前的一幕值得殷鑑:當時樓價累計下跌超過七成,並無一家銀行或地產商因而出事倒閉,逾10萬負資產卻組成了一幅哀鴻遍野的景象。風高浪急,市民要好自為之。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