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渠務署斥資1.5億元,為大埔林村河一段2.6公里的天然河道,提升河道防洪能力,工程已於2012年完成。該署引入大量環保元素,例如以石籠及天然大石,分別鋪設河道兩岸及河牀,工程後署方發現,生物種類較未動工前更多,其中林村河上游的香港瘰螈數目有逾500多隻,較工程前增加逾一倍。
河堤石籠代混凝土 改善水質
林村河自2012年竣工以來,渠務署首次向傳媒交代成效,渠務署工程師蔡嘉敏表示,林村河上游被漁護署列為「具重要生態價值河溪」,為了提供天然生境,原來的天然河道獲保留,主要擴闊河道兩旁土地,河牀以天然大石砌成,河堤則以石籠取代混凝土,籠內石頭之間的罅隙,為生物提供天然生境,亦可過濾河水,改善水質。現場所見,林村河兩旁高度綠化,石籠已隱沒於草叢之中。
建魚梯助魚類迴游生活
林村河項目的生態及環境顧問佘書生表示,工程完成後,林村河上游的香港瘰螈數目逾500多隻,較工程前增加逾一倍,估計擴闊河道兩旁土地,變相增加動物的棲息地。他又指出,其中一段河道,以天然石塊及混凝土建造了一道魚梯,傾斜角度在20度以下,為好動魚類提供迴游途徑,例如異鱲及蝦虎魚等。
另外,西貢蠔涌河已於2009年完工,渠務署花了6000萬元,把其中一段長700米的河道擴闊一倍,解決該區水浸問題,亦保留了河道的天然景致,是引入全港首條「魚梯」,讓有迴游習性的魚類,例如俗稱白鱔的「日本鰻鱺」,以及大閘蟹近親「日本絨螫蟹」在大海孵化後,可以返回河流上游生活。另外,渠務署於該河流兩旁闢設了14個洞穴,為魚類提供棲息及躲避處。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