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樓價,特別是數百萬元的所謂「細價樓」持續上漲,迭創新高。近期,有物業投資者在網上發文,估計市場有多達1.2萬個轉按了4次的細價樓物業(簡稱4按物業),由財務公司借貸,認為情况對樓市構成壓力,預期細價樓會在3至6個月內爆煲。此議一出,業界或其他個別投資者群起反駁,紛紛提出數據,重申樓市正常、健康,云云。這次樓市會否爆煲的辯論,涉及的都是業界或資深投資者,哪一方提出的數據和理據較可信,一般市民難以評斷,不過,此事折射出財務公司在樓市狂潮中的作用,值得關注。
近年細價樓加按增加
對樓市影響說法不同
以往物業多次加按,多見於豪宅,在價值數百萬元的中低價樓較罕見,因為這類物業加按套現不多,數十萬元對於業主作用不大,而銀行一般要一定金額才會承按。不過,2008年金融海嘯之後,全球主要經濟體實施不同程度貨幣寬鬆政策,熱錢湧進之下,數年來,本港樓市持續攀升,原本價值約300萬元的低價樓,或許漲價至約五六百萬元的中價樓,加上低息環境,為中價樓業主加按套現再投資博取更大回報,創造了誘因。
近期,紅磡海濱南岸有歷經7次按揭的銀主盤,以低市價兩成拍賣,東涌裕東苑有4次按揭居屋單位放售;另外,入伙不足一年的將軍澳峻瀅和長沙灣喜雅,前者有單位已經做過3次按揭,後者更有單位做過4次按揭,深水埗丰匯仍未收樓,即已有業主共做了3次按揭。這些多次按揭的物業,都涉及銀行和財務公司。近日荔枝角荔欣苑有居屋單位,被發現曾經「17按」,業主於2006至2013年間,先後以物業向11間財務公司及個別人士借貸,甚至是以新債還舊債,最終業主無力償還貸款,物業淪為銀主盤。
財務公司涉及物業按揭貸款的數額,究竟有多少,由於沒有官方數字參考,只能靠估計,不過,按本報記者採訪經歷,財務公司大多樂意做按揭業務,連不少銀行拒絕做的居屋二按,財務公司往往來者不拒,可以批出八成以上貸款,只是年利率最少為25厘或以上而已。因此,雖然無正式統計數字,但是財務公司涉及按揭市場之深廣程度,不宜小覷。
有物業投資者以本港目前約有1200間財務公司,推算每間公司只要做了10個4按物業,就有約1.2萬個物業處於4按狀態,這位仁兄認為這是保守估計,並形容「4按盤」將成為樓市爆煲缺口。近日,這名投資者的估計和推論,備受業界和其他投資者質疑,包括﹕有說財務公司雖多,活躍按揭業務的卻不多;有地產代理公司則說,去年財務公司承辦3按以上合約,雖較2011年升了約2倍,但是總數只有975宗;亦有業界提出,今年1月,涉及3按或以上合約有118宗,佔市場7260宗約1.6%;又有說銀主盤仍然少於100個。這些數字,實際上傳達一個信息,就是財務公司雖涉及多重按揭,佔比不多,毋須掛慮。
樓價已經狂飈六七年,樓市到了這個狀態,連所謂公屋王單位實呎已經逾萬元,其他私樓即使是「蚊型單位」,呎價更是「無萬免問」,任誰都知道,本港樓價早已脫離一般打工仔的承擔能力,持續上升迄今,已處於「誰最後接火棒」的狀態。天下間沒有只升不跌的樓市,即是說無論盛宴再奢華,總有散席之時,因此,物業加按次數愈多、風險愈高的道理,相信也無人不識。
多了解財務公司業務
避免危機猝發受牽連
提出爆煲警示的投資者說,「莫講4按物業,就算是3按,物業基本上已經屬於財務公司,收樓只是時間問題,如果樓價繼續上升,或者可以捱多一陣,倘若樓價下跌,4按危機便會立刻出現,在骨牌效應下,樓價必定會快速下滑」,屆時業主固然首當其衝,財務公司風險有多大,他們心裏有數。只是爆煲之日,銀行系統會否受牽連,更應該關注。
現在,財務公司向公司註冊處申請放債人牌照,即可營業,只要借貸年利率不超過60厘,就未有達到「大耳窿」的標準,不算犯法。政府對財務公司的監管力度一貫較小,對其按揭業務,據知掌握不多,金管局要求銀行提供給財務公司的貸款,限定不能作按揭業務;不過,財務公司以其他名目向銀行借貸後,怎樣運用貸款,看不到銀行有機制有效監察。今次,物業投資者與業界就細價樓爆煲的辯論,表面上看來關乎「已收割」、「未收割」的位置不同,而有不同取態,然而,辯論折射出財務公司在物業按揭業務的角色,過去可能忽略了,為了金融體系的健全和穩定,金管局有必要全面了解有關情况,同時應該研議加強規管,確保在金融危機猝發時,財務公司的物業按揭業務,不會對銀行系統起到牽一髮而動全身的負面作用。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