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社評﹕跨越傳統雙邊關係 中美峰會聚焦東亞長青網文章

2015年02月16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2月16日 06:35
2015年02月16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應邀今年9月訪問美國,這是習近平首次對美國國事訪問。2013年習近平曾到加州莊園與奧巴馬見面,不過那回只是過境性質的工作訪問,兩國元首以「不結領帶」的方式討論包括網絡安全等問題,與國事訪問的鳴放21響禮炮檢閱儀仗隊禮數做足是兩回事。今年9月的國事訪問,雖然中美之間並無急切議題須待解決,但從奧巴馬今年之內先後接待中、日、韓三國領袖日程看來,東北亞成為中美領袖的關切內容,應是不爭之事。


中美領袖峰會特質

地緣政治戰略為重

歷史上幾次關節眼時代的中美領袖互訪,俱牽涉重大的地緣政治及戰略。1972年尼克遜訪華「破冰之旅」,奠定中美聯盟對抗蘇聯的直角三角形關係形態;1979年初鄧小平訪美,眾所周知的是,除了為中美建交出訪,更為鄧回國之後隨即爆發的中國對越南邊境戰爭先向美國打招呼。習近平這次對美國國事訪問,於如今的地緣戰略及政治形勢,以及中美共同關注的焦點地區來說,過去一年風雲色變的東亞地區,將是眾所注目的焦點。


據報道,習近平與奧巴馬上星期曾經通電話,談到巿場改革、網絡安全、貿易、人權、兩國的新型大國關係,這是中美雙方多年以來的共同議題,表面上未算有突破。像中美這兩個於各個層次都是龐然大物的國度來說,類似的議題是常規話題,經年累月都可以談,談個十年八載可能還未談完。事實上,決定現代國家外交關係,不離以下三種基本因素:意識形態、貿易、地緣政治及戰略。中美在意識形態各有立場,絕不可能在短時間內達成一致看法,但卻與冷戰年代美蘇的「只能活一個」大相逕庭,而是陽關道與獨木橋各走一方互不干涉;貿易則是兩國多年爭論之點,中國對美國的順差、美國對人民幣匯率的微詞,兩國關係一度緊張,近年這些衝突漸見消弭;到了第三個地緣政治及戰略始是要素,這是中美主體外交戰場務須爭奪的高地。


中國近10年經濟高速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與美國相比仍然處於落後狀態;近代北京領導人形成一種共識,就是發展仍是大前提,其他方面是次要,不過當中仍有步伐以及方向上的差異。這一差異源於外部環境的變化,以及中國自身對此的相應調整——日本對釣魚島連串動作,牽動中國在東海的態度及行動變化;美國的「重返亞洲」戰略則令北京更加警惕;東北亞朝鮮的不明朗因素始終揮之不去,金正恩上台後至今仍未訪問「鮮血澆成的友誼」盟友北京。總體而言,過去30年相對和平的東亞開始變得濁浪滔天,9月習近平訪美,便是在這種地緣政治的氛圍下展開。


雖然有一種說法,中美當下並無具體迫切事務要談,但兩國領袖日理萬機,不可能為了白宮南草坪的21響禮炮山長水遠跑一趟美國。至於議程內容,包括兩國間的經貿和人權,中美都有專門的會議討論,目前階段仍未至於達成協議而需要國家主席和總統簽署;共同關心的國際事務,極端伊斯蘭恐怖主義雖是犖犖大者,但只是表態支持共同反恐,因此,東亞地區便是兩國領袖最關切的共同議題。中國對東亞的主權取態不言輕易退讓,釣魚島的爭奪由此可見,雖然近期中日關係稍見緩和,但中共仍不可能在民族主義抬頭的當下對日本讓步,同一道理在南海亦是如此,中國在東海及南海島嶼修建機場,便是明證。


中美東亞有共同利益

合則兩利否則難安枕

對美國來說,如何確保其在西太平洋的利益是奧巴馬的底線,美國在區內的「利益」意涵複雜,既包括力保與日本韓國的鐵三角軍事政治聯盟,從而盱衡北起俄羅斯太平洋地區,南下沖繩台灣第一島鏈;但同一時間美國亦不可能放棄在西太平洋這個經濟增長迅速地區的經濟利益。華府的盤算是,如何確保美國的影響力,但又以和為貴、賺取更大的經濟甜頭。這兩點與北京的期許有同有異,同者,即美國對經濟利益的期許,如何做到合則兩利;異者,即美國蓄勢力保軍政影響力,必然會在發展軌迹與北京碰撞。職是之故,今年9月中美峰會的要旨,便在於如何構建這一矛盾的新型大國關係。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過去幾個月在國際舞台的身段出現微妙變化,對日本由APEC前的捋袖舞槍,到如今把焦點放在對話之上;對越南也出現類如的稍為放軟的姿態。這是不是從軍事戰略稍為朝向經濟戰略調整,是今秋中美峰會最有看頭之處。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