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香港政府新聞網】
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
主席:
這一節的致謝動議辯論涵蓋人口、教育、人力、青年、藝術、文化和體育等的政策範疇。作為人口政策督導委員會主席,我很高興聽到在這節辯論裏面,就人口政策發言的議員,他們對於政府提出的策略和措施,整體反應都是正面和積極的。我的發言主要集中在宏觀的人口政策,五位局長稍後會就他們各自負責的政策範疇和具體的人口政策措施發言。
足夠及優質的人口資源是香港社會和經濟持續發展的首要條件。制定人口政策是行政長官競選政綱內其中一項重要的承諾。現屆政府在2012年年底重組了人口政策督導委員會,加入了來自不同專業的非官方成員。督導委員會擔當政府人口政策的重要平台的角色。在過去兩年,督導委員會就與人口有關的政策作出檢視及討論,亦於2013年10月至2014年2月進行了為期四個月的公眾參與活動,收集市民對人口政策的意見。
經過兩年的工作,督導委員會就香港人口政策作了一個階段性的總結,並就未來人口政策的目標、策略及具體措施向政府提了具建設性的建議。為跟進這些建議,我在政府內部主持了一個高層次的政策小組,與相關的局長和公務員同事敲定措施的細節。這些措施於2015年施政報告及施政綱領中公布,並詳列在一份題為《人口政策──策略與措施》的文件。
正如幾位議員在發言時指出,香港正處於人口增長緩慢及急速老化的處境。到2041年,香港的總人口將升至847萬人,增長非常溫和,每年平均只有0.6%。屆時,香港人口有三分之一是年屆65歲或以上。整體人口中年長人士不斷增加,反之年輕或壯年人士的比率則相應下降。人口老化會減低勞動人口參與率。根據現行推算,香港勞動人口將由2018年左右達到371萬人的頂峰後下降。勞動人口參與率會由2013年的59.4%降至2041年的49.5%。與此同時,撫養比率亦會惡化。現時,每4.7名適齡工作人士撫養一名長者,這比率會下降至2041年的1.8名。
勞動人口的變化亦會影響經濟增長。自回歸以來的十多年(即由1997至2013年),香港經濟每年平均增長為3.7%,1.2%是來自勞動人口增長,2.5%來自生產力增長。如果勞動人口於2018年後下降,除非我們能大幅提高生產力,否則我們將無法維持過去的趨勢增長。與此同時,人口老化會令醫療和長者福利開支上升,經濟增長放緩加上開支增加,對香港公共財政的可持續性將造成實質的影響。
人口結構轉變所帶來的各項挑戰不容忽視。我們必須盡早採取措施,作好準備,未雨綢繆。
在充分考慮香港未來的人口挑戰和現況及公眾意見後,政府採納了督導委員會提出人口政策的目標:
「發展及培育人才,使香港的人口可持續地配合及推動香港作為亞洲國際都會的社會經濟發展,創設共融及有凝聚力的社會,使人盡其才,讓市民和家庭享有優質生活。」
為達致這個目標,政府將以五大策略應對人口的新挑戰:
(一)創造有利環境,吸引更多婦女和年長人士投入勞動市場,盡量避免因勞動力不足而窒礙了未來的經濟和社會發展。
(二)持續發展經濟及改善教育和培訓,為年青一代創造更多元化和具前景的就業機會,並讓他們擁有未來經濟發展所需要的技能,能在崗位上發揮所長。
(三)以更積極進取和目標清晰的方法,吸引更多外來人才來港工作和定居,累積人才資本,並在不損及本地工人利益的情況下,為持續人手不足的行業考慮優化輸入勞工安排。
(四)營造有利環境,協助市民實現成家立室及生兒育女的願望。
(五)建設友待長者的環境,推廣積極樂頤年,並善用長者組群的寶貴資源。
按照這五大策略,政府計劃推出多項措施,以推動可持續發展、釋放本地勞動力、提升勞動人口質素、吸引外來人才,提高輸入勞工制度的效率、支援年輕家庭生兒育女和推動積極樂頤年。稍後,各局長的發言會涵蓋他們負責的政策措施的內容,我在此不作詳述。
自施政報告發表後,社會上對人口政策及措施有廣泛的討論,並提出不少的意見。雖然在此環節發言的議員並沒有直接提及這些針對人口政策引起的社會迴響,但我仍然希望藉此機會作重點回應。
有意見認為政府今次推出的人口政策不夠全面,並無涵蓋一些與人口老化息息相關的重要議題,例如房屋、退休保障、安老服務、公共財政等。主席,人口政策的覆蓋面甚廣,督導委員會在開始思考人口政策的時候,已知悉不同的政策局或委員會正積極處理這些重要議題。為免督導委員會的工作與其他正在進行的研究重叠,令有關的討論分散,缺乏深度,督導委員會傾向聚焦處理一些對香港未來發展至關重要,但過去一段時間未有在其他政策平台深入討論的議題,例如釋放勞動力、提升本地人才質素和建立香港的人才庫等。此外,政府設有高層次的政策審視機制,各政策局局長都是成員。我們會通過這個機制確保不同範疇的政策會充分考慮人口政策的需要,並互相協調,從而讓人口政策的目標得以貫徹落實。
第二點我想講的是關於內地人來港定居,特別是持單程證來港的內地居民的安排。這議題由公眾參與活動時開始,一直都是人口政策下備受關注的議題。有部分人士對單程證計劃抱負面的看法,亦有建議政府應減少單程證數目甚或取消計劃。我們在《人口政策──策略與措施》文件中清晰闡述政府的立場,就是我們不認同取消單程證計劃這類消極的建議。自回歸以來,有超過80萬名新移民來港定居,其中大部分(約佔98%)為香港人的配偶或子女。現時跨境婚姻甚為普遍,2013年跨境婚姻佔本地登記婚姻接近四成,合資格內地居民仍需要繼續透過單程證計劃有序來港與家人團聚。我們實在不應剝奪他們家庭團聚的權利。
除了極少數立場偏激的人士外,我深信香港人依然十分包容,亦很理性,能與來港定居的內地居民和洽共處。為更好協助來港定居的內地居民盡早融入社會,相關政策局及部門會繼續為新來港人士提供服務,為不同年齡層的新來港人士提供就學、就業及其他生活上的支援。
另一個較多市民關注的議題是吸引外來人才。坊間有些說法指政府不重視培養及發展本地人才,在今年施政報告並無提出很多這方面的措施,反之致力吸納外來人才。有些更偏激的言論更反對以任何形式吸納外來人才,他們認為這樣會窒礙本地青年人向上流動,甚至指責政府企圖為人口「換血」。我認為這些看法存有很大的謬誤,甚至旨在危言聳聽,製造社會分化。我有必要駁斥這些謬論。
政府在人口政策的目標中,已開宗明義表示「我們要發展及培育人才」。正如我們在《人口政策──策略與措施》文件內所述,人口政策之下,提升職業教育及為青年人提供更多升讀專上教育的機會是其中的重點。考慮到這些政策的重要性,政府在2014年施政報告中已率先公布一系列教育和培訓青年人的措施,並已陸續推行。這些措施涉及多個教育層面,由加強中學的生涯規劃,參考海外成功經驗,以先導形式推行學習和實習並重和商界積極參與的職業教育課程,以至每年提供2,000多個資助高等教育學額。另外,持續發展經濟也是我們的工作重點。我們要擴闊香港的產業基礎,除了為香港經濟帶來新的增長點,亦同時創造更多高薪和具前景的職位。我們必須創造具吸引力的發展機會才能留住人才,讓我們的青年人發揮所長。
人才是經濟及產業發展的催化劑,在今日全球化的經濟,有強大而多元的人才庫,才可以吸引更多投資,促進產業發展,從而為本地人增加優質的就業機會。環顧世界各地先進經濟體都致力吸納具質素的外來人才,過去亦有不少的本地人才移居其他地方,我實在看不到有任何好的理由香港要把外來人才排拒於門外。
潘兆平議員和鍾國斌議員都分別提及人才清單的建議。施政報告提出參照外國的做法,研究制定人才清單,我想指出這建議將有助我們更有效及聚焦吸引外來人才以配合本港經濟發展。但建議尚處於構思階段,實質工作還未展開。換句話說,目前政府並無任何人才清單。勞工及福利局與相關政策局稍後會進行有關的工作,在適當的時候會諮詢相關持份者的意見。
施政報告公布了多項的措施,優化香港未來人口的結構,提升人口的質與量。下一步工作就是要落實和推行這些措施,以及監察成效。正如我在發言開始時表示,公布的措施只是階段性的總結。人口政策是持續的工作,我們要不斷總結經驗,並檢視可進一步改善的空間。在未來日子,我會繼續領導一個由官方成員組成的人口政策督導委員會,負責定期監察措施的執行情況和相關的跨部門合作,並因應最新的發展作出調整及修訂,希望這符合到盧偉國議員提出的要見到一個執行的架構。為使人口政策的工作可以集思廣益,我會在適當時候主持座談會,吸納專家、學者、服務機構和其他持份者的意見。我和多位局長亦會出席4月24日的立法會內務委員會特別會議與議員就這個課題進行交流。
主席,我謹此陳辭,請各位議員支持今年的施政報告。多謝主席。
(以上是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2月13日在立法會會議上就行政長官施政報告致謝議案辯論的致辭全文)
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
主席:
這一節的致謝動議辯論涵蓋人口、教育、人力、青年、藝術、文化和體育等的政策範疇。作為人口政策督導委員會主席,我很高興聽到在這節辯論裏面,就人口政策發言的議員,他們對於政府提出的策略和措施,整體反應都是正面和積極的。我的發言主要集中在宏觀的人口政策,五位局長稍後會就他們各自負責的政策範疇和具體的人口政策措施發言。
足夠及優質的人口資源是香港社會和經濟持續發展的首要條件。制定人口政策是行政長官競選政綱內其中一項重要的承諾。現屆政府在2012年年底重組了人口政策督導委員會,加入了來自不同專業的非官方成員。督導委員會擔當政府人口政策的重要平台的角色。在過去兩年,督導委員會就與人口有關的政策作出檢視及討論,亦於2013年10月至2014年2月進行了為期四個月的公眾參與活動,收集市民對人口政策的意見。
經過兩年的工作,督導委員會就香港人口政策作了一個階段性的總結,並就未來人口政策的目標、策略及具體措施向政府提了具建設性的建議。為跟進這些建議,我在政府內部主持了一個高層次的政策小組,與相關的局長和公務員同事敲定措施的細節。這些措施於2015年施政報告及施政綱領中公布,並詳列在一份題為《人口政策──策略與措施》的文件。
正如幾位議員在發言時指出,香港正處於人口增長緩慢及急速老化的處境。到2041年,香港的總人口將升至847萬人,增長非常溫和,每年平均只有0.6%。屆時,香港人口有三分之一是年屆65歲或以上。整體人口中年長人士不斷增加,反之年輕或壯年人士的比率則相應下降。人口老化會減低勞動人口參與率。根據現行推算,香港勞動人口將由2018年左右達到371萬人的頂峰後下降。勞動人口參與率會由2013年的59.4%降至2041年的49.5%。與此同時,撫養比率亦會惡化。現時,每4.7名適齡工作人士撫養一名長者,這比率會下降至2041年的1.8名。
勞動人口的變化亦會影響經濟增長。自回歸以來的十多年(即由1997至2013年),香港經濟每年平均增長為3.7%,1.2%是來自勞動人口增長,2.5%來自生產力增長。如果勞動人口於2018年後下降,除非我們能大幅提高生產力,否則我們將無法維持過去的趨勢增長。與此同時,人口老化會令醫療和長者福利開支上升,經濟增長放緩加上開支增加,對香港公共財政的可持續性將造成實質的影響。
人口結構轉變所帶來的各項挑戰不容忽視。我們必須盡早採取措施,作好準備,未雨綢繆。
在充分考慮香港未來的人口挑戰和現況及公眾意見後,政府採納了督導委員會提出人口政策的目標:
「發展及培育人才,使香港的人口可持續地配合及推動香港作為亞洲國際都會的社會經濟發展,創設共融及有凝聚力的社會,使人盡其才,讓市民和家庭享有優質生活。」
為達致這個目標,政府將以五大策略應對人口的新挑戰:
(一)創造有利環境,吸引更多婦女和年長人士投入勞動市場,盡量避免因勞動力不足而窒礙了未來的經濟和社會發展。
(二)持續發展經濟及改善教育和培訓,為年青一代創造更多元化和具前景的就業機會,並讓他們擁有未來經濟發展所需要的技能,能在崗位上發揮所長。
(三)以更積極進取和目標清晰的方法,吸引更多外來人才來港工作和定居,累積人才資本,並在不損及本地工人利益的情況下,為持續人手不足的行業考慮優化輸入勞工安排。
(四)營造有利環境,協助市民實現成家立室及生兒育女的願望。
(五)建設友待長者的環境,推廣積極樂頤年,並善用長者組群的寶貴資源。
按照這五大策略,政府計劃推出多項措施,以推動可持續發展、釋放本地勞動力、提升勞動人口質素、吸引外來人才,提高輸入勞工制度的效率、支援年輕家庭生兒育女和推動積極樂頤年。稍後,各局長的發言會涵蓋他們負責的政策措施的內容,我在此不作詳述。
自施政報告發表後,社會上對人口政策及措施有廣泛的討論,並提出不少的意見。雖然在此環節發言的議員並沒有直接提及這些針對人口政策引起的社會迴響,但我仍然希望藉此機會作重點回應。
有意見認為政府今次推出的人口政策不夠全面,並無涵蓋一些與人口老化息息相關的重要議題,例如房屋、退休保障、安老服務、公共財政等。主席,人口政策的覆蓋面甚廣,督導委員會在開始思考人口政策的時候,已知悉不同的政策局或委員會正積極處理這些重要議題。為免督導委員會的工作與其他正在進行的研究重叠,令有關的討論分散,缺乏深度,督導委員會傾向聚焦處理一些對香港未來發展至關重要,但過去一段時間未有在其他政策平台深入討論的議題,例如釋放勞動力、提升本地人才質素和建立香港的人才庫等。此外,政府設有高層次的政策審視機制,各政策局局長都是成員。我們會通過這個機制確保不同範疇的政策會充分考慮人口政策的需要,並互相協調,從而讓人口政策的目標得以貫徹落實。
第二點我想講的是關於內地人來港定居,特別是持單程證來港的內地居民的安排。這議題由公眾參與活動時開始,一直都是人口政策下備受關注的議題。有部分人士對單程證計劃抱負面的看法,亦有建議政府應減少單程證數目甚或取消計劃。我們在《人口政策──策略與措施》文件中清晰闡述政府的立場,就是我們不認同取消單程證計劃這類消極的建議。自回歸以來,有超過80萬名新移民來港定居,其中大部分(約佔98%)為香港人的配偶或子女。現時跨境婚姻甚為普遍,2013年跨境婚姻佔本地登記婚姻接近四成,合資格內地居民仍需要繼續透過單程證計劃有序來港與家人團聚。我們實在不應剝奪他們家庭團聚的權利。
除了極少數立場偏激的人士外,我深信香港人依然十分包容,亦很理性,能與來港定居的內地居民和洽共處。為更好協助來港定居的內地居民盡早融入社會,相關政策局及部門會繼續為新來港人士提供服務,為不同年齡層的新來港人士提供就學、就業及其他生活上的支援。
另一個較多市民關注的議題是吸引外來人才。坊間有些說法指政府不重視培養及發展本地人才,在今年施政報告並無提出很多這方面的措施,反之致力吸納外來人才。有些更偏激的言論更反對以任何形式吸納外來人才,他們認為這樣會窒礙本地青年人向上流動,甚至指責政府企圖為人口「換血」。我認為這些看法存有很大的謬誤,甚至旨在危言聳聽,製造社會分化。我有必要駁斥這些謬論。
政府在人口政策的目標中,已開宗明義表示「我們要發展及培育人才」。正如我們在《人口政策──策略與措施》文件內所述,人口政策之下,提升職業教育及為青年人提供更多升讀專上教育的機會是其中的重點。考慮到這些政策的重要性,政府在2014年施政報告中已率先公布一系列教育和培訓青年人的措施,並已陸續推行。這些措施涉及多個教育層面,由加強中學的生涯規劃,參考海外成功經驗,以先導形式推行學習和實習並重和商界積極參與的職業教育課程,以至每年提供2,000多個資助高等教育學額。另外,持續發展經濟也是我們的工作重點。我們要擴闊香港的產業基礎,除了為香港經濟帶來新的增長點,亦同時創造更多高薪和具前景的職位。我們必須創造具吸引力的發展機會才能留住人才,讓我們的青年人發揮所長。
人才是經濟及產業發展的催化劑,在今日全球化的經濟,有強大而多元的人才庫,才可以吸引更多投資,促進產業發展,從而為本地人增加優質的就業機會。環顧世界各地先進經濟體都致力吸納具質素的外來人才,過去亦有不少的本地人才移居其他地方,我實在看不到有任何好的理由香港要把外來人才排拒於門外。
潘兆平議員和鍾國斌議員都分別提及人才清單的建議。施政報告提出參照外國的做法,研究制定人才清單,我想指出這建議將有助我們更有效及聚焦吸引外來人才以配合本港經濟發展。但建議尚處於構思階段,實質工作還未展開。換句話說,目前政府並無任何人才清單。勞工及福利局與相關政策局稍後會進行有關的工作,在適當的時候會諮詢相關持份者的意見。
施政報告公布了多項的措施,優化香港未來人口的結構,提升人口的質與量。下一步工作就是要落實和推行這些措施,以及監察成效。正如我在發言開始時表示,公布的措施只是階段性的總結。人口政策是持續的工作,我們要不斷總結經驗,並檢視可進一步改善的空間。在未來日子,我會繼續領導一個由官方成員組成的人口政策督導委員會,負責定期監察措施的執行情況和相關的跨部門合作,並因應最新的發展作出調整及修訂,希望這符合到盧偉國議員提出的要見到一個執行的架構。為使人口政策的工作可以集思廣益,我會在適當時候主持座談會,吸納專家、學者、服務機構和其他持份者的意見。我和多位局長亦會出席4月24日的立法會內務委員會特別會議與議員就這個課題進行交流。
主席,我謹此陳辭,請各位議員支持今年的施政報告。多謝主席。
(以上是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2月13日在立法會會議上就行政長官施政報告致謝議案辯論的致辭全文)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