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筆陣﹕「雨傘族」參與區選的選情分析孆憛R蔡子強長青網文章

2015年02月1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2月12日 06:35
2015年02月12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近幾個星期,差不多隔個周末,都獲邀出席講座,講述區議會選舉的特色,以及分析年底的選情。會眾最關心的問題,往往都是「雨傘族」落區參選的勝算。今個星期且在本欄就此作一初步探討。


雨傘族會碰到怎樣的對手?

究竟區議會選舉是一個怎樣的選舉?如果雨傘族真的要參選,他們又會面對怎樣的對手呢?

過去10多年,我曾多次在《明報》撰文,指出香港區議會選舉的一大特色,就是候選人「專職化」的趨勢。


以「候選人」而言,以2003年為例,職業為全職議員、地區工作或政治工作,亦即是我稱之為「專職」的人士,佔總體候選人數目的39.9%,之後,比例一直上升;到了2007年,升至41.4%;到了2011年,更由過往的四成,大幅升至五成,佔50.3%。


再看看「當選者」,以2007年來計,專職人士佔總體的59.3%,到了2011年,更佔63.5%,即高達三分之二。


從中可見,今天區議會的工作已經漸漸變成一種專職,再不是十多廿年前業餘玩票性質。區議員即使不是全職,很多也是從事議員助理、地區幹事、社工、工會幹事、政策研究員等,這些崗位的工作性質、服務對象,以至career path,都與區議員密切相關,因此存在協同效應。


造成這種趨勢,是由於社區內政黨間的競爭已經日趨激烈,業餘的從政者很難有足夠時間和心力兼顧,與那些日日夜夜在區內「打躉」的全職議員及從政人士比併,因此出現了一個汰弱留強、專職取代業餘的過程。


當「民主農夫」碰上「社區保母」

所以,若然雨傘族落區參與區選,他們要有心理準備,面對的將會是一些日日夜夜在區內「打躉」的全職地區工作者,他們與街坊熟如親朋,對地區問題瞭如指掌,他們很多時甚至還會用上「蛇齋餅糉」作為武器來籠絡人心。要打進這樣一個社區和圈子,難度極大。過往選舉經驗顯示,街坊對社區的陌生來客,哪怕是政治明星如立法會議員,總是心存抗拒,讓他們不少慘遭滑鐵盧,反而只會接受那些肯花時間和精力在社區的「保母」。


當然,有人會認為,過去不一定代表將來,當出現重大政治事件和衝擊,局面也會隨之而變,而雨傘運動令一整代的年輕人出現政治覺醒,如果落區傾力宣傳民主等政治理念,或許可以改變街坊的想法。


七一 vs. 雨傘

作為一個政治學者,如果真的出現這種改變,我一定樂見其成,但卻也有責任指出,過去碰上類似經驗,似乎都不容我們太過樂觀。


例如2003年的七一大遊行,這當然是一重大政治事件,而民主黨也確是在那屆區選大勝,民建聯大敗,但如果看看那些只是落區側重宣傳民主理念,力抗「蛇齋餅糉」的「七一政治新人類」,他們的選舉結果卻不太理想。例如「七一人民批」這個組織,開宗明義以「七一」為旗幟,派出張錦雄、陳景輝、葉寶琳3人參選,前者在旺角,後兩者在沙田參選,後兩者更在職業一欄以及宣傳上強調自己為「民主農夫」,但結果3人卻同告落敗,得票分別是40%、33%、43%。


另一組織「公民起動」成績則較好,派出何秀蘭、陳耀輝、鄭其建、金佩瑋、李偉儀、何穎賢6人,在中西區及灣仔參選,結果前4者勝出,但4人當中,除了何秀蘭選擇單挑葉國謙以政治議題作對決外,其餘3人有曾經做了大量地區工作及街坊個案的,也有以灣仔迫切面對社區重建作為議題的,不是單靠宣傳民主理念。


更何况,如果拿雨傘和七一比較,七一當時是取得主流民意所支持,但雨傘則不然,以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所做的民調顯示,運動在高峰期(警方發射催淚彈之後),取得約三成八的民意支持,之後便回落,在接着兩次民調,都是徘徊在三成三左右。而區議會選舉採用單議席單票制,這是一個要爭取過半數選票,爭取主流民意的遊戲。


不錯,雨傘運動確是讓不少年輕人在政治上覺醒,但年輕人在總體人口上始終是少數。從表一可見,18至30歲的登記選民只佔整體登記選民的16.5%。再看表二,這些年輕選民過往甚至在投票時也不太踴躍,在2011年區選,他們佔整體登記選民的16.8%,但以投票人數計,卻只佔整體的12.3%。


雨傘族可往何區去?

所以,雨傘族不宜對參選區選的勝算抱有太大期望,而且在宣傳民主等政治理念之餘,也宜結合地區議題來打選戰,否則的話,他們可以動員的潛在空間將十分狹窄和有限。但雨傘族大可以把區選當作是一次熱身,因為換了是立法會選舉,情况將會大為改觀,因為在港式比例代表制最大餘額法之下,如果五大選區沒有重劃,他們在2016年只要拿到6%至7%的選票,便足以拿到1個議席。


表一列出最新選民登記冊內18個區的青年選民人數百分比,如果雨傘族的鎖定目標是18至30歲之年輕選民的話,他們會發現,無論新界東、西的青年選民人數百分比都偏高,普遍有一成尾兩成頭,當中又以北區、大埔、元朗最高;而相反,以港島最低,普遍只有一成頭。


表二則列出上屆區選時18個區的青年選民投票狀况,數字分佈與前述相似,都是在新界東、西較為理想,當以北區、大埔、西貢、元朗、屯門為甚;以及相反,以港島較為不理想。


希望這些數據對雨傘族有參考作用。


*本文的選民資料和數據由研究助理陳雋文協助整理,特此鳴謝。


蔡子強

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