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吳志森﹕總編輯的新聞邏輯長青網文章

2015年02月1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2月11日 06:35
2015年02月11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明報職工協會怒轟總編輯鍾天祥突然改變編採高層的集體決定,夤夜更換報紙頭條,將〈加國密件:學生睹六四開槍〉,換成〈阿里巴巴10億助港青創業〉。鍾天祥事後發表聲明,稱「總編輯有權力及責任調動版面」,「按新聞邏輯決定行使權力調動『阿里巴巴』作頭條,並無任何修改有關『六四密件』的報道,原文顯著位置刊出。」


作為資深新聞工作者,作為報紙總編輯,鍾天祥先生豈會不明白新聞放在頭條或二條,意義有何不同?不然,就不會力排眾議,夤夜更動。


如果真的是根據新聞邏輯換頭條,究竟是什麼邏輯呢?阿里巴巴10億助港青年創業,新聞刊出前一天的中午已經傳出,而且細節都公布了,在網絡發達的今天,可說是全世界都知道,嚴格來說,到明天報紙刊出,已成舊聞,除非挖掘到非常獨特的角度,否則只是人有我有的一則普通新聞而已。10億當然數目相當驚人,但這只是基金,並非真金白銀拿出來盡派,充斥着商業宣傳擦靚形象的噱頭成分,雖然也有報紙以此為頭條,但說這就是新聞邏輯,實在難以服眾。


「加國六四密件」,是《明報》的獨家報道,聞說有關文件以千頁計,要從中整理有新聞價值的內容,寫成相關報道,不止是耐性、識見和功力,更重要的是對追尋真相的熱誠。如果從中找到的內容一點新聞價值都沒有,根本就不應刊登。若當中有鮮為人知首次披露的六四關鍵片段,說不定可以將這段中國近世最重要的歷史重寫或改寫,就理所當然應該擺在報紙最重要的位置。《明報》編採高層集體決定擺在頭條,顯見新聞的重要性。若以「還未獲中國外交部回應」作為更改頭條的理由,這種新聞邏輯,在新聞自由的香港,確實難以理解,官方拖延是常有的事,若不作回應就不放頭條,新聞還能繼續做下去嗎?


可能,新聞邏輯也有兩種

以上所述,並非什麼高深的新聞理論,新聞系的初級學生都能理解,我在這裏只是班門弄斧而已。


換頭條爭議未息,又發生陳景輝〈我以前也看明報,但現在不看了〉的風波。陳景輝在面書透露,最初接到編輯的信息是整篇抽走,後來又改變主意,加按語延一天刊出。即是說,高層決定抽走文章的命令已下,而且已在執行當中,後來才改變主義。這是誰的決定?有什麼理據?《明報》論壇版一向百花齊放,相異聲音可用筆鋒較量,誰是誰非,讓讀者判斷。批評總編輯的文章就不能刊登,這種新聞邏輯,還是我們熟悉的《明報》嗎?後來文章刊出,總編輯亦加了署名回應,但絲毫未能釋疑,反而激起更多問號。


更換頭條翌日黃昏,80多名《明報》記者在報館樓下擱筆一小時抗議,有發言員工希望同事面對壓力撐住,又要求鍾天祥「以文明說服我」。不少印刷和電子媒體都有跟進報道,但《明報》版面竟然隻字未提,是編採人員認為沒有新聞價值,還是有關報道給壓了下去?請問,這又是哪門子的新聞邏輯?


聞說這個世界上有兩種邏輯,一種是邏輯,一種是中國邏輯。


可能,新聞邏輯也有兩種,一種叫新聞邏輯,一種叫老總新聞邏輯。


(samngx123@gmail.com)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