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現今父母為子女考慮學習問題,着眼點不止是他們當前是如何學習,而是把目光放遠,期望子女將來能入讀心儀大學和學系。因此,筆者在決定替女兒選擇IB前,也得細心考慮以IB成績升讀大學的情况。IB作為一個國際性的教學和評核制度,報考海外大學,理論上,海外的院校對IB制度的理解多於本地的新高中DSE制度,故理應更接受以IB成績報考。另一方面,香港投放了大量資源在本地大學教育上,教學環境和師資皆不錯,在國際的大學排名亦名列前茅,筆者不想女兒因接受IB教育而限制了她報讀本地大學的機會,故筆者便着手研究以聯招和非聯招的途徑如何進入本地的大學。
筆者當年報考大學是要向每間大學填表報考,並要選擇期望入讀的學系和學科,直至公開試成績公布後,便會陸續收到各校的通知信,或取錄、或邀約面試,各所大學各自為政,公布時間不同,學生會先後獲得數間學校取錄,故會出現某些學生已註冊入讀某大學後,但得知有其他更心儀的大學或學系取錄時,便會即時轉校,令各大學增加不少行政工作。
聯招改選 或錯失心儀學系
於是教育局實施聯招制度,讓所有接受本地主流教育的學生能經過一個統一系統來報考所有本地受政府資助的大學,從行政角度來看,聯招是個不錯的制度,但從個別學生看來,除了方便學生一次過報讀所有大學之外,似乎並無其他好處,反而因這是一個對於大學和學生而言都是封閉的制度,透明度低,限制了消息的傳送,不利於學生選擇心儀的學系。
在聯招制度下,學生要把所有大學和所有學系一起排名,並要估計自己的成績和其他應考生的成績來安排自己的志願排名,但現實是各考生根本不知道其他考生的整體表現,和當屆考生的普遍意願和取向,所以便會出現考生錯誤選擇志願排名的情况,例如在DSE公布成績時,學生發現自己的成績比期望中差,所以便改選一些能以較低分數入讀的學系,但原來全港整體的成績比他的成績更差,變相這學生其實是較有優勢的,但因他改了選擇,到聯招派位結果公布時,便入讀了最後選擇的那個學系,其實他原本可以不改選擇,入讀他最心儀的學系的。換句話說,大學收不到最理想的學生,學生也入讀不到最心儀的學系。
IB學生自主選擇
反觀,若這學生是經非聯招報考本地各大學,他便可以向所有大學報考心儀學系,不論公開試成績如何,也可得知所有大學取錄他的學系,從中選擇他自己最心儀的一個學系。當然,實際上各大學通知時間或有先後,學生如先到某大學註冊,之後再轉到另一間大學,可能會失去在原先大學繳付了的費用吧。
總括而言,筆者覺得女兒以IB成績經非聯招途徑報考本地大學,亦即是自行向各大學報考自己心儀的學系,比經聯招的學生更靈活、更能自主地選擇入讀哪間大學和學系。
作者簡介﹕本科專研IT,曾任教多間大專院校,自女兒入讀保良局蔡繼有學校後,愛女心切,轉攻IB
文﹕邵海祥
筆者當年報考大學是要向每間大學填表報考,並要選擇期望入讀的學系和學科,直至公開試成績公布後,便會陸續收到各校的通知信,或取錄、或邀約面試,各所大學各自為政,公布時間不同,學生會先後獲得數間學校取錄,故會出現某些學生已註冊入讀某大學後,但得知有其他更心儀的大學或學系取錄時,便會即時轉校,令各大學增加不少行政工作。
聯招改選 或錯失心儀學系
於是教育局實施聯招制度,讓所有接受本地主流教育的學生能經過一個統一系統來報考所有本地受政府資助的大學,從行政角度來看,聯招是個不錯的制度,但從個別學生看來,除了方便學生一次過報讀所有大學之外,似乎並無其他好處,反而因這是一個對於大學和學生而言都是封閉的制度,透明度低,限制了消息的傳送,不利於學生選擇心儀的學系。
在聯招制度下,學生要把所有大學和所有學系一起排名,並要估計自己的成績和其他應考生的成績來安排自己的志願排名,但現實是各考生根本不知道其他考生的整體表現,和當屆考生的普遍意願和取向,所以便會出現考生錯誤選擇志願排名的情况,例如在DSE公布成績時,學生發現自己的成績比期望中差,所以便改選一些能以較低分數入讀的學系,但原來全港整體的成績比他的成績更差,變相這學生其實是較有優勢的,但因他改了選擇,到聯招派位結果公布時,便入讀了最後選擇的那個學系,其實他原本可以不改選擇,入讀他最心儀的學系的。換句話說,大學收不到最理想的學生,學生也入讀不到最心儀的學系。
IB學生自主選擇
反觀,若這學生是經非聯招報考本地各大學,他便可以向所有大學報考心儀學系,不論公開試成績如何,也可得知所有大學取錄他的學系,從中選擇他自己最心儀的一個學系。當然,實際上各大學通知時間或有先後,學生如先到某大學註冊,之後再轉到另一間大學,可能會失去在原先大學繳付了的費用吧。
總括而言,筆者覺得女兒以IB成績經非聯招途徑報考本地大學,亦即是自行向各大學報考自己心儀的學系,比經聯招的學生更靈活、更能自主地選擇入讀哪間大學和學系。
作者簡介﹕本科專研IT,曾任教多間大專院校,自女兒入讀保良局蔡繼有學校後,愛女心切,轉攻IB
文﹕邵海祥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