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半職爸爸﹕遊戲也是學習長青網文章

2015年02月10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2月10日 06:35
2015年02月10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小朋友喜歡玩遊戲,大人何嘗不是?國際機構較早時調查,發現打電子遊戲機的平均年齡是三十四歲,而購買遊戲頻率最高的「深度玩家」,平均年齡為三十九歲,整體而言,約百分之五十為十八歲至五十歲人士,十八歲以下只佔全體百分之二十五左右。


李天命好像曾說:「人生好比遊戲,要認真去玩,才會覺得好玩。」


一般人以為,遊戲是小孩玩意,現實數據證明不是;一般人以為遊戲不必認真,但是,只有認真去玩,遊戲才能發揮最大作用。我們小時候都玩過「包剪槌」,可是,未必有很多人知道,「包剪槌國際學會」每年都會舉辦「包剪槌國際冠軍大賽」。「包剪槌」權威學者Graham Walker甚至曾著書立說,詳細講解包剪槌制勝之道。


「包剪槌」也有技巧?

是的,簡單而言,這是一種應用了統計學和心理學的技巧,譬如第一次出「剪」最容易贏(根據統計),如果不勝,就看對方出什麼拳,下一回合你出會輸給這種拳的拳,例如這一次對方出了「剪」,你下一次應出「包」。為何這方法奏效?原因是,對方是成年人,多數會變換拳招,若出了「剪」,下次很可能出「包」或「槌」,而你出「包」的話,坐和望贏。當然,實際的技巧比以上所述更精微複雜,然而,重點是,如果連「包剪槌」都有勝敗原理,那麼,其他即使表面看來是靠運氣決定勝負的遊戲,實際上並不必然好像我們想的那麼簡單。


作家畢華流曾拿過四年一度的「大富翁」錦標賽世界冠軍,他的奪冠神話,為傳媒大篇幅報道,令香港人發現,「大富翁」原來不是擲骰靠「手神」的幼稚遊戲,而是透過交易地契取勝的策略遊戲。當年他接受筆者訪問,有一句話令我印象極深,他說:「這個遊戲,真正取勝的關鍵是,對方是否樂意與你交易,說到底,你究竟是不是一個對方願意讓你贏的人。」驕傲自大、自吹自擂、賊頭賊腦、面目可憎……這些都是必敗的條件。


遊戲要認真玩

談到遊戲,不得不提我們的國粹——麻將。


麻將不能單靠運氣,甚至可以說,麻將的技術要求極高。計算機會率並不能確保勝利,對麻將高手而言,學會如何在運氣極差時自立自強,才是真正的技術。人有三衰六旺,月有陰晴圓缺,一鋪牌,四個人,每局只能有一個人吃糊,勝負順逆之比為一對三,因此,學會在逆境求存,甚至反敗為勝,才是這個遊戲的核心。有一位贏得大賽冠軍的「雀后」對我說:「如果事事不順利,最正確的做法,不是繼續做好自己副牌,而是不斷鋤強扶弱,專益弱勢玩家!」


結果,牌局大亂,風水輪流轉,手上爛牌,慢慢竟然重見光明。都說,不如意,做善事,可以改運。小朋友都喜歡遊戲,只要認真玩,遊戲中也藏有大智慧。


作者簡介﹕資深新聞工作者,曾採訪多個「第三世界」國家,卻認為自己的家更值得探索。現為全職爸爸,兼全職寫字人。有時是悠閒的半職寫字人和忙碌的半職爸爸


文﹕張帝莊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