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香港鬧市,還有什麼地方,能讓人走在寧靜的林蔭路上,感受鳥語花香?
走過上環太平山街,大概只剩這裏。
半山小路,有時還傳來茶香;轉角,一陣焗麵包的肉桂香襲來,夠驚喜吧!
近幾年,太平山街漸漸有小店進駐,加上百年歷史的古樹名木,讓這裏慢慢變成中上環的後花園,靜美而處處生氣。
可是,政府總是對街道有種偏執的潔癖,由小販以至小店舖,一律肅清街道旁的事物。
該管的不管,毋須管的卻死命盯着。
最近又再熱談「公共空間」(public space),這個概念是指「公眾可共同免費享用的空間」,事實上,無論對小店抑或植物來說,過分規管,等同扼殺他們的生存空間。
今期跟着特許環境師黃佩芬(Amy)和太平山區居民、磅巷關注組代表楊子傑,探看樹木之餘,一起發現人、小店與環境的有機存在。
疫區蛻變成後花園
太平山街一條街由東向西走,由居賢坊至普仁街,特別開闊好行,而且充滿小店文化氣息,但想當年原來是疫區。在開埠初期,此區常有小偷盜賊,後來差館和軍營建成後,才回復太平,因而命名為「太平山」。而當年,堅道、般咸道以上的半山區,是洋人聚居地,華人則居住於上環和西營盤,普慶坊是「街市街」,太平山和卜公花園一帶是貧民區,房屋和人口密集,衛生環境惡劣。直至一八九四年鼠疫在此區爆發,為杜絕疫症,港英政府清拆民居改建成公園,以當時港督卜力的名字命名為「卜公花園」。並於一九○五年,在卜公花園東南邊的堅巷,成立首間細菌學院,進行細菌檢驗研究,該處在二次大戰後改名為病理學院,一九九六年改作香港醫學博物館。現在的堅巷花園,其實是當年醫學院的消毒場所。因着卜公花園建成,將差館上街分成兩截,而在卜公花園和太平山街之間,也出現了一條吉昌街,不過現已變成後巷。
卜公花園百年榕樹好遮蔭
此後,區內環境得以改善,現時花園四角均種有四棵古樹名木,Amy笑說其中有兩棵標誌性榕樹,是左青龍、右白虎。近太平山街一棵大榕樹,樹身呈大V形,長滿氣根,有些氣根更伸延至對面花圃,在接觸到泥土後木質化變成樹幹一樣粗。Amy說:「也要管理者容許,榕樹才能伸延到其他地方,樹蔭才能惠及公園及後面的花店,美化街道。」另一棵榕樹則是傾斜生長,很有氣勢,令整個公園都有綠林覆蓋。
太平山街西邊連接磅巷,上月路政署公布磅巷自動扶手電梯系統的修訂方案,將會影響該處樓梯及環境,未來會再有新一輪公眾諮詢。磅巷在一八七○年代留存至今,正列入歷史建築物級別評估中。其中在一九○四年建成的磅巷公廁也是百年歷史建築,在鼠疫爆發後,為當時家居衛生條件較差的居民提供浴室和公廁,現在仍有淋浴設施。這裏還有一棵石牆樹,同樣是古樹名木,樹冠茂密、氣根低垂,為這段路遮蔭。
從街坊兼磅巷關注組代表楊子傑口中得知,太平山因為依山而建而且多窄巷,水坑口街以前是臨海的「水坑口」,亦是英軍登陸香港的地方,另外還有普慶坊泉,所以濕氣較重。加上這裏曾有過鼠疫、醫院林立,成為城市發展較慢的地方,仍能保持清靜。經過窄巷,Amy還發現矮牆上的一排蕨類植物,「這種植物想人工種的話成本很高,可見矮牆裏是真泥土,窄巷水管常有霧氣」,毋須規劃,植物就能茂盛生長。誰會想像得到,這裏可以由一個疫區,變成恬靜後花園。
堅道百年石牆樹
香港開埠早期,開闢土地,政府興建石牆來鞏固土坡,有種子掉到石縫間,適者生存,漸漸長成今天的大樹。Amy說,已很難再找到新的石牆樹,一來會被人拔去,二來因為以前的修築工藝,擋土牆入面仍是泥土,現在則是用鋼筋水泥。堅道曾是香港最高的一條車路,擋土牆已是古董,牆上兩棵石牆樹也是古樹名木,樹根可以抓緊泥土和石牆,免於塌陷,亦可見當年建牆時,有預留缺口給榕樹生長。但有街坊投訴,每天所見,附近裝修公司違法棄置建築廢料,當中有油漆、強酸液體等,無人監管,垃圾桶和回收桶又放在兩棵大樹附近,加上時有汽車停泊,令這條窄街更擠迫不堪,環境亦不適合樹木生長,其中一棵榕樹樹身已受真菌感染,形態扭曲,擔心會塌樹。Amy說:「這就是沒有樹木法之下所產生的問題。」
茶。家力爭空間共享
卜公花園和太平山街之間,短暫出現過一條狹窄的「吉昌街」,現已沒有街名。街道現在只有汽車停泊或空置,偶爾一兩個行人走過。於是二○一一年,在旁邊開店的茶家teakha,便在空地鋪上草地地氈、拾來公園棄置的樹幹和棄置的紅酒箱,讓客人或路人坐在這裏休息。誰知好地地坐在街邊草地,也會惹來拆設。兩年來茶家多次收到食環署檢控,有前員工投訴其佔用行人道,未來更可能要停業七天。
去年年底,店主Nana就此事呼籲客人隨時以創意方法,例如帶坐墊來使用「公共空間」,又在店門貼上「公共空間」標語,將問卷發放到附近郵箱,收集街坊意見,但食環署還是不停來訪。「這件事不會完結,除非外面做到一個人都無」。她感嘆:「香港人好像不太知道公共空間怎樣用,其實就是一個可以讓人聚集的地方,像公園、廣場,令社交更好,可以接觸更多人,例如小朋友可以在草地上面嬉戲,坐在旁邊的人也認識,我是喜歡這樣的概念。香港很少有這樣的地方,如在餐廳你不會和隔籬枱的人聊天,但有些客人在這裏會變成朋友,公共空間就有這個好處。事實上,有更多地方值得政府去管。」她打算和其他小店成立組織,作「長期鬥爭」,寫信到不同部門、舉辦公眾論壇,及街頭活動來宣揚空間共享這個概念。
TALLENSIA FLORAL ART 插花工作坊融入社區
除了草地,還有鮮花,位於倔頭巷的TALLENSIA每個周末有插花workshop,翠綠色店子外牆,襯上盛開鮮花,麻雀還跳到她們門口,令整個社區更漂亮,街坊朋友無不讚好。對面樓的居民,還特登下樓多謝她們,令廚房窗外景色優美,聽得花店設計師Lowdi很感動。可是她們也曾接過一次投訴,指花店將東西放在街上,但她們其實已經將花收在屋簷下。Lowdi說:「公共空間就是你用啲我用啲,大家兼容,不是霸死一個地方專用,但亦可以容許任何事情發生,只要沒有干擾到大家就可以。」所以她們都會自律,晚上少開workshop,插花的學員也不會高聲喧譁,保持地方乾淨,留有空間出入。不說不知,如果有花賣不去,她還會派給附近小店,小店和街坊也會來派餅派食物,形成一個緊密的鄰里關係,顯得特別珍貴。她說:「一般人有一個地方,都會兼顧周圍的環境,將地方整靚啲。政府不插手,我們很organic,會安分守己地靚。」「香港已經很少有露天地方,現在多數縮晒入屋,政府搞的賽馬會、美荷樓都是室內,有多少能融入社區?要真正融入社區,就要在社區裏發展,不是圍起來像一個孤島,而是要有生活氣息。」花店後巷就有前人種下的植物,變成綠蔭小路,亦可以避免有人泊車霸佔空間。
郁鍵快餐狹路求存
在午飯時間,郁鍵快餐會在街邊倔頭巷開幾張枱,招呼客人。街坊甚至白領都會來排隊等位,街坊楊子傑也常來光顧,喜歡其飯菜鑊氣夠又快手,露天快餐有風味。小店做街坊生意,小生計養家,想不到也惹來投訴,於是時有食環署人員在飯市最旺時段出現,限制他們開枱。如果不開枱,一個小檔只夠空間做兩三桌客人,如何為生?楊子傑覺得,法例是死的,人是生的,「街坊喜歡,居民也沒有投訴,人和人之間就是要遷就,大家不介意,大家都畀條路大家行,其實是有灰色地帶的」。作為太平山居民,他認為:「真正好的規劃就是mixed use,混合使用,除了車行,還可以有人賣嘢、細路仔玩,治安衛生也會好,因為互相照應,是最完美的狀態。」
OLDISH古董車點綴街道
同樣在倔頭巷,位於東街的OLDISH很容易認,兩架古董車泊在門外。原來店主Peter參考了外國的Car Boot sale,「人們由很遠的郊外,駕車到城市,打開車尾箱賣舊物古舊」,他們賣一些舊模型飛機、自家水杯,令周遭環境變得活潑有趣。怕不怕有人投訴阻街?Peter說﹕「這裏是倔頭巷,要抄牌都無辦法,希望盡量不會阻到行人路。會安分守己。」咖啡店門面裝修成一張長枱,打開一個大窗,吃飯對着街外,客人排隊爭着坐,還會坐到對面樓梯吃All day breakfast。他說﹕「這裏環境幾通透,幾正,是hea的地方。去旺角或尖沙嘴,沒有那種公共空間,但太平山街有。行人路被海鮮檔的大貨車阻住,何來有空間?」
原來他們也曾收過一次電話,打來投訴食客太吵,「其實也很有禮貌地說,都夜了,請我們將音量收細」。於是每逢星期五六晚,Peter會在車頂放上大紙牌,提醒大家安靜,又關掉播放輕音樂的喇叭。OLDISH有酒牌,卻只營業到晚上十時,讓大家吃飯喝一點酒盡興,僅此而已,星期日下午六時便關門。「以小店形式做自己想做的食物、賣家俬,也是一個機會,卻原來也有好多投訴,有時很無奈。」去年十月開業,下午開幕禮,他們和Rockabilly合作live show,只表演六首歌,引來聽眾客人圍觀,最後一首歌,警察便現身口頭勸喻,的確製肘處處。食環署有時早上八時也來拍照,Peter明白他們有其職責,所以撿煙頭、清洗地方,多做一些額外的事,尊重居民。「很多人想離開香港,因為沒有其他地方那麼舒服休閒,但今次我搵到呢個地方,唔使飛去第二度,都知足了,在這裏繼續發展都好嘅。」
文、圖/ 李寶瑜
編輯/何錦源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