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學生申公屋 屬個別例子長青網文章

2015年02月05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2月05日 06:35
2015年02月05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賴振鴻自幼家貧,家住公屋,就讀香港大學時父親離世,獲港大在金錢上施以援助,因此事業成功後便大力捐款回饋港大,現在更是港大的校董。


近年常有報道指不少大學生未畢業已申請公屋,極有依賴性,且又多對社會和政治不滿,有說是因為買樓難。「我不太同意有關說法,就我接觸的港大學生,其實頗多元化,當中固然有人未畢業已申請公屋,但可能只是個別例子而非普遍現象,只是傳媒有點放大報道,才令外界有相關的印象。」


或是「買保險」心態

賴認為,「大學生申請公屋,可能只是『買保險』的心態,未必真的想住在公屋。」他又指出,他做大學生時,社會不如現時富裕,大學生讀書時或畢業後,對前途或工作十分在意,現時大學生未必一定要養家養父母,時間的機會成本會較低,他們對理想會較為執著,甚至可以不上學,或暫時放棄工作搞社運。


樓市永遠升升跌跌

賴回顧1986年初畢業時只用數百元租住港大附近一個數十呎的房間,及至1991年才因結婚首次以200多萬元買入干德道一個樓花單位,至1994年已升值至約900萬元,之後樓市出現調整,及至1997年再升至900萬多元便賣出。到了1999年又再次入市買了海怡單位自住。「從自己的置業經歷,領略到樓市永遠是升升跌跌,不會只升不跌,所以買樓除了看需要和有沒有首期,也最好能找到合適的時機和樓價水平。」


「如現時有200萬元的首期可以買樓,如改為租樓住,這筆首期便可作其他投資,相對現時的高樓價水平,數年後有關投資,賺得的隨時可跑贏樓價升幅。」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