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恒生研沽興銀 料為補充資本長青網文章

2015年02月04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2月04日 06:35
2015年02月04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內地銀行近年經常集資,恒生銀行(0011)疑似為避免再做「提款機」,準備沽售手上逾10%興業銀行股份。據外電報道,恒生計劃分兩階段沽貨,按昨日興銀收市價14.4元人民幣(上海掛牌)計算,該批股份市值折合約369.7億港元。有分析員認為,恒生為符合金管局對資本充足率要求,故要售股套現,同時更能夠提高盈利表現。


明報記者 岑梽豪、葉浩霖

目前恒生為興銀的第二大股東,持有20.7億股,佔已發行股本10.87%(見圖)。兩家銀行早於2003年12月時結緣,當時恒生以16億元,收購興銀近16%股份,加上2009年斥資23億元供股,按目前市值計,投資已升值超過8倍。


據《彭博》引述消息人士指出,恒生考慮首階段約沽出一半持股,其後再沽售餘下持股。同時,興銀最大股東福建省財政廳,有機會接收部分恒生所沽的股份。


恒生:不時檢討持股策略

恒生昨晚發通告稱,集團不時檢討所持股份的投資策略,當中包括出售全部或部分股份,但強調未有任何決定。實際上,2013年1月時,興銀向多名投資者定向增發,恒生持股比例被攤薄至現水平,集團將投資興銀入帳方式,由「權益入帳」改為「金融工具」,以帳面公平值反映到業績內,似為減持股份埋下「伏筆」。


恒生的派息比率自2009年開始持續下降,由2008年的高峰85.5%,一直降至2013年的39.4%。2010年3月時,集團突然大幅下調末期息,時任副董事長的梁高美懿解釋,減派息是為了應付興銀的供股計劃及內地業務發展。完成今次售股後,既免除了供股壓力外,更有望將用作供股的資金,轉為向股東增加派息。


瑞穗證券亞洲銀行研究部執行董事安彤善認為,金管局要求本地銀行,提高普通股一級資本充足率(CET1),增加資本壓力。由於目前恒生的CET1比率為11.8%,僅略高於金管局的最低要求。當之後提高至13.5%時,恒生需要出售資產補足CET1。


摩通:料獲盈利130億

摩根大通亦發報告指出,恒生沽售興銀股份,較中銀香港(2388)出售南洋商業銀行更合理。因為恒生對興銀沒有控制權,而恒生持股被攤薄後,只能把興銀的股息入帳,而不是按比例把盈利入帳。若按目前市價沽售興銀股份,再減除21億元的興銀股份減值,可獲得130億元盈利。


外資大行近年頻頻減持內銀

近數年多家外資大行,多次減持手上的內銀股份,包括高盛在2013年5月悉數減持工商銀行(1398)15.8億股,套現87億元。最近則是西班牙對外銀行(BBVA),出售4.9%中信銀行(0998),從交易中套現131億元(見表)。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