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立法會本立法年度復會之後,泛民議員開展不合作運動,以「拉布」癱瘓議事,阻撓政府施政;政府則以調動議程等方式,爭取個別事項在財務委員會獲撥款通過。由於政府與議員都不按牌理出牌,於是形成官民脫軌混戰,最新一樁是就創新及科技局撥款的對抗。政府與泛民議員的政治鬥爭愈來愈尖銳和激烈,從不同角度都看不到對雙方有任何好處,反而社會承受着有形無形損失。按立法會目前的情况,不僅難以落實政策措施,改變停滯不前的局面,連有效管治也成為奢侈的憧憬。香港前景使人憂心忡忡。
泛民不合作運動
癱瘓議事阻施政
泛民議員在佔領行動爆發之後,宣布立法會復會後即開展不合作運動,聲言採用包括透過發問、質詢、拉布等方式,阻截政府的撥款申請,事實上復會之後,他們確實這樣做。不過,泛民議員把「拉布」等做法包裝為監察政府,辯稱是替公衆監督政府使用公帑時更有效率和不會浪費,云云;然而,他們既已表明不合作在先,則在議會所做的絕非正常議事,而是不折不扣的政治鬥爭行為。當議事以不合作、政治鬥爭為主導,則會否實事求是、是否符合公衆和社會最大利益,頓成疑問。
除了財委會,新年度由泛民主導的工務小組委員會,由去年10月開始議事以來,至今尚未有新工程獲批,整體基建進度受影響;另外,由於工程設有招標有效期,逾期項目成本會上漲,例如已經兩度被否決撥款申請的蓮塘香園圍口岸與相關工程撥款,正是處於這種情况。這個項目已批出3份合約,涉及約123億元,如未能追加撥款而導致合約中斷,可能會被承建商追討巨額索償,事態發展尚待觀察,不過,此事揭示由泛民主導控制的權力機制,以理性抑或情緒任事?值得商榷和思考。
無人可以否定泛民議員追求民主,只是為何演變至使社會自傷、自殘方式為之,使人無法理解。佔領行動爆發之後,泛民議員成了持份者,他們對堵塞主要幹道,影響市民生活生計,毫不在乎,法庭頒發禁制令,有法律背景的議員認為不遵守也不損害法治的說法,輿論嘩然;他們在立法會以不正常議事方式,阻撓政府施政,看不到如何有益於市民與社會,民生受影響、發展受阻延卻是顯而易見。綜合而言,最近數月泛民議員雖然美化「拉布」等不合作做法,但是一些調查結果,反映市民較多地以負面看待他們。
港大民意研究計劃最新民意調查結果,顯示佔領行動之後,建制陣營議員開始恢復元氣,泛民議員則繼續失勢,其中曝光較多的公民黨梁家傑、民主黨劉慧卿和工黨李卓人的得分,分別跌至2006年、1994年及1995年以來個人新低。泛民議員評分普遍沉降,顯示市民「心中的一把秤」在發揮作用,若泛民漠視相關信息,在政治上或許要付出代價。
另外,中大亞太研究所多名學者為本報撰文,引用2013年8月和2014年11月的電話調查數據,寫成〈香港政治光譜變化及其對「後佔領」的啟示〉一文(刊2014年12月31日觀點版)。文章引用兩次調查結果,顯示不接受「反對政府人士」愈來愈激烈的言行的受訪者,由2013年的58.8%增加至2014年的68.8%;不接受「支持政府人士」愈來愈激烈的言行的受訪者,則由2013年的61%微升至2014年的61.8%。從這些數字可見,大多數人對激烈言行都表示不能接受。「不接受反對政府人士激烈言行」更顯著上升了10個百分點。
市民心中秤起作用
清楚抗拒激烈言行
其次,自稱「民主派」的受訪者,不接受「反對政府人士」的激烈言行由2013年的25.7%增加至2014年的39.7%,接受的則由2013年的25.1%下跌至2014年的19.6%。還有是「中間派/無政治傾向」的受訪者,不接受「反對政府人士」激烈言行的百分比,由2013年的64.6%增加至2014年的75.9%。這些數字顯示,無論抱持什麼政治立場,歷經佔領行動的社會衝突,不少人都改變了立場或更保守,變得愈來愈多人不接受「反對政府人士」的激烈言行。公衆會否把「拉布」等視為激烈作為,尚未知道,不過,泛民議員不正常議事採用激烈言辭,以往只見諸少數幾名議員,現在則是大多數泛民議員都受到不同程度感染,公衆怎樣看待這些變化,值得留意。
政府與泛民議員在創新及科技局的撥款申請對決,政府臨時抽改議程的做法,或有可議之處,不過,按原來議程,泛民議員在漁業發展貸款基金「拉布」,則創科局能否提出來正式討論,亦成疑問,政府的做法,起碼有機會討論,能否過關,還看泛民議員如何反制了。泛民議員的不合作做法,主要是衝着特首梁振英而來,這種對人不對事的取態,輿情總的而言對泛民議員不利;泛民一貫以代表民意自居,但是在佔領行動、政改方案和不合作運動,泛民議員取態明顯與民意有落差。公衆的不滿與期盼,已經在不少方面顯露出來,未知尊貴的立法會議員是否願意看得到、聽得見。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泛民不合作運動
癱瘓議事阻施政
泛民議員在佔領行動爆發之後,宣布立法會復會後即開展不合作運動,聲言採用包括透過發問、質詢、拉布等方式,阻截政府的撥款申請,事實上復會之後,他們確實這樣做。不過,泛民議員把「拉布」等做法包裝為監察政府,辯稱是替公衆監督政府使用公帑時更有效率和不會浪費,云云;然而,他們既已表明不合作在先,則在議會所做的絕非正常議事,而是不折不扣的政治鬥爭行為。當議事以不合作、政治鬥爭為主導,則會否實事求是、是否符合公衆和社會最大利益,頓成疑問。
除了財委會,新年度由泛民主導的工務小組委員會,由去年10月開始議事以來,至今尚未有新工程獲批,整體基建進度受影響;另外,由於工程設有招標有效期,逾期項目成本會上漲,例如已經兩度被否決撥款申請的蓮塘香園圍口岸與相關工程撥款,正是處於這種情况。這個項目已批出3份合約,涉及約123億元,如未能追加撥款而導致合約中斷,可能會被承建商追討巨額索償,事態發展尚待觀察,不過,此事揭示由泛民主導控制的權力機制,以理性抑或情緒任事?值得商榷和思考。
無人可以否定泛民議員追求民主,只是為何演變至使社會自傷、自殘方式為之,使人無法理解。佔領行動爆發之後,泛民議員成了持份者,他們對堵塞主要幹道,影響市民生活生計,毫不在乎,法庭頒發禁制令,有法律背景的議員認為不遵守也不損害法治的說法,輿論嘩然;他們在立法會以不正常議事方式,阻撓政府施政,看不到如何有益於市民與社會,民生受影響、發展受阻延卻是顯而易見。綜合而言,最近數月泛民議員雖然美化「拉布」等不合作做法,但是一些調查結果,反映市民較多地以負面看待他們。
港大民意研究計劃最新民意調查結果,顯示佔領行動之後,建制陣營議員開始恢復元氣,泛民議員則繼續失勢,其中曝光較多的公民黨梁家傑、民主黨劉慧卿和工黨李卓人的得分,分別跌至2006年、1994年及1995年以來個人新低。泛民議員評分普遍沉降,顯示市民「心中的一把秤」在發揮作用,若泛民漠視相關信息,在政治上或許要付出代價。
另外,中大亞太研究所多名學者為本報撰文,引用2013年8月和2014年11月的電話調查數據,寫成〈香港政治光譜變化及其對「後佔領」的啟示〉一文(刊2014年12月31日觀點版)。文章引用兩次調查結果,顯示不接受「反對政府人士」愈來愈激烈的言行的受訪者,由2013年的58.8%增加至2014年的68.8%;不接受「支持政府人士」愈來愈激烈的言行的受訪者,則由2013年的61%微升至2014年的61.8%。從這些數字可見,大多數人對激烈言行都表示不能接受。「不接受反對政府人士激烈言行」更顯著上升了10個百分點。
市民心中秤起作用
清楚抗拒激烈言行
其次,自稱「民主派」的受訪者,不接受「反對政府人士」的激烈言行由2013年的25.7%增加至2014年的39.7%,接受的則由2013年的25.1%下跌至2014年的19.6%。還有是「中間派/無政治傾向」的受訪者,不接受「反對政府人士」激烈言行的百分比,由2013年的64.6%增加至2014年的75.9%。這些數字顯示,無論抱持什麼政治立場,歷經佔領行動的社會衝突,不少人都改變了立場或更保守,變得愈來愈多人不接受「反對政府人士」的激烈言行。公衆會否把「拉布」等視為激烈作為,尚未知道,不過,泛民議員不正常議事採用激烈言辭,以往只見諸少數幾名議員,現在則是大多數泛民議員都受到不同程度感染,公衆怎樣看待這些變化,值得留意。
政府與泛民議員在創新及科技局的撥款申請對決,政府臨時抽改議程的做法,或有可議之處,不過,按原來議程,泛民議員在漁業發展貸款基金「拉布」,則創科局能否提出來正式討論,亦成疑問,政府的做法,起碼有機會討論,能否過關,還看泛民議員如何反制了。泛民議員的不合作做法,主要是衝着特首梁振英而來,這種對人不對事的取態,輿情總的而言對泛民議員不利;泛民一貫以代表民意自居,但是在佔領行動、政改方案和不合作運動,泛民議員取態明顯與民意有落差。公衆的不滿與期盼,已經在不少方面顯露出來,未知尊貴的立法會議員是否願意看得到、聽得見。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回應 (0)